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矛盾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德国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当时英法政府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英镑狂跌,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意大利里拉在13日贬值之后,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危机,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终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

欧共体财政官员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赛塔贬值5%。从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时间内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只进行过一次调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进行了二次调整,可见这次欧洲货币危机的严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建立成一个近似欧洲合众国的政治实体,其成员国不仅要使用同一种货币,而且还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马斯特赫条约》,才使欧洲货币风暴暂时平息下来,英镑、里拉趋向贬值后的均衡的状态。

 

欧洲货币危机的教训

 

这场货币危机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仅就确保香港金融市场稳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要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西欧金融九月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共体主要工业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不协调。当时德国在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顾英意两国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为了他们本国经济发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在芬兰马克被迫与德国马克脱钩的情况下,还意识不到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运行机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绝不会降低利息率。等到外汇市场风暴骤起,才宣布将其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但这只能给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以这样的预期,即他们认为德国过去提高利率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现在降低利率仅仅是对通货膨胀的让步。当然,这场危机的过错不能全部归罪于德国,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但任何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世界正在朝着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谓政策协调就是要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调整,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的干预,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即一国所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经济运行。由此,各国采取协调的经济政策就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各行其是,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posted @ 2006-01-21 15:56 青蛙學堂 阅读(36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东南亚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

东南亚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

 

东南亚奇迹

 

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盟五国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1989年和1990年甚至超过了著名的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系列内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来说,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经历的经济周期高峰造成了对东盟出口制成品的强烈需求。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和亚洲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货币的相对升值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大量外流,为的是寻求能提供为生产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所需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地点。从内部来说,东盟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其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它们不再继续依赖农业、初级商品和进口替代工业,不再把这些方面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鼓励在很大程度上由外国直接投资提供资金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结果,东盟国家有能力利用世界经济的有有利环境,使198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达到8-10%。

过去几年里人们时常把东南亚各国实际经济取得的迅速发展,归功于这的它们的实际经济改革计划。然而,金融改革和不断金融革新几乎总是与实际经济的改革齐头并进地完成的。由此而导致的金融业的成长。使得东盟各国能够有效地把日益增多的本国储蓄和外国流入的资金引向为这些国家有生气的实际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并起到了中间媒介的作用。

从80年代早期以来,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进行的金融改革导致了这两个国家金融的大大深化,使得随后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能够有效地得到筹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里流行自由放任的统治哲学。一开始它们的经济就比较开放,金融体系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曾经对整个经济增长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金融系统,在80年代也发生了不断的自由化和日趋成熟。菲律宾在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政治方面变化无常,所以尽管进行了广泛的金融改革,无论是金融的深化过程或者是经济发展都处于停顿状态。

 

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改革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较小程度上的菲律宾,在80年代曾进行了金融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以便为这些国家实际经济的发展筹措资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在传统上一直是比较开放的,因而继续执行鼓励金融发展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以便为两国的外向型工业化筹措资金。

 

印尼和泰国的金融改革

由于受到形势的压力,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80年代初期都执行了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造成了泰国国际收支方面的困难;而1982-83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的下降使印度尼西亚的政策制定者对该国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战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查。它们不再继续依赖农业、初级商品和进口替代工业,不再把这些方面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转而把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作为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它们鼓励制成品的出口,在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进行了急剧的变革,以便刺激本国的储蓄和更有效地调动资金。第一、放松对外汇的管制,允许汇率浮动,结果使泰国铢和印尼盾的币值贬值到比较实际的水平。第二、伴随着新货币制度一起实施的是目的在于促进金融发展的金融改革。利率的上限规定大多被取消;对于过去为了鼓励以资源为基础的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而采取的有选择的信贷措施进行了合理化。这就促使两国在利率方面形成了有利的环境,结果导致银行存款和市场导向的银行贷款猛增。两国政府都引入了可转让的市场票据,以鼓励货币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短期借款的有效形式。这一发展同时刺激了短期流动资金的使用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用。第三、采取各种财政鼓励措施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当地厂商能通过公司股本和债务的证券化来获得长期资金。因为金融的发展而导致的本国储蓄额的增长,反过来又减少了金融机构对受控制的购买和贮存政府证券的需要,并使它们可以集中力量于从事市场贷款活动。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继续不断的金融发展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金融的自由化在较早阶段便已发生,因为这两个国家(尤其是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比较外向型的。1973年马来西亚进行了货币改革和金融改革,取消了外汇管制条例并建立了可变汇率制度。1978年来取“自由利率制度”,允许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存款利率和放款利率。l978年引进了可转让的市场票据,以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因而到70年代末公司证券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请参见Abidin,1986年)。然而,对未来金融的发展来说,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政府继续通过有选择的信贷政策,表现出对农业优先发展部门、初级商品和Bumiputra(土生土长)借款者的偏爱。然而,这种有选择的信贷看来并没有严重地阻碍金融部门的发展,因为放款的上限规定并没有显示出严重地限制市场的运转。

新加坡,甚至从1819年建立时起,便是这一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对于外国商品和资本一直实施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即使在今天也继续在执行。所有与外汇管制以及行政性的、在数量上有选择的信贷政策有关的残留做法在1975年最终地得到消除。在同一年份,制定利率的银行卡特尔也放弃了。但是1968年建立的境外货币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激起了新加坡金融部门迅速发展的高潮。在80年代,鼓励金融事业深化的努力包括:在财政上鼓励境外的放款财团、基金管理和包销证券的财团,以及保销和管理国际证券的发行。1984年从事金融方面期货交易的“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的建立是金融发展中的另一里程碑。第二家证券交易所,即“新加坡经销和自动报价系统证券交易所”(SESDAQ)是1987年开办的,它使建立时间较短的本地公司得以为扩大本身的业务而随时得到长期资金。

 

菲律宾的金融改革

尽管对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作出了努力,菲律宾在实际经济和金融两个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业绩在80年代东盟五个国家中是给人印象最浅的。与泰国不同,第二次石油冲击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并没有导致执行修正的货市金融措施,以增加80年代本国资金的筹措。菲律宾反而继续严重地依赖外国的储蓄。从战后年代到80年代,一直不断地采取有利于进口替代工业而不利于出口的财政刺激措施。此外,还执行有选择的信贷政策,以有补贴的利率对入优先的部门,集团和地区发放贷款。从1973年起,由政府控制浮动的菲律宾比索经常被固定在不切实际的水平上,频繁地进行大幅度的贬值是常见的事。1981年取消了外汇管制,可是1983年又重新加紧管制,因为当时由于通货膨胀加剧、硬性规定利率的上限和政治的不稳定而发生了资金外逃的现象。虽然官方的利率上限规定在1984年取消,很大比重的国内贷款仍然是由政府控制和金融机构按照非市场的优惠条件进行分配的,并且由寡头控制的银行系统不允许市场力量左右利率。所以,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不同,菲律宾的经历是:连续不断的各种限制阻碍了金融部门的发展,正如内向型政策曾经限制了实际经济部门的发展一样。当然,根本的政治基础薄弱也使有效的政策难以制和贯彻执行。

 

东南亚金融体制的发展

 

货币化与金融的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速度的最常用的尺度是货币流通总量M1.M2和M3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因为所有东盟国家的都没有M3的数字,货币流通总量范围比M1/GDP宽的M2/GDP。其中可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第一、用M2/GDP的增长来衡量,80年代在所有5个东盟国家的经济中都发生了金融深化现象。第二、在进行上过重大金融改革的两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中,正是大致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即泰国的1982年和印度尼西亚的l983年,M1/GDP有了迅速增长,而且泰国的比率超过了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比率。

 

金融机构资产的增长

调动本国储蓄来为经济增长筹资,涉及到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所起的中间媒介作用。金融中介作用扩大的一种表现是以下几种金融机构资产的增加: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NBPIs)。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这两个国家,又一次在变化的格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这两个国家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者的资产增长率要比中央银行高得多,结果银行资产的相对份额有了显著的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对份额稍有提高,而中央银行资产的相对份额理所当然地下降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的增加可以归功于由于取消利率的上限规定和减少对政府证券的受控制的购买而造成的私人存款和放款的急剧增长。中央银行的资产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政府、国营企业和优先的部门的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活动急剧减少。在马来西亚,三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增长分布得比较均匀。马来西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增长势力较强,在很大程度上是若干有远见的基金计划迅速扩大的结果。在新加坡,“新加坡货币主管当局”(MAS)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在资产方面有了较大增长。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国储备金形式的资产的迅速积累,而并不意味着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的增长存在任何阻碍。另一方面,菲律宾中央银行的资产有了急剧增长,其在金融系统的资产中的份额急剧上升,从23.8%提高到35.8%。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连续不断的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活动。另一方面,增加对本国公共债务的受控制的购买。高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失误导致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缓慢增长。

 

商业银行的私营部门存款和贷款

金融系统所起的中介作用扩大的第三个指数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和放款的增加,商业银行对私营部门来说是短期和中期可贷放资金的传统来源。

在资产额、私营部门的存款和放款增长率方面最高的是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这两个国家。不仅如此,私人存改款的增加还超过了资产总额的增长,这意味着向私营部门和向更为市场导向的银行业提供更多资金的一种转变。然而在菲律宾,放款的增长小于资产的增长,这表明商业银行受控制地购买了更多的政府证券。因为早在8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的银行系统已经十分发达,资产的基数十分巨大,所以这两个国家商业银行系统相对来说增长较慢是意料之中的。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增长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就产生了组织证券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需要。

在货币市场方面,东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货币市场根基不深,而且不太活跃。市场所使用的票据继续由银行同业的资金和短期政府证券占统治地位。然而,采用可买卖的短期政府货币票据,使得东盟各国的政府能够通过象公开市场业务这样一些货币方面的措施来实施货币政策,而不是通过行政措施或数量方面的措施来实施。

在资本市场方面,资本市场包括债务票据和股本票据两个方面。1980年以前,东盟只存在两个活跃的资本市场,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股票市场。由于东盟各国政府宁愿通过财政预算的分配来获得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的资金,所以没有鼓励二次交易的迫切要求。虽然在东盟地区长期政府证券的二次交易仍处于待开发状态,有关私人股本和借款票据的证券化已经取得惊人进展。

1988年10月和12月以来,印度尼西亚采取的金融措施已经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些金融措施包括:1、取消有关养老金、投资基金和持股公司的所得税;2、取消支付给公司投资者和有组织的集体投资者的债券最终股息和利息付款的所得税以及3、把初级市场、列入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和场外交易中外国人的股票拥有权提高到49%。

泰国资本市场进行改革的目的是要为本国厂商获得更多的长期资金来源。自从1980年改革以来所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减少公司所得税和股息税,取消证券交易税;②对于为公众购买股票筹资的证券公司提供财政方面的刺激;③放松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管制,允许他们不必事先得到泰国银行的许可,便可从证券销售的收益中汇出不超过50万美元的金额 。

到70年代末,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股票市场的体制结构已经处于很好的状态。到80年代后半期,由于更加出口导向的经济为马来西亚的股票市提供了动力,外国的直接投资日益增加。新加坡连续不断的金融革新,如建立SESDAQ、“CLOB国际”和与NASDAQ的联系为股票市场提供了进一步的刺激。两国政府决定对本国某些国营企业和公用事业逐步实行私有化,看来导致了股票市场的进一步深化。

从1985年到1990年期间印度尼西亚的市场资本总额增长了9倍;而泰国在同一时期的扩大额几乎达到21倍。在平均交易额方面,印度尼西亚上升157倍,而泰国上升40倍以上。事实上部份地因为国家的规模较大,泰国同新加坡相比现在有着较大的周转额。

 

储蓄和投资的比率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金融发展的相对成就能从其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中看到。例如,泰国国内储蓄总额(GDS)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85年的21%提高到1989年的31%。然而,这一比率仍然低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许是因为泰国的人均收入较低以及不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那样存在着例如退休储蓄基金计划那样的强制性储蓄的缘故。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投资比率也在1989年提高到30%以上,这一比率对于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开始阶段来说是很典型的。菲律宾又是个例外,它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一直低于20%。

 

金融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金融深化的另一个指数是银行、保险和不动产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这一部门的相对地位在80年代有了提高,尤其是泰国和新加坡。

总之,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这两个国家的金融政策经过重大变革以后,金融业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不是结论性的,两国金融的迅速发展是全面的,既影响到各种金融机构,也影响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不断地实施市场导向的金融政策的做法,保证了两国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能达到比较合乎标准,但又是持久的发展。然而由于前面所谈过的原因,菲律宾在80年代没有能设法实现同样的金融发展。

 

东南亚经济增长的资金来源

 

一般来说,储蓄有两个来源一一本国的和外国的。最值得注意的是,援助、贷款和外国直接投资形式的外国储蓄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外国援助与公共外债

对于新加坡来说,外国援助的流人并不重要,因为在任何年份中它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从没有超过0.5%。从1988年起,马来西亚和泰国由于本国的高储蓄率和出口的迅速增长,外援的重要性消失了。从1987年起流入印度尼西亚的外国援助稍有增加,而在80年代后期菲律对外援的依赖有了明显的增加。

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政府在刚发生第二次石油冲击以后(1980-1983年)增加了对外的借款。印度尼西亚也在1982年石油价格下跌以后增加了对外借款。1985-1986年的经济衰退也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增加了它们对外公共债务的依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85年的未偿还对外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还本付息率都要比198l年高得多。然而,马来西亚和泰国金融的发展导致了本国储蓄更为有效的动用,与此同时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又使出口收益大大地增加。结果,对外债的需要减少了。从1988年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清偿对外公共债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对外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还本付息率也大大地降低了。然而,印度尼西亚的外债负担在80年代后半期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印尼盾的急剧贬值。马来西亚和泰国以及较小程度上的印度尼西亚,在减少对外国公共债务依赖方面的成就,是这些国家能够增加本国的储蓄以便为加速的资本形成率提供资金的直接结果。

 

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国直接投资爆发式的增长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在80年代后期的共同经历。这些国家向需要外资的出口导向工业化的转变,发生在一个意外的时刻。1985年广场协议的结论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日元的高市值反过来使海外设资对日本人很有吸引力。东盟五国是这种雄心勃勃的海外投资受益者(菲律宾受益较小)。在80年代后期,当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成为净资本出口国时,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得到了第二次推动。在印度尼西亚,从1986年到1990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的实际净流入额增加了5倍以上(从2.58亿美元增加到13.59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率相应地从1986年的1.46提高到1990年的3.74。泰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实际净流入的增加甚至比印度尼西亚更为显著。前者的外国直接投资扩大了11倍以上(从1986年的2.62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29.31亿美元)。马来西亚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它的外国直接投资实际净流入额增加了近6倍(从5.28亿美元增加到30.08亿美元)。随着这些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急速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率也急剧上升。新加坡继续是一个坚决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然而,菲律宾并不那么幸运。直到1988年外国直接投资才真正有了增加,但随后由于政治上一直不稳定并且衰观经济持续发生困难,因而流入额减少了。

总之,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增加,加上在调动本国储蓄方面取得的成功,使得对于公共外债的需求减少了。

 

金融发展带来的结果

 

新加坡成为地区金融中心

近几年来,以新加坡为基地的银行增加了它们对邻国,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联合放款活动。这种增加要归因于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在本国发生清偿问题后逐步从地区的放款市场撤走。

新加坡的“亚洲美元银行”已经存在了差不多25年。位于本区域内的境外货币市场究竟对它的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有关这一专题的资料很少。有一个实际数据,就是东盟在新加坡的“亚洲货币单位”(ACUs)放款和存款额中的份额。然而,我们确实知道ACU资产/负债的规模在1980-1990年间增长很非常迅速——达到4倍以上,其中大多数的资金是同新加坡以外的银行之间的交易。新加坡的银行,一般来说已经成为ACU资金的纯存款户。我们可以假设(但没有具体数据证明):“亚洲美元市场”一直在东盟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起着日益提高的中间媒介作用。

 

金融的日益相互依存

东南亚金融体系的日益开放和尖端化(在工具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意味着在金融方面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市场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增长。这一趋势会由于贸易和投资方面(尤其同经合组织国家)的相互依赖而进一步加强。它的后果是:来自国际间的金融冲击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国内体系传播。一个恰切的案例是1987年10月的股票市场行情大跌。续约股票市场的指数下降23%,而新加坡下降了32%;吉隆坡24%;曼谷11%;马尼拉7%。在1990年9-10月的海湾危机头一个月里,美国的股票市场指数下降了22%,马尼拉和曼谷分别下降了40%和54%,而新加坡、吉隆坡和雅加达降低了大约28%。

 

日益发展的地区一体化

另一趋势是由于各种原因,东南亚的经济日益一体化。第一,目前在以制成品出口和外资为基础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方面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外。东盟国家随后发生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格局中的趋同现象。第二,象“柔佛一新加坡一廖内经济增长三角区”和建议中的包括马来西亚的摈榔屿和半岛北部几个州、泰国南邻和印度尼西亚西北部的“北方经济增长三角区”这样一些小区域经济区的开发,也许将是90年代越来越常见的典型发展格局。第三,1月下旬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东盟高级会议上最新签订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协定”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跨国境产品市场的一体化总是会带来要求协调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条例以及要求资本流动能更自由地跨越东盟各国边境的各种压力。这方面的证据之一是要求将新加坡元在地区内使用。但这一压力一直受到“新加坡货币主管当局”的抵制,为的是要避免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很可能引起的汇率管理问题。对于未来由于产品市场一体化日益发展而引起的这类性质的压力,也许要由地区的货币主管当局来处理。

总之,近几年来东南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由许许多多外部和内部的有利因素促成的。从内部来说,东南亚各国进行了实际经济和金融的欢革。目标在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经济改革得到了大力贯彻,用牺牲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和进口替代工业为代价,促进了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和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广泛的金融改革和不断的金融革新,一方面提高了本国储蓄额,另一方面在本国和外国的资源之间更有效地起了中间媒介作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推行的广泛的金融改革,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金融的不断发展,通过银行系统鼓励了私人储蓄和用市场放款活动取代有选择的信贷。这些国家在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其资本市场的扩大甚至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短期和长期市场放款活动的有力增长。它为本国经济的扩大提供了资金,最终导致了所有四个国家实际经济的迅速增长和金融的深化。

 

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最近发生影响韩国和泰国银行系统的危机之后,预言亚洲其他地区的银行系统也将遭遇类似情况已成时髦之举。在遥远的欧洲或美国的董事会会议室和风险委员会的办公室里,一些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别变得模糊不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的任何混乱,都将给它的邻国造成问题。但是这种看法是短视的。为了评估银行的风险,应当着重研究每个国家(地区)银行系统的长处和短处。

的确,在货币游戏中显然存在着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泰国有决心、有储备,它的货币铢还是被击败了,而这个地区的一些中央银行之间签署的大肆宣传的条约却没有产生任何结果。菲律宾的比索也被击败,这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基本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主要是因为人们认为已经设法成功地支持比索了。其他货币也受到同样的压力,预料还会有惊人的事发生。

但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不适应银行系统。当然,同样的问题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而且这个地区的一些银行系统实际上也遇到类似的头疼问题。然而,多米诺骨牌效应意味着,使得一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垮掉的问题,接着也会影响到邻近地区的下一个可能的受害者。

在银行系统的运气过分依赖货币稳定和外币资金供应时,这种效应很可能会发生。在最近这次危机发生时,泰国的银行系统极其脆弱,国内借款人的外币债务额很高,可是避免或减轻经济损失的自然的保值手段有限,而且还处于银行清偿能力低下和资产质量下降的情况之下。但是,毫无疑问,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银行比泰国的银行更能经受得住货币冲击。

 

银行系统大不相同

 

亚洲以外的观察家常常认为亚洲国家(地区)都是一样的,可实际上这个地区的银行系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比一般说来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别还大。它们表现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稍稍花点时间对它们仔细加以研究可能是明智的。

要指出的第一点是,主权风险与银行风险常常是不一致的,而且这个现象在亚洲或许比别的地方更严重。在韩国和日本等低风险国家,银行疲弱无力,而在菲律宾或斯里兰卡等较高风险的国家,一些私营部门的银行却很强劲有力。

另一个不同的情况是,许多国家拥有若干国有银行和在政府密切监督下营业的银行。这些银行通常显示出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资产质量极其糟糕。它们被用来当作政府推行开发和金融政策的渠道。贷款分类和提供贷款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完善。这些银行不在我们的评论之列。

在纯私有部门,只有在香港和新加坡能找到相当好的资产质量,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与它们还差着很大一段距离。这或许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它们的管理当局在不同程度上享有最佳声誉。香港、新加坡和菲律宾的银行还有很高的资本比率,而在另一个极端,韩国、日本、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和印度次大陆的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却很糟。

 

不动产贷款

 

不动产问题以不同方式使银行蒙受打击。不动产借款人承受的直接风险在这个地区大不相同,香港排在风险名单的首位,接下来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大多数种类的贷款中,不动产被当作抵押品,从而使问题复杂化。指导许多银行系统的依然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当铺心态。提供贷款所依据的是抵押品所值数额的大小,而不大考虑借贷者靠他主要的经营活动偿还本息的能力。

不动产影响银行的方式各不相同。泰国房地产的全面供应过剩并未影响价格,因为供应过剩的很大部分掌握在那些并不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获得贷款的房地产主手中,而且他们并不是迫切需要出售这些不动产。在香港,或许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不动产)市场是靠越来越富裕的居民对更大空间的真正需要支撑着的。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有一些不动产部门是兴旺的,而另一些部门,例如商用房地产和豪华的公寓住宅,则接近于陷入困境。

 

效率评判与风险分析

 

清偿能力低下历来是造成银行破产的原因。在这个方面,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极其虚弱无力,而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印度次大陆却比较强。清偿能力是银行生存的关键。一家银行可以破产,不盈利,排在资产质量表的比较偏下的一端,但是,如果当局给它足够的清偿能力和某种修改帐目的余地,它还是能渡过难关存活下去的。

衡量银行营运费用的尺度是效率。影响效率的因素有薪金、劳动法、勤奋程度、租金的高低、经营管理是否得当、营业额的多少和分支机构的数量。在这个方面,看来只有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依然保持高效率,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效率极其低下。

净利差幅度依然是这个地区银行收入的最大来源,而利差的大小主要是由利率结构、是否存在竞争和一些既定的作法决定的。香港、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净利差幅度很大,而台湾、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的净利差幅度却很小。

要用利润率来估量真正的营业盈利率很难是准确的,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往往用非经常投资收益来支持它们并不充分的收入,例如在台湾和韩国就是这样,也是因为不现实的提供贷款的方针,而这些方针是造成它们帐目上长年累月存在着不盈利的资产的原因。这种情况影响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泰国、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次大陆。

有趣的是,在效率低下的银行系统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银行依然兴旺发展,因为它们的利差幅度依然很大,但是这种情况不会长期持续下去。韩国银行的利差幅度小,而且效率低下,这是它的银行正在苦苦挣扎的原因。

最后,人们得要把所有因素合在一起,才能对一家特定银行营业情况可能回升的速度作出估对。由可以估算出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才能造成现金流动——这是弥补已知的资产质量缺陷所必须的。这是银行风险分析中最为关系重大的起缓和作用的措施。香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在一定程度上泰国排在风险分析表的首位,而韩国和台湾则排在末尾。总而言之,很难发现亚洲的两个银行系统的风险特征是相似的。虽然可以说货币大幅度浮动和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给银行带来消极影响,但是大部分其他因素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响它们。

posted @ 2006-01-21 15:43 青蛙學堂 阅读(24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当今世界的货币制度和金融市场

当今世界的货币制度和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对货币兑换、国际收支的安排、调节等所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主要内容有: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依据,包括比价的市场波动界限、调整幅度;各国货币和可兑换性,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供应方式;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管理工作;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包括逆差和顺差国所承担的责任。

自二战后至今,共建立了两个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是1944年建立的。该体系对于二战后国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进入60年代后期,其矛盾开始暴露,金融危机开始产生,到了70年代已是危机四伏,于是牙买加体系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最终确立了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该体系克服了其矛盾和问题,但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例如,自从浮动汇率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波动频繁,价格起伏不断,股票证券行市不稳,19741975年和1982年曾出现西方银行倒闭风潮,1989年出现震惊世界的“黑色星期一”。因此,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美元充当国际货币,发挥国际货币和职能,同时,由于美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兑换黄金,故也是一种金汇兑本位。美国承担各国政府或其中央银行按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会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其汇率由货币含金量来决定,波幅不超过1%。在成员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时,可以申请升值或贬值,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进行调整。在这一制度下,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二是通过汇率调节。但这两个方法都有很难采用。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持外部平衡主要通过牺牲内部平衡来实现。该体系的最大问题在于美元和其他货币的不平等地位,而这种不平等地位又要靠所有成员国来维持。美国的国际地位一旦稍有变动,这个体系便会出现很多矛盾而难以维持。

50年代至60年代上半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良好,汇率很少有波动,尤其是是美元、英镑、法郎、马克及日元,这些主要货币的汇率比较稳定。各国考虑到政治及经济代价,以及货币之间的依赖性,都把汇率调整作为万不得已的最后调节手段。例如1964年英国在面临严重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采取的是内部调节手段,即紧缩政策。然而美元危机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解决的问题。19501971年,美国的国际收支除1957年以外一直是逆差,而另一方面,外因持有美元资产持续增加,这样,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给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持续增加的额外的清偿能力,从而损害了人们对美元汇率稳定性的信心。因此在进入70年代以后,美元一再贬值,各国货币纷纷浮动。欧共体联合浮动,日元单独浮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或盯住美元,或盯住英镑、法郎,或盯住特加紧提款权而浮动。国际货币制度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由11个主要工业国家和9个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委员会于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地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1976年1月在牙买加的首都有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了箸名的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成员国可暂时自行决定汇率制度;废除黄金官价,使特别提款权逐步代替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广泛实行,这使各国政府有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汇率变动手段;各国采取不同的浮动形式,欧共体实质上是联合浮动,日元是单独浮动,还有众多的国家是盯住浮动,这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控制;各国央行对汇率实行干预制度;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历产和记帐单位的作用大大加强;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而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大大削减,各国货币价值也基本上与黄金脱钩。

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1978年10月,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货币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引起整个西方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货币危机。

由于金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货币无论在种类上、金额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货币占西方各通货流通量的90%以上,各种形式的支票、支付凭证、信用卡等到种类繁多,现金在某些国家的通货中只占百分之几。货币供应量和存放款的增长大大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信用的依赖越来越深。总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目前,世界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普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建立。

美元仍然是国际储备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其货币与美元挂钩,属于美元区,因此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但西德马克、法国法郎 、瑞士法郎和日元也成为重要的储备货币,而且它们的作用还在不断加强;黄金的作用还没有消失,仍然是重要的储备资产之一。这种多元化的储备资产结构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因为软通货和硬通货经常发生变化,外汇储备就不断比一种货币转向另一种货币,从而造成外汇市场的动荡。

尽管不少人怀念固定汇率制度,国际基金组织也规定,只要有全体会员国的85%同意,就可以回到固定汇率制,但由于目前各国通货膨胀率不同,国际收支严重失调,大量国际游资移动等因素的影响,真下稳定汇率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预测目前这种管理浮动汇率有长期化趋势。

战后的国际金融关系,一方面是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另一方面是合作日益兴旺发达。在货币领域,不但表现为货币危机频繁暴发,也表现为货币集团纷纷建立。1979年3月,由欧共体成员国组成的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式也十分迅速。1993年11月,欧共体12国两年前在马斯特里赫特城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宣布经济货币联盟将按规定日期于1994年1月进入第二阶段,即创建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欧洲货币机构,并最迟于1999年进入第三阶段即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共体成员国已通过取消外汇管制,加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一致,如期进入第二阶段。此外,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60年代开始也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近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经济一体化也在加紧建设。

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之前,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属于美元圈,皆以不同的形式采取钉住“通货蓝”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所谓钉住特定货“通货蓝”汇率制是指事先选定一个世界性储备货币,确定本国货币与该选定货币的一个固定汇率和一个合适的比较小浮动范围,然后盯住该选定货币,让本国货币在规定的小浮动范围内“随之沉浮”。比如泰国和香港系采用钉住美元联系汇率制度,印尼、马来西亚及菲律宾等国名义上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央行进行高度干预实际上采用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但当美元在全世界泛滥的时候也可能淹没这些国家自己的经济。因为这个地区的中央银行无力制止这个进程,要想保持他们自己货币同美元的比值,他们必须继续收购美元。东南亚各国家货币为什么会与美元挂钩,据说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指示进行和尾随的。

 

1997年七国首脑会议关注全球金融市场问题

 

1997年 6月21日在美国丹佛市的公共图书馆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首脑就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所面临的全球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各国领导人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会后发表了题为《面对全球经济和金融挑战》的声明。声明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各国也在经济金融和其他方面面临着挑战。声明特别强调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立法,以保持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七国首脑还批准了七国财长就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向首脑会议提出的最后报告。这份报告回顾了里昂会议以来在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报告要求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在监管活动和信息分享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在丹佛高峰会议召开前一个多星期,就金融全球化发展及全球金融稳定问题在美国国际经济学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演讲。萨默斯在演讲中充分阐述了世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金融市场的惊人发展,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全球金融的动荡及其传染速度都在加剧。

萨默斯的演讲反映了美国经济金融界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忧虑。丹佛首脑会议在21日发表的经济金融声明和批准的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最后报告同样反映了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警惕和担忧。萨默斯的演讲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洞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方面的基本立场以及深层次渊源。

 

发展中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增强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反过来,金融贸易投资的国际流动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在全球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时,发展中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和向外资的能力得到加强。

国际间的直接投资20年来从微不足道的250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350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最近发表的统计资料明显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199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现跨国资本投资双向交叉发展。同年发展中国家输入的外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为2080亿美元,实际金额为1290亿美元,比一年发展中国家实际吸收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增长30%。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投资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接受者,在外国的投资也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一数字1996年达到510亿美元,占同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5%,比上年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增长近35%。

 

迅速成长的全球金融市场

 

在过去的15年里,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惊人发展。金融管制的解除及其金融业务的融合,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发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这一切使全球成为一个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资本流量每日超过1万亿。资本的流动速度和金融市场的价格传播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市场也更加一体化和复杂化。一些金融产品如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货币掉期在金融市场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已成为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一条牢固的链条。多数金融市场中的大金融机构都以全球业务为基础。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界已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全球是一个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投资者、融资者和金融机构参加到这个金融市场中来。

新兴金融市场的惊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去年2500多亿美元的私人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流入了新兴市场,而1986年这个数字才250亿美元。不久以前,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私人资本流向这些新兴经济地区的流动量已超过官方资本流向该地区的流动量。

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国家的数量有了惊人的增加。就在过去的两年里,有31个国家第一次叩开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门,从而使56个国家在最近第一次进入了国际金融市场。在整个新兴金融市场中,公共企业、私人企业甚至国家公共机构也能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制度创新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利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机会,促进了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投资者能够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机会,金融创新分散了投资风险,同时也使贸易活动和金融机构能更好地平衡资金往来。

对国内而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业务的交叉能够创造经济改革的良好环境,增加投资者和融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从而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反过来又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然而,新的国际金融环境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正如ROBERT MERTON所言,金融全球化似乎有点象高速公路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一样——人们可以在这里更自由更快地奔驰,但交通事故也许会更多更糟。新的国际金融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

根据IMF的报告,在过去的15年里,三分之二的成员国的银行体系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美国为解决储蓄和贷款危机所需GDP的3%到智利所需GDP的30%,财政成本表明,银行危机正消耗着巨额国内资源。日本巨额银行呆帐正侵蚀着它的财政资源,它也是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世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余悸至今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余魂不散。泰国泰铢危机以及对东南亚金融市场的传染正危及着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

“害群之马”已使许多金融机构毁在他们的手里,道德风险正成为危害全球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大敌。

 

加强全球金融监管: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

 

“华盛顿正期待着丹佛七国首脑会议通过一系列的决议来加强全球的金融稳定。” 劳伦斯·萨默斯6月12日在国际经济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说,“美国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全球金融秩序的努力可以追溯到1994年克林顿总统在那不勒斯七国高峰会议上提交的一份计划,他要求各国政府承担起一项广泛的改革,以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萨默斯在演讲中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作了论述,他特别强调主权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金融市场的传染所带来对的危害,甚至把这一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到关系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高度上来。他说,“最令人关心的事情是系统风险——即当一个金融机构倒闭或者某一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崩溃时,它必然会传染给健康的金融机构或别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从而给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和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危害。”萨默斯强调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影响到国家政治的稳定,甚至对维系民主社会所必须的必要条件产生至关重要的不良影响。”

萨默斯在演讲中对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网络,提出了美国人的看法。他认为全球金融网络的建设要以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要进一步促进信息流动,达到信息共享目的。全球金融监管网络要以增强国家监管组织和国际监管组织的监管能力为手段,达到有效监管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目的。萨默斯特别提到要增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和外汇结算风险的信息报告制度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萨默斯说,在丹佛会议,七国首脑们将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构筑全球金融信息网络,这一网络至少要达到下列四个目的:(1)以此来提高国家管理当局监管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的监管能力,(2)为全球金融管理机构建立一套监管原则做出贡献,(3)为改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汇报和监管制度创造条件,(4)为减少国际外汇交易结算风险创造条件。

萨默斯的演讲肯定了美国在构筑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贡献,并强调要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丹佛高峰金融会议对全球金融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金融会议,因为高效有力的金融秩序对于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萨默斯说,“利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美国在最近的一些年里为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减少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起了领导作用。丹佛高峰会议将是沿着这一道路继续前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萨默斯指出,1996年超过250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流入了新兴市场,而1986年这个数字只有250亿美元。“这一新兴的金融市场环境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萨默斯说,“这就象汽车在高速公路奔驰,人们在这里可以更快地行驶,获得更多的机会。但一旦发生车祸,情况也许更糟。”

萨默斯指出,丹佛经济会议是为人类进入21世纪建立经济新秩序而做的多年努力的结果的一部分。在这个新的经济秩序里,贸易、投资、资本、信息和知识产权都将更自由地流动,以使它们更有效地创造财富。这个经济新秩序包括所有国家。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将为美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全球扩张战略提供广泛的机会,从而也会促进美国国内经济保持持续繁荣。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萨默斯在演讲中强调一个稳定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是必要的。他指出,建立全球经济秩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健有力、富有弹性和充满活力。丹佛首脑会议将会通过一系列的重要决议来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萨默斯最后以反面教训和美国的成功经验再一次强调建立一个世界金融安全网络的紧迫性。他说,高峰金融会议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对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们仅仅只要回顾一下大萧条时期,众多的金融机构瘫痪和金融市场的崩溃所引发的一场浩劫,我们就可以理解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一国来说是多么重要。就在最近,阿尔巴尼亚金融秩序危机,引发暴力冲突而人们暴死街头。在整整一个世纪,美国为适应国内货币市场、银行系统的更为有效的监管的需要,为了规范证券市场,逐步建立了一系列法规和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美国建立了联邦储备体系,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完备的证券银行法律架构。

我们正在努力重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安全网络。这对美国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过去的岁月里,美国通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的讲坛在众多的领领域,为促进国际金融合作,减少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起着领导作用。丹佛高峰会议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一步。

posted @ 2006-01-21 15:39 青蛙學堂 阅读(28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金融风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波及巴西

 

巴西《阅读》周刊指出,像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一样,巴西的对外帐目也存在逆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出现货币动荡。从经济角度看,巴西比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加在一起都强,但是和它们一样也是新兴国家。因此,当那里发生动荡时,人们就会担心在这里进行的投资。这种心理方面的联系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任何以事实为基础的联系可以说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交易所价格波动的原因。

巴西交易所价格开始下跌是因为大投资者近一个月来人直在出售证券。它们这样做是因为已经挣了很多一一从1月到7月初股市几乎上涨了90%,在这种时候它们通常结束交易。7月11日,出现了亚洲危机这个因素,更多的人指示他们的经纪人将掌握的证券卖出。

投资于股票的人们的反应,就像是受惊吓后四处乱跑的牛群。14日,小投资者开始抽走投资于股票的资金,各银行为了支付这些资金必须将证券卖出。由于证券供应过多,整个一周价格持续下跌。在交易所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人已多次经历过这种情况。

马特里克斯银行指出,并不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雷亚尔并没有贬值。据中央银行统计,资金没有外逃。中央行货币政策主任弗朗西斯科·洛佩斯说:“那是一次简单的获取利润的变动。”

在巴西,上市公司股票的平均价值与公司的资产相等。这种比例是相当低的。在阿根廷,股票价值比资产要高90%。在墨西哥,由于发生了一次外国资本的不信任危机,股票价值下降了,但是仍为资产的两倍。美国的这种比例平均为3倍。这就是说,巴西股票的价格还没有达到不现实的水平。相反,专家们认为,从长期看,巴西股票交易价格增长一倍是非常合理的。

这种前景是以一个条件为基础的。如果巴西经济继续保持稳定,那么交易所会继续保持景气。那些衡量巴西的风险和优势的人正是开始从这点观察其它新兴国家发生的情况。尽管这些国家有很大差别,但是进行对比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正处于发展进程之中,进口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由外国资本资助。如果外国投资者发现赤字不断增加和没有解决办法的话,他们就会停止向这个国家提供资助,或者从交易所抽走资金,带着挣到的大量美元一走了之。结果是导致货币危机。亚洲国家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况。

有人认为巴西也面临同样的危险,因为雷亚尔也与美元挂钩,并且对外帐目也是由外国资金提供资助。并非完全如此。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危机由来已久。它们的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仅仅是事态发展的顶点。最近10年,它们的货币保持着过高的市值,扰乱了出口。它们对外赤字的三分之二是靠短期的外国资金资助。

引起亚洲国家危机的还有其它因素。它们组成一个极端依赖日本的地区集团。到90年代初日元集团都在实现共同繁荣,直至日本进入已持续5年的衰退,日本减少了从邻国的进口和对它们的投资。除此之外,在亚洲虎旁边的中国苏醒了,用更加便宜的产品打击它们的工业和占领它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市场。第三个不利因素在银行体系方面。

巴西的情况与此有很大差别。首先,巴西的国际储备保证可以用现金支付一年的进口费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储备仅够支付5个月的进口费用,菲律宾的国际储备仅够用三个半月。巴西的对外帐目赤字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多一点。泰国的这个比例为8%,菲律宾为5%。不像亚洲国家那样,巴西的出口不是只依靠一种产品,也不是大部分输往一个国家。还有一个为巴西对外帐目赤字提供资助的问题。赤字的三分之二是靠对巴西的外国直接投资弥补的,即用于购买或开设企业,或者购买私有化了的国营企业的资金。只有三分之一是短期资金。亚洲虎的这种比例正好相反。最后,巴西的资助系统是井井有条的,企业没有负债过重的情况。

 

危及越南

 

新加坡BZW亚洲的区域货币研究主任德斯蒙说:在东南亚地区货币已经基本自由浮动后,越南也需要使它的货币贬值,以扭转目前停滞的局面,并保持经济增长。在东南亚大部分国家货币宣布自由浮动后,越南盾仍然不能自由交易,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越南国家银行将使越南盾交易自由化。未经调整的越南盾的币值,将使越南的出口失去竞争力,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过去五年来越南的年平均经济增长为9%。越南政府不放宽管制,也将使近来滚滚流入的外国投资,减少成“涓涓细流”。保守的估计是外国投资将减少40%到50%。在今年三月,越南国家银行宣布将越南盾的浮动幅度放宽到中央汇率的上下5%,原本的幅度只有1%。目前越南盾的汇率是1万1680越南盾兑1美元。东南亚国家的货币接二连三地被狙击而贬值,而越南盾目前的币值就相对的太高。这些国家的出口变得更便宜,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成本也降低了,这对越南造成了两方面的威胁。其他东南亚国家也生产越南所出口的产品,越南也在和这些国家竞争,争取更多的外来投资。河内渣打银行分行财政部主任麦林说,“越南政府给出口优先地位,我们认为越南盾的汇率能保持在这么高的水平”。贬值的压力,也来自越南的经常性项目赤字。估计其赤字占越南国民生产总值的16%左右,由于今年上半年外国投资下降了20%,而且外国援助金也减少 越南的赤字预计会增加。

越南的出口成长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今年首七个月越南的出口增长25.2%,达48亿4000万美元,增长速度比上半年的30%低。而贬值也会给越南带来负面的影响。越南的10亿美元的外债将相对升值,而在越南的公司以盾计算的盈利将会贬值,目前已经达3%的通膨也可能上升。越南盾的贬值也将使越南人增加对美元的持有率,美元将成为主导货币,而越南盾则会失去在金融政策中的影响力。

当地的银行家预料浮动的顶限可能会在5-10%之间,而不是10-20%。外国银行家估计越南的外汇储备大约在13亿美元左右,大约可支持越南八个月的进口。  

 

震荡南韩

 

 

自7月初多数东南亚货币先后大幅贬值以来,韩元对美元的比价只跌了0.5%。但汉城和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韩国存在经常项目逆差大,经济基础不强等问题。自韩国韩宝集团今年1月份宣告破产至今,韩国已有多家大企业金融状况不佳,有的破产倒闭,有的经营艰难,这些问题若拖而不决,将会成为引发货币危机的温床。韩元对美元的比价在8月17日跌到901比1,是1990年3月韩元采取与几种主要货币挂钩的新联系汇率制以来的最低汇价;8月19日跌至7年来最低;26日对美元的比价曾一度跌至909.52比1的历史低点,经韩国中央银行干预,收市回升到900.5比1;27日韩元对美元的收市价为900.80比1。外汇市场人士担心,韩元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炒家的下一个炒作目标。但也有人认为,韩国的情况与东南亚国家不同。韩元在国际上并不是完全可兑换,这将给外来的投机炒作带来困难,因此,韩元的下跌,主要可以还是国内因素推动。

韩国金融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8月21日,韩国排名第24位的獬豸集团又因旗下的3家子公司未能偿付152亿韩元的公司本票而亮起破产红灯,22日其主要债权银行同意向集团提供高额紧急贷款,才使之暂时逃过破产厄运。专家指出,獬豸集团的财务危机是因过度投资电器部门所致,这与前不久告急的起亚集团因过份投资汽车业而遭遇的困境如出一辙。分析人士大多认为,今年以来韩国大企业频频出现的破产消息已使韩国金融市场及债信受到不小的创伤,可能再难承受另一起大企业集团破产的重负。

 

动荡全球金融市场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称:亚洲金融形势动荡使人们担心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市场。

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形势动荡而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这种动荡使得从亚洲到拉丁美洲和东欧的货币与证券价值纷纷下降。

这种不稳定的局面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官员感到不安。他们对1994-1995年的比索危机记忆犹新。那场危机使墨西哥出现严重衰退并震动了整个金融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官员们担心的是,即使目前的动荡没有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也可能使世界上某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而它们都是美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

克林顿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们当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它们当然也与受到影响的国家保持着密切接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和研究部负责人杰克·布尔曼说:“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确是认真看待的。我们对个别国家表示关切,也对可能开始出现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另一个市场的某种现象感到不安。”

布尔曼强调说,这次的情况与墨西哥危机在若干主要方面有所不同。一些民间经济学家也持有同样看法。布尔曼说,虽然受影响的东南亚国家最近可能像当时的墨西哥一样依赖短期外国资金的流入,但是由于它们基础好,政策健全,包括储蓄率高、预算平衡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有效,因此“它们最终将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然而,这次动荡以严酷的事实表明,在资金流动电子化时代,由于一国市场价格下跌,促使投机家在一些表面上情况相似的国家抛售大量证券,因此,这种“传染性效应”会非常迅速地显示出来。

 

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美联社一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困难以及混乱的蔓延,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一场金融混乱正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它早先在东欧作了停留,在东南亚逗留了一阵又降落在拉丁美洲。它引起货币贬值并搅乱了股票市场。由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华尔街一片欢乐,人们几乎没有注意到它。”

迄今为止,这场金融混乱一直比较孤立,没有造成“龙舌兰酒效应”一一这个词指的是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冲击波。华盛顿急忙向这个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一揽子援助,以抑制可能引发的更严重后果。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困难一一有的已积累了一年多一一在今年春天进一步加剧。

这场混乱本周初从东南亚发展到巴西,然后又发展到波兰和希腊。在过去的一周,对于巴西货币雷亚尔会贬值的担心,使拉美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一一圣保罗股票交易所的指数下跌了15%,这相当于道一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1200点。

这场金融动荡中可能潜伏着对充满生机的美国经济的威胁,尤其是如果它继续蔓延的话。

俄亥俄州哥伦布第一银行投资顾问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安东尼·陈说:“如果再发生多次这样的动荡,就会给全球带来更多的不稳定,这时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没有好处。”但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困难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发展中国家出现这场混乱的部分原因是它们的债务和贸易逆差在激增。这最终将阻碍它们不久前仍快速发展的经济,从而有可能影响美国对这些国家商品和服务的输出。货币贬值可能有助于这些国家向国外销售更多产品,但同时使美国产品的价格大大提高,尤其是在美元日益坚挺的时候。

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数据一麦格劳一希尔公司研究金融的高级经济学家辛西娅·拉塔说:“这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我认为这些国家都不需要美国提供墨西哥式的紧急财政援助。”

旧金山市查尔斯一施瓦布投资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辛西娅·刘说,尽管出现了金融恐慌,但她没有看到投资者急切地把钱撤出专门进行广泛的国外投资的互助基金。她说,许多人对亚洲持谨慎态度。但她同时认为,这场混乱“正给投资于新兴市场带来很不稳定的因素”。

这场金融动荡之所以没有引起广泛的恐惧气氛,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仍然认为,动荡相对局限于直接受影响的国家。德国摩根一格伦费尔银行高级货币战略家马克·钱德勒说:“市场更成熟了。”他说,人们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打喷嚏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就会感冒”。

美国副国务卿艾森施塔特说,东南亚是美国全球第4大贸易伙伴,公元2000年时,将会提升至第3位,美国有70万个就业机会,直接与东南亚的双边贸易有关系,有鉴於此,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已日益占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以美国或东南亚国家的观点看待问题,彼此唇齿相依,货币任何剧烈的波动,都对大家无益处。

 

美元将受益

 

巴黎荷兰银行在纽约的货币专家林奇说,美元将从这场动荡中直接受益,这不仅因为它将吸引想在这场暴风雨中寻找安全岛的资本,而且还因为亚洲国家的政府、公司和投资商必须通过购买美元和日元而抛出贬值的货币。

posted @ 2006-01-21 15:37 青蛙學堂 阅读(34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中国会受到波及吗?

中国会受到波及吗?

 

狼来了

 

东南亚金融从7月2日由泰国宣布取消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改用浮动汇率制开始,至今已有两个多月了。这场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国际货币投机商洞悉了泰国经济金融形势的脆弱和内在缺陷,而进行的有预谋的投机的结果。这场金融危机至今还没有结束。它已使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货币大幅下跌,动荡不已。它已使我国的台湾省、韩国、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香港的金融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它的余波还使太平洋西岸的阿根廷的股票市场大幅下跌。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无受此危机影响的迹象。但是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受到这志场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的外汇市场8月11日起就受到国际投机商的狙击,一些大投机商当时就大手买进港币期货,并抛售现货港币。8月下旬至9月初香港股票市场激烈震荡,有市场人士分析,这波股市行情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甚至行政长官董建华等特区高官连续发表谈话,以稳定香港金融货币市场。这足以说明金融危机对香港的金融市场已构成的现实的威胁。

对全球金融市场而言,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再是空喊狼来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狼来了。它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我国传媒已密切关注了这场危机的发生、发展,并介绍了中国及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对这场金融危机的看法。我国也参与了拯救泰国金融危机的实际行动。这本身就说明,我国的经济生活和金融市场已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东南亚金融进行深该反思,咀嚼其爆发的原因,会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不无良益。

 

人民币不会有事

 

当外资大量涌入,经济也快速发展的泰马菲印等国家遭遇惨重的货币狙击以致币值狂泻时,许多人都自然地将眼睛盯住了同样是外资大量涌入、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人们的疑问是,中国会是国际炒家的下一块“肥肉”吗。

泰国的货币危机的一个启示就是,警惕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形成泡沫经济,保证资金和储蓄流入生产性的经济。一发生泡沫就打压下去。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必须抑制,股票、房地产价格的膨胀也要抑制。 

发展中国家发生货币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在国际收支表现上,经常项目(包括外贸)出现逆差,而且逆差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往往超过5%的警戒线。泰马菲等国家的共同现象都是经常项目逆差过大。而国内储蓄不足则是造成经常项目逆差的根本原因。储蓄不足,国家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利用外资,而大规模利用外资的结果,经常项目逆差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过高。墨西哥当年这一比例是7.8%。泰国最近爆发危机前则是8.2%,都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泰国在这种情况下使国际投资者对泰铢缺乏信心,而投机客则找到了下手的机会。东南亚国家的储蓄率固然相当高,但问题是这些国家的投资需求更大。相对来讲,储蓄水平仍然严重不足。不仅如此,泰国过去十余年里,面对源源流入的外资,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更要不断买进外币,卖出本币。结果,货币供应严重过量。于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提高利率;利率高了,又导致外资流入。恶性循环的结果,银根过松,给泡沫经济创造了条件,也给投机客创造了条件。货币和美元挂钩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面对这个窘境。

中国近年则通过“对冲”,例如,收缩银行贷款,防堵了这种危险。中国近年来外贸一直顺差,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完全不一样。而且,外资源源进入中国,形成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顺差的“双顺差”。外汇储备每年增长二三百亿美元,形成一个强大的支付能力。阻吓了国际投机。你抛(人民币)我就买,谁能来投机。而且,在双顺差的情况下,人民币面对升值压力,而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其实也就低估了。和泰铢完全相反。此外,中国引进的外资和泰国引进的外资在结构上也不一样。泰国开放资本市场,但外资结构非常脆弱,充裕又不受管制的短期外资被大量用来炒房地产,炒股票。一有风吹草动,不仅外商撤退,本国人也抢购外币,就加速了货币体系的崩溃。

中国至今没有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据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说,中国目前利用外资3200亿美元,其中2000亿属于外商投资,1200亿属于国际融资。但前者有64%是直接投资,要撤也不容易;后者更是将近90%的长期贷款。何况,中国外债和国内生产总值比仅仅是15.5%(1996年)。反观泰国46%、菲律宾54%、印尼47%、马来西亚39%、墨西哥35%都严重得多。

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国际投机客就一定不会打中国的主意?

中国一直在向开放金融市场的方向走,被狙击的可能性最终必然存在。幸亏中国近年整顿金融秩序,使经济“软著陆”,限制了金融机构炒作房地产和股票。中国在实现资本流动自由化方面也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方针,例如,外商就不能随意买到人民币,因此,尽管中国目前是个“债务大国”,外债高达1160多亿美元,但是,国际炒家会发觉,他们很难找到办法狙击人民币。

 

人民币依然坚挺 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在这场金融风波中未能幸免于难,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经济模式、汇率制度、出口结构等都和泰国相似,同样存在经常项目逆差、出口增长滑坡、外汇储备减少、房地产积压、银行风险积聚等问题,因而较易受到外汇投机商的攻击。 在这场金融动荡中,中国人民币坚挺依旧。专家分析,泰国货币危机不会波及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适度,物价持续回落,外汇储备充足,外汇管理卓有成效,不存在爆发类似危机的制度性因素。 自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以来,中国出口年年大于进口,外汇储备相当宽裕,今年上半年已达1200多亿美元,拥有可靠的、足以让国外投资者放心的对外支付能力。资本的流入流出,中国向来实行严格管理,以套汇套利为目的的短期游资一般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境内。1996年我国两次下调银行利率,外汇市场并没有因人民币与外币利差缩小而出现资金外逃、汇率波动。去年以来,股市跌跌涨涨颇为热闹,但外汇市场的交易却平平静静,未见外来游资趋利躁动的迹象。 泰国曾对外资流入房地产业大开方便之门,助长了本国的泡沫经济。在中国,境外投资者涉足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900多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80%以上。目前,中国外债余额为1163亿美元,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结构上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占80%以上,短期外债仅为10%。这种投资导向和外债结构,减少了大规模国际游资套利投机的可能性。 货币危机发生在近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享有亚洲第五小龙之称的泰国,以及同属新兴市场的东南亚地区,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借用经济学家的话说,“亚洲经济碰上了高墙”。在这里,高墙指的是,一国在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之后,需要实现另一次生产方式质的提高,即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事实上中国不是也处在跳越“高墙”的前沿吗?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存在或曾经出现投资膨胀、房地产开发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商品房积压、金融机构贷款回收困难、不良资产上升等问题。近年中国强化资本项目管理,对开放资本市场一直持慎重态度,但是仍无法完全堵住变相、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资金。随着进出口额的增加,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中国和世界联系越紧密,越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在中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中,对外依赖性最强、对需求变动最为敏感的加工贸易占相当比重,难免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国内市场就出现连锁反应。现在,无论是外汇储备,还是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国都居世界前列,专家提醒,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应注意结构优化。近一两年,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兑8.29元人民币的水平,虽有利于外贸出口,却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投放的难度。这些矛盾如何协调,潜在风险如何防范?泰国经济由兴至衰的变迁,不能不令我们警醒。显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两个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跨过“高墙”、再上台阶的明智选择。 眼下,泰国正准备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日本等亚太地区银行的贷款援助,补充外汇储备,稳定汇率和物价。经济界人士认为,实行汇率浮动,将为泰国出口回升带来契机。削减财政预算,改革金融机构,将会挤掉泡沫,健全制度。人们相信,经过这场风波和变革,泰国将会尽快走出困境,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成长期。

 

中国不可能成为“泰国第二”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教授刘遵义认为:

尽管泰国金融动荡已经累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但中国不可能成为泰国第二。但随着国家货币较大幅度的贬值,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泰币一时之内不可能回升,其地东南亚国家货币也不可能回升太多。所以这些国家出口竞争力会增加,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形成压力。中国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长很多,下半年就不一定,到明年就会慢下来。因为很多中国能做的产品,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能做,随着泰币20%左右贬道,产品也将大幅降价,中国需对此有所准备。

泰国金融风波与两年的的墨西哥危机十分相似,其发生具有经济上的结构性原因(fundamentals)。泰国的储蓄率低于投资率,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来资本;此外,在外资结构中又倾向于利用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贷款和金融投资,直建设资和长期贷款比重较低,加之实行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制度,资金可自由流入流出;加之泰铢升值导致进口入超,且进口品中消费品比重过高,最终导致金融风波爆发。

泰国动荡累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是由于这些国家在结构上有与泰国相似之处。但刘教授分析说,由于中国储蓄颇高,利用外资的主要部分是直接投资和长期贷款,而且进口商品也相当注重生产资料部分,所以不大可能类似汇率危机。

当记者问及对于中国外汇制度改革的看法时,刘遵义教授说,他现在还看不出实行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好处,中国现在汇率有升值压力,出超也很厉害,加上长期资本继续流入,货币放开合短期内还会有升值压力,对中国并不很有利。中国从1994年到现在汇率从8.7升到8.3,实际通货膨胀加起来(accumulate)约有40%,货币再升值就更有问题了。但贬值也不有利,会引起一些通货膨胀,所以还是维持稳定为好。

泰国风波对香港金融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香港以外汇基金为发行机制,每发行7.8港元即有1美元储备,具有与泰国不同的货币制度。但他认为,东南亚货币贬值对香港出口产品本来就在中国生产。

 

东南亚货币危机将影响中国出口

《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出口业将受到目前东南亚的货币危机的严重打击。文章说,由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亚洲四小龙以及新兴经济体进行的,所以东南亚货币目前的波动,今后将影响中国的贸易平衡。文章援引中国外汇专家陈全赓的观点,泰国铢、马元、菲律宾比索和印尼盾相继贬值,“将加强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品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力”。由东南亚九国组成的亚细安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证券和债券市场对外国人不开放,所以外国基金无法进入中国的市场。中国金融当局在使人民币可兑换问题上的谨慎立场是正确的,现阶段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也是正确和必要的。目前东南亚货币贬值是由于一些外国基金突然撤出这些国家和一些国际投机者抛售当地的货币引起的,中国的情形与它们完全不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基本上都是直接投资长线工程项目,中国的外债大多数是中期和长期贷款。虽然东南亚的出口受到影响,但中国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上升到177亿美元,出口额达到808亿2000万美元,此外到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创记录的1209亿美元。

posted @ 2006-01-21 15:33 青蛙學堂 阅读(27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什么会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什么会爆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昔日亚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国,其经济曾经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一夜之间突然陷入金融危机之中,成了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发源地。到9月4日为止,泰国在汇率、股市双双重挫下,其经济体质在东南亚各国中目前可能是最差的:出口不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贷款人还不出钱,银行不良资产膨胀。仅房地产公司这块的银行坏帐目前已达155亿美元。究其原因,其危机的隐患在90年初就已经埋下。

从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连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其1990年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减少额分别为: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别增加到: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另一方面,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也急剧膨胀,1990年其外债为280亿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胀至900亿美元,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的现有外汇储备。

问题还不仅限于此,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直接借来的庞大外债却在大部分领域不能产生收益,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投资者对泰国的信心。人们普遍认为泰国汇率严重偏离泰经济实绩,泰铢因此一直就面临贬值压力。

另外,90年代以来,泰国为吸引外资,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1990年4月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有关义务,取消了经常项目国际支付的限制。1991年,开始减少了对资本项目交易的外汇限制。1992年又对外资开放,允许国内投资者直接通过银行获得低息的外国资金,立刻就吊起了人们肆意借贷低息资金的胃口,一发而不可收。1994年又进一步放松了这方面的限制,比如放宽出入境时可携带的外币限额;允许持有泰国离岸银行执照的外国银行在泰国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等等。但是,在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却未能完善金融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不经意间使外汇投机的渠道增加,引“狼”入室,门洞大开,从而加剧了投机者对泰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

 

盲目金融自由化

 

在泰国铢贬值之后,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一个试验性的拯救计划,以消除泰国铢贬值产生的冲击波,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仍然受到投机资金的沉重打击。由于人们担心危机的蔓延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不信任情绪,使得该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印度尼西亚接着成了投机者(尤其是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的又一个牺牲品。

同该地区其他国家一样,印度尼西亚当局8月14日宣布,放弃维持其货币与美元之间比价的努力,让印尼盾与美元的比价由市场决定。

印度尼西亚作出不再向金融市场投放十几亿美元以维持盾与美元比价稳定的决定是不可避免的。自从东南亚刮起金融台风之后,印度尼西亚为了支持盾,已经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

但在听任比价波动的决定发布后,盾对美元的比价立即从2680盾兑换1美元跃至2800盾兑换1美元,而在泰国铢贬值之前,这一比价为2450:1。这就是说,从7月2日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盾大约贬值了14%。

对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乃至韩国来说,货币的下跌有些出人意料。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各大国财政部所采取的紧急援助行动可以使它们很快度过这个艰难时期。亚洲所有的“小龙”如今都进入了衰退期,甚至进入了一个令人害怕的阶段。可以预料,这些国家未来的调整将是十分艰难的。在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之前,这些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佳钩。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比价一直过低的美元与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不断回升。对亚洲国家来说,美元的回升意味着它们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出口额的下降。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一个更大的灾难正在酝酿之中。从理论上讲,货币的贬值将会导致出口的增加。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

许多观察家都意识到,这些国家的出口是靠相当高的进口额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如果对进口加以限制的话,想平衡外国的欠款以及稳定国内市场都是十分困难的。泰国一个国家的外债总额就超过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印度尼西亚的外债总额达1000亿美元,马来西亚的外债总额为290亿美元。这些外债中大部分款项是短期信贷,都要在一年内偿还。加上这些债务是按美元来计算的,美元的比价越高,各国的债务就越沉重。

更糟糕的是,如果外国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率而加快从该地区撤资速度的话,那么这些国家就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意识到,它们的问题不仅仅出在竞争力的下降上。80年代末出现的一些有关金融自由化的新名词对该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条条框框、取消中间商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亚洲国家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变成了一个完全流动的大市场。但它未像西方那样建立起一些“护栏”,金融市场毫无防范地放弃了现代经济所必需的一些制约,吸引资金成了唯一的目标。这种体制在东南亚运行了近8年,使这一区域成了投机的天堂。

如今,身背重债的亚洲“小龙”们在苏醒后突然发现,它们的经济年增长率已经从过去的10%跌到了2.5%左右,而社会方面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放松银根,不良资产膨胀

 

人们在分析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发源国泰国的金融危机成因时普遍认为,经常项目赤字膨胀、肆意借贷外资、房地产的过度投机及政府采取的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不当货币金融政策是主要成因,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原因在于造成经常项目赤字的资金和肆意借贷的外资之投向,只有在极少几个领域能够产生效益。

90年代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普遍放松银根,并将资金投入低收益的企业。这些企业随着清偿能力紧缩和利率提高而债台高筑。这样,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便迅速膨胀起来。这种膨胀一旦到了投资者的信任危机阈值,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会爆发。

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和外债以及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皆膨胀得都很快,但这些资金大都投向了收益较好的行业和企业,没有形成不良资产膨胀。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但泰国却不是这样。泰国总理猜瓦利对《民族报》记者的一番讲话便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我们欠了很多债,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但在泰国,能够精明地、正确地使用借来的钱的,却很少。

 

金融系统管理混乱

 

世界银行去年就开始研究东亚的金融业是否会影响本区域的经济奇迹,经过整年的研究后,世行的答案是:肯定会影响,除非政府彻底改善和加强它们的金融系统。

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着不适当的银行监督,缺乏透明度,政府指令性贷款,政治压力贷款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本区域银行的坏帐多达6600亿美元(9900亿新元)的因素。在这些坏帐当中,泰国可能占了20%。

 

经常项目长期发生逆差

 

一国市值强弱大致反映其国际竞争力高低,泰国、菲律宾之货币被迫进行大幅贬值,显示了其国际竞争力低落的事实。国际竞争力如何,可以从各国经常项目收支窥知。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在1995年增至135亿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泰国贸易逆差已达33亿美元。至于菲律宾近两年经常项目赤字约30亿美元,照说情况并不严重。但今年前四个月贸易赤字暴增为38亿美元。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除中国以外)东亚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状况一直在恶化,已不再能用流入这个地区的长期资本来弥补。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常项目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4%、5.5%和13%。东亚出口的进退维谷局面是这样的:根据实际经验估算,全球金融市场只能弥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5%或低于5%的经常项目赤字。有赤字的东亚大部分国家远远达不到这个目标。那意味着这些国家只能在通过扩大出口降低经常项目赤字的情况下才能使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大挑战,因为亚洲国家的进口增长速度往往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一倍半。这意味着出口也必须搞得很好才行。在东亚,保持国内生产总值7%到8%的增长率意味着必须继续增加经合组织的进口份额。所以,为了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近年泰菲两国大力吸引外资以为挹注,勉强维持整体国际收支之平衡。

但经常项目长期发生逆差,为基本经济结构失衡,理应让货币随市场力量贬值,期能振兴出口,抑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然而泰菲两国货币当局却刻意维持高估的市值,使得调整汇率平衡贸易收支的机能无法运作。尤有甚者,两国中央银行为支持汇率,不断在市场上抛售外汇,使得国内银根紧俏,利率不断腾升,进一步打击房地产与股市。而外资稍早虽受高利率吸引而流入,但在货币贬值迹象明显化以后,大举密集撤出,短期内反而加重货币贬值的压力。

近期泰菲两国央行决定松手让货币作较大幅度贬值,这是正确的作法。由于贬值预期心理去除大半,外资重新涌入,使股市回升,利率下降,金融市场暂时恢复安定。由此可知,国际竞争力低落与政府不当的货币金融政策,是近期东南亚诸国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

继亚洲四小龙之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亦因经济成长迅速,有“亚洲四小虎”之称,其发展潜力向为各方所看好,何以近期表现不如预期?

一般的看法是,中国大陆近年经济成长迅速,出口强劲扩张,已带给新兴工业国家很大的压力。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大陆出口值达6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享有贸易顺差139亿美元。由于亚洲四虎产业结构与中国大陆较为接近,而国际市场同类产品胃纳有限,因而四虎首当其冲。

相对而言,台港新韩企业赴大陆投资者甚众,不但分享大陆市场,亦可以大陆为生产基地强化其出口竞争力。且亚洲四小龙近年致力于资讯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卓著,因此能维系其国际竞争力不坠。

进一步而言,亚洲四小虎中马来西亚与印尼之经常项目收支佳,似不致发生货币大幅贬值现象,至于新加坡则因地缘关系受波及。因此我们亦不可轻率认定所谓货币贬值之骨牌效应会继续蔓延。

至于拉丁美洲国家,巴西的经常项目赤字在1994年为14亿美元,1995年增至181亿美元,其后仍维持在前述偏高的水准,难怪会引起国际金融圈之关注。至于墨西哥在1992年至1994年经常项目赤字均逾二百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值大贬,现今其经常项目收支勉强可维持平衡。凡此均显示,改善经常项目收支是避免金融危机的重要关键。

 

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前几年亚洲各国出口增长很快。而从1996的下半年起出口增长率普遍下降。1995年上半年,泰国出口增长23%,1996年上半年只增长5.8%;新加坡从28.2%降到10.4%;马来西亚从26.8%降到11.6%。亚洲国家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已停止增长。东亚的出口增长在1996年下半年已降到零,从那以后没有出现重大的恢复。经合组织国家的进口仍继续健康增长,美国进口不断增加的份额来自拉美和中国,而欧洲的进口正越来越多地来自东欧。出口增长率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外贸逆差增加。香港有影响的怡富证券公司报告指出,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已从经济的推动者变成拉地区后腿的因素。

 

外汇储备量少

 

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量又普遍不多,在关键时刻拿不出足够的外汇同投机商较量,达不到预期的干预效果。这也是东南亚国家外汇市场动荡的重要因素。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正是因为外汇储备少而成为这次金融风暴的漩涡;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则与它们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不无关系。

 

 

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

 

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当局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一方面对外大量举债,另一方面又向外国和本国银行提供毫无约束的美元贷款。这为国际资本投机创造了温床。

国际资金有相当部份流入了亚洲的东南亚地区。按国际金融协会提供的数据, 1997年国际私人资本净流入亚洲新兴国家金额将在1071亿美元, 1996年为1418亿美元,1998年净流入应在1127美元。这是国际私人资本宾际流入量最高的地区,远高于欧洲和拉美地区。

前几年东南亚经济高速发展,日本金融机构给该地区的融资额也相应扩大;但近年来东南亚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有的国家融资增加过多,已达到信用额度的上限,日本银行对它们的放款转趋谨慎。这时,欧洲资金后来居上,大举进军东南亚地区。据国际清算银行发表的调查报告,1996年欧洲银行加速进入亚洲市场,给东南亚的放款已超过日本,达到1160亿美元。据日本报纸报道,1995年底时日本金融机构给中国内地、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地区和泰国等地的融资余额约为1090亿美元,高于欧洲英、德、法、荷、比等国银行的870亿美元。而一年以后的1996年底,日本的融资余额上升到1140亿美元,欧洲银行则已增加至1160亿美元。

在不加监控的情况下,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银行,例如泰国,把近30%的贷款投放到当地房地产业,促使地产业盲目发展,导致房地产业供大于求,造成银行呆帐额激增。估计今年泰国银行呆帐总额将增至200多亿美元。

 

 

 

未能动员国内储蓄

 

香港货币当局负责人任志刚指出,如果能有效地动员国内的储蓄以满足国内的经济建设,或者说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对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形势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减轻这些国家对外资的过分依赖。东南亚国家对外国资本的长期过分依赖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政治不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曾向泰国提出警告,它那蓬勃的经济就快遇到麻烦,提出减少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实施更灵活的汇率措施,提高税率,削减开支以及著手改革银行体制。但泰国政府没有理会这个劝告。据说,泰国人告诉基金组织人员,他们必须延迟采取行动,因为受“国内约束”。这是指泰国五党联合政府内在的决策耽搁。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日报》载经济观察家迪汀达曼 胡利文章言,某些个人或集团利用当前的金融情势来达到其政治目的,据推测,某些政治集团可能与外国投机商串谋,在印尼盾危机中有三种集团参与其事,即外国投机商,本地投机商及意图改变印尼政治的某些集团。

在9月5日,泰国财长塔农曾指出,泰铢止跌回升的主导因素完全要看目前泰国的政治问题能否解决。一位泰国银行交易员也指出,泰国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政治问题,是左右泰铢涨跌的关键,但泰政府是否会通过正在国会辩论的新宪法草案而平息一场政治风波,则是一项未知数。

 

僵硬的汇率政策

 

德国《经济周刊》发表题为“早该放开汇率”的文章,认为东南亚国家采取钉住特定“通货篮”汇率制度这种作法,长期造成货币市值高估,而奉行僵硬的汇率政策实际上是剥夺了自已金融政策的灵活性。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自1985年西方七大工业国协议降低美元对日圆汇率以来的10年中,这一汇率政策无疑是有利的,各国货币对日圆不断下降吸引了日本资金的不断流入,也刺激了出口;但自从95年初以来,美元对日圆不断回升(升幅已达三成),情况出现逆转,暴露出早一阶段以汇率优势促进出口的不足;一个新的课题已摆在面前:如何以提高生产效率、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增加出口;但在同时还需要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如果美元仍在不断对日元升值,而汇率政策仍不加改变的话,结果是出口增长放慢;所以,与美元挂钩的稳定汇率虽然为东南亚各国银行和筹资机构带来似乎是有利可图的生意,例如摆脱了管制,但由于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并不具备经验,在国外借低息贷款,用于在国内高息放出,结果是吹起了一个巨大的信贷气泡。

竞争力下降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字表明,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工资在1996年增长7%以上,这说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工竞争力已降低了。毫无疑问,其他方面的竞争力也在降低,这些影响都集中体现在出口竞争上。

 

政府采取措施不力

 

中国《世界知识》马燕冰撰文认为,在稳定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中央银行采取了合并有问题的公司、暂停所有金融机构和银行进行股票交易、为周转不灵的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注入新的资金等措施;为了政治上的稳定,政府开始一直给投资者打气,尽量冲淡经济危机的气氛。在危机严重、货币面临抛售的强大压力时,又一味捍卫货币,忽视解决国内金融和房地产方面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泰国央行虽然曾与其他国家央行联手与投机者进行角逐,打退过投机者的进攻,暂时稳定了汇率,但却耗费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伤了自已的元气。

在危机出现后,印尼总统苏哈托已下令印尼银行限制向过多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推延巨型项目的建设;菲律宾和香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已提高了抵押贷款的预付定金;亚洲地区的11个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行长7月在中国上海开会时指出,“资产价格泡沫”一即把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提高到荒唐的高度——“可能对经济活动、金融制度的健康发展和通货膨胀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承认他们遇到了共同危险,但这种承认来得太晚了。而政府对于这一切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脱离美元圈,向管理浮动汇率转化的代价

 

如何医治经济增长危机的症状:出口没有竟争力和过去的经济繁荣带来的投资遗留问题,东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医治办法是切断同美元的联系、使货币贬值和降低利率。其中有成功的,例如南韩等。东南亚各国这次实际是借鉴这种做法。

但与过去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不同,进入90年代后,美元持续走强,而与处在全面上升时期的美元挂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引爆剂,它使宏观经济的失衡变得无法忍受,也使汇率过高难以忍受。

1995年4月以来国际上美元汇率就开始不断在升值,由于日本是东南亚的主要竞争者,东南亚各国央行便被迫追随美元对日元的比价的升降趋势。这样一来,东南亚各国的外汇同日元的比价实际上已过高了。从而导致各国的出口出现大滑坡,进一步加剧了经常项目赤字,大大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使得货币贬值的压力日益积累增大。

东南亚各国货币主要与美元挂钩。一年多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比价不断上升。对东南亚各国来说,美元比价的上升意味着出口的下降。7月2日泰国铢首先与美元脱钩,随后泰铢暴跌,接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波及其他东南亚各国货币,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货币纷纷不支,相继与美元脱钩,倾刻间东南亚的美元区支离破碎。这个过程不能不视作与美元挂钩乃至脱钩的痛苦代价。

 

国际汇市的“热钱”

 

当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全球资金的一体化,以及资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国际资本能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国际汇市交易额过去三年急剧增加。据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最近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现货、期货和外汇交易合同每日平均交易额为1.23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交易额是国际贸易交易额的50倍。自1995年1月墨西哥金融货币危机后,国际资金突然撤离该国而四处流窜。早有金融分析家认为,东南亚国家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和政治的不稳定,其货币很容易成为这股投机势力冲击的目标和“猎物”,这股投机势力财力雄厚,蓄势待发,伺机而动。事实证明,东南亚真的成了国际汇市的“热钱”。

 

索罗斯搞的鬼

 

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后的蔓延过程中,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官员纷纷指责美国金融专家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活动在东南亚货币、证券市场兴风作浪,是造成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其中以马亚西亚总理马哈迪尔的指责尤为激烈,以至于要追究索罗斯“恶意”投机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澄清索罗斯是否“恶意”投机,而是要反问自己,为什么以金融投机作为职业的索罗斯瞄准了东南亚货币、证券市场,并投机成功?本来,在任何一个货币、证券市场,只要存在交易,就必然存在投机,并且投机是活跃交易市场的润滑剂、兴奋剂,只要不过度,不违规,投机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合法地去投入呢?回顾一下索罗斯的一些投机活动前后的言行,就不难明白上述问题的答案。今年索罗斯用数十亿美元的力量,加入市场投机泰铢,他利用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与市场决定的泰铢价值之间的摩擦,适时地进出泰铢市场,蠃得了又一次巨大的投机成功。然而,索罗斯却以哲学家的姿态坐在投机而来的财富堆上,谆谆告诫我们,“市场中留有投机空间是各国政府的错误”,“我只能一而再地对盲目信任市场的魔力发出警告”。这就再也明白不过了,是各国政府自己创造了市场投机机会,换了索罗斯,别的人只要看到了机会,同样会来投机,同样会赚钱,不同的只是程度大小而已。事实上,正如法国储蓄及信托银行负责新兴国家的经济学家法迪勒·拉库阿所说:“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工业投资过多、房地产危机、进口增加、经济增长放慢以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美元挂钩,使得其货币的市值高估无法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与经常项目收支,市场的“机会”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自己的“蛋”有缝,谁能阻止“苍蝇”不来叮呢?此外,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中只有港元一枝独秀,依然汇率相对稳定,颇引得世人的注目,就连索罗斯也不得不承认市埸压力不会动摇港元的地位,而冲击港元的投机者不会因此致富。其原因就在于香港经济状况良好,正处于回升阶段,金融体系较东南亚各国健全、银行能自律配合,加上香港发行港币现钞有充足的美元储备作保证,而且在管理机制上,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更加完善,可及时掌握炒家的动向。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苍蝇只叮有缝的蛋。

 

受全球基金沽压

 

美林证券发表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东南亚股市受到全球基金的强大沽压,情况较九五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机更严重。报告显示,基金经理鉴于东南亚货币大幅贬值,而且区内利率上升,纷纷减持太平洋盆地股份,理由是担心区内短线经济前景。这项全球调查访问了259家机构,所管理基金总值55500亿美元。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亚称,区内的利淡情绪严重,基金经理的抛售已到极端水平,因此投资者在后市应会入市吸纳。在日本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没有看好亚洲股市的,看淡者占78%。英国的调查显示,抛售亚洲股份的意欲是1990年以来最大;在亚太区,投资者涌往未受危机影响的市场,如澳洲及印度。美林把对东南亚股市的投资评级由减持调高为中性。在亚太区调查中发现,利率上升对金融及地产股产生负面影响,看淡区内金融股的比看好的要高出27%。另外,美林与盖洛普于8月28日至9月3日间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基金经理正减持股份及吸纳国库债券,理由是愈来愈多基金经理预期储局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一年上升。该调查共访问41家美国大户,共管理总值18800亿美元的资产。调查显示增持国库债券的较减持的高出二成。差别是1994年12月以来最大的,当时长债孳息高达八厘,较目前约六厘半为高。调查亦发现抛售美股的较吸纳美股的高出12%。美林表示,投资情绪转变,理由是愈来愈多基金经理预期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一年上升,九月份调查占54%高于八月份调查的43%。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亚称,基金经理一向能准确评估债市价值,这反映国库债券后市看俏,调查发现看好美国债市中线前景较看淡高出19%,两看好股市中线前景较看淡仅高出5%。

 

美日贸易大战的牺牲品

 

日美贸易关系一直伴随着风风雨雨、磨擦不断,从旷日持久的汽车大战到医疗保险协议,还有近年来围绕富士与柯达胶卷之争的胶卷大战。

在对美贸易中,日本一直是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美日两国每年都要为这一头痛问题进行磋商,但每次都不能取得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谈判年年进行,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就是年年增加。关于两国之间的贸易磨擦问题,今年6月中旬在丹佛八国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克林顿总统与桥本首相就两国间的贸易磨擦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我们可以预测,日美两国贸易磨擦将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解决,将长期存在。

美日两国间的贸易磨擦对东南亚的经济有一定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日美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投资,建立产业来间接实现的。美日两国贸易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两国特别是日本为了降低本国的生产成本大量向东南亚国家输出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落后技术产业。数十年前,日本大公司将生产线迁到泰国与马来西亚等国,利用当地劳工成本低的条件。在七十年代,日圆与美元汇率上扬,东南亚成为消费市场,日本大公司更加扩大在东南亚的生产。日本的跨国公司为了配合其全球公司战略,把一些装配部门、加工部门、高耗能高污染部门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在急剧增加。

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大量投资,一方面解决了这些国家为发展经济而缺乏资金的困难,加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把美日之间的经济磨擦以及美元和日元的汇率风险也带入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体和整个经济圈。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较量,汇率引起的种种风波,自然使东南亚国家成了牺牲品。

在未来的几个月中,美日汇率风险还会加剧。日圆会有较大的波动。美国经济在通胀受控下,持续复苏,由于它与日本的贸易矛盾,使美元兑日圆汇率升越120关口,预料在破关後可企稳在现有水平,美元在此盘暂时上落在120至123,中期挑战127。而这一形势对于东南亚各国未必有利。

 

未能有效展开区域经济合作

 

东南亚国家相互戒心较深,它们大都是在二次大战后才陆续摆脱殖民地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相互隔绝,彼此了解不多,各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历史上有过冲突,一些长期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易解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借合作之名,在本国蒙受损失的情况下获利。因此,他们所进行的合作和建立的区域性组织,例如东盟,主要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而经济上的有效合作并不多。一方面,各国只在本国实际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并能从合作中得到明显好处时才同意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彼此都有拒绝为促进合作的发展而作出牺牲。经济合作是这些国家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区域性经济和金融体系上的薄弱环节很多,易于招受国际投机力量的狙击。在这次风暴来临前,东南亚各国及地区的中央银行已有预感,好几个国家都签署了在货币买卖方面攻守同盟的协议,而且也曾开动操作系统,抵御投机者的来犯,但以目前的成绩看来,效果并不好,整个操作显露出弱点,特别是受到冲击的国家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开辟更多的战场,拉长战线,反而首尾无法兼顾。

 

最大的问题是信心危机

 

《时代杂志》指出,东南亚各国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信心危机。尽管泰国政府接受来自国际货币基金170多亿美元的援助,情况似乎没有好转。泰国副总理坦承指出,“我们公布一些数据指标之後,民众却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更糟”。泰国政府公布实际的资料之後,反而使得汇市、股市进一步下跌。这是由於金融市场长期缺乏透明化的资讯,使得投资人对於政府的信心不足。东南亚整个地区一片愁云惨雾,悲观的心理有点过头了,没有人敢预期东南亚的经济状况马上会有好转。通常的状况是,经济崩溃了,市场跟著完蛋;但东南亚的情况正好相反,先是投资人的信心危机,股市跟著崩盘,接着利率飙涨,企业筹资金困难,经济成长迟滞,投资人对於市场的信心持续悲观。

 

综合因素造成的

 

东南亚国家将这场危机归咎于外国投机商操纵货币投机,甚至称这是西方国家针对亚细安的一次阴谋。然而不少国际级的经济学家指出,这场危机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其中包括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账,汇率政策不合理,经常项目赤字和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外汇储备太低,短期贷款和投资过多等等,是一些综合因素的产物。

 

康德苏称泰金融危机本可避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总裁康德苏认为,泰国的问题在1996年初已表现明显,如及早采取严厉措施,本来是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得以解决的。国际货币组织执行董事会迅速批准了对泰国的救援计划是向全球金融市场表明,在1995年墨西哥危机之后建立起来的安全网络已开始运转,快速行动对于越来越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当今金融市场来说,尤为重要。

 

美国在扮演暖昧角色

 

香港《文汇报》发表乐亭的署名评论,言:

  好端端一个东南亚,突然金融大乱,货币骤贬,股市狂泻。而且这一切都发生在五月以来,时间 不过三个多月。就在这三个多月之内,星、马、泰、菲以及 印尼,经济面临危机,人民损失惨重,国家外汇储备被掠劫一空。这是怎麽回 事?这个期间,笔者正在美国度假,就此曾请教几位专家。他们泰然回答,这是由於这些国家的金融制度不健全,货币超值,发展过速所致,与政治无关。此话听起来似乎符合经济理论,实际上未免欺人无知。

 东南亚诸国这场灾难,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一群金融投机者肆意制造的。这群人虽然在国际上挂著商人招牌,从事经济活动,然而其最终目的,却有明显的政治企图。这也和当年东印度公司贩运鸦片一样,都是政经双赢的经济侵 略。索罗斯等人这次在东南亚大展拳脚,是一次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他们的“成功”,博得美国上层人士的喝彩。美国政府也公然支持他们。今年八月中,东盟会议期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会场上对索罗斯等人的行径严加谴责。在场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即刻站起来,为其辩护,气氛相当紧张。

关於索罗斯等人的“胜利”,华尔街日报》 曾多次报道和评论。最露骨,也最惹人注目的一次,是八月十八日发表的文章。该篇文章不但对这帮人的行径 大加赞扬,而且称之为壮举和成功。更有甚者,还透露了下一个进攻目标—— 香港。文章大言不惭地说,“他们在星期四(8月14日作者)打垮了印尼盾之後,星期五(8月15日作者)就把矛头指向了港元”。文章的作者像啦啦队一样,为索罗斯及一些基金经理呐喊助威,说他们有能量,有信心,把港元打成泰国铢、印尼盾,不达目的,决不罢手。 

拜读《华尔街日报》,做为香港市民,笔者不能不问,美国的金融大亨们, 为什麽不早不晚,恰恰在香港回归一个多月之後,对港元发起这场经济战?难道只是为追求经济利益吗,先生们,搞经济你们或许是一群行家,搞政治你们是否太幼稚了。 

 美国朋友们辩护说,索罗斯等人没有政治目的。他们并未先搞香港,而是先搞了星、马、泰、菲以及印尼,最後才轮到香港。不错,进攻的顺序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聪明之处。先搞垮东南亚,成为“胜利之师”,再把矛头指向 香港,自然就能威胁香港。到时大举进攻,即使港元不垮,港股也将大跌。用华尔街日报》的话来说,这首先就对香港造成惨重损失,事实的演变正是如此。  港股果然波动起来,恒生指数连连下挫,索罗斯的支持者们已经弹冠相庆了。 为迎接胜利,已经准 备香槟了。《华尔街日报》几乎连日发表评论,指港元必垮,金融必乱,香港必然不再是香港。

 索罗斯及其支持者们能否得逞,笔者不是金融专家,不敢妄做论断。但是,从政治和历史两个角度来看 这只是索罗斯及其一伙人代表某些人对香港做一次最後的表演罢了。 

 美国政府为什麽支持索罗斯一伙的行径,看一看近两年来东南亚政治形势的变化,就会明白。东南亚诸国,本来是美国的盟邦,但近两年来和美国的关系趋淡。本来不是中国的盟友,近两年来和中国关系趋善。这是美国政客们不愿见 到的。但是索罗斯一伙的行径能否改善美国和这些国家关系,恐怕恰恰相反。受害诸国的经济成就,是几十年艰苦奋斗得来的,三个月被人搞乱搞垮,引发危 机。诸国政府和人民对肇事者的愤恨,可想而知,谈何改善。

 欧美以及日本,有那麽一批人,对东南亚崛起,尤其对中国崛起,以及对香港回归,很不以为然,颇不习惯。然而这是事实。面对事实,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适应,而不是否认和反对。否认和反对,无济於事。主张落後者永远落後, 先进者永远先进,这是自欺欺人,贻笑天下。经济这个玩意儿,历史证明,谁都可以搞,谁都可以搞好,没什麽神秘。

 五十年代初,中国要重建鞍钢,当年昭和制钢所(鞍钢前身)的日本老板说, “中国人也想炼钢 ,种高粱去吧”。现在总该承认中国人也会炼钢吧。十几年 前有人说,中国经济永远不能起飞,现在起飞了吧。又说中国的通胀问题永远不能解决,现在解决了吧。又说人民币永远不会被国际承认,现在承认了吧。这些人的论断统统成了笑柄。十三年前有几个人相信,今天的香港能继续安定繁荣,今天都相信了吧。 

 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相信,东方人、中国人同样有智慧,能够搞好经济,由落後变先进,由贫穷变富裕。 

 公平的逻辑应该是,今天你发达,明天我也发达,大家都发达,同是地球一份子,大家必须和睦 相处。做梦都打主意搞垮别人,难免有朝一日自己垮掉 。

posted @ 2006-01-21 15:30 青蛙學堂 阅读(33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东南亚金融危机实录

     摘要: 东南亚金融危机实录   曼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指数12个月里下跌了60%,降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1—5月的汽车销售量比前一年同期下降了12.5%。为了避免眼看要发生的货币贬值和“消灭”投机者,泰国中央银行仅在今年5月份就抛出了约40亿美元,这相当于泰国外汇储备的将近1/9。但两个月后,金融危机还是在泰国暴发了,并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和全球的金融市场。 这场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改变了我们...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6-01-21 15:29 青蛙學堂 阅读(41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货币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墨西哥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实行了稳定汇率的政策,即利用外资的流入来支持本已非常虚弱的本国货币,使新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仅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但由于外贸赤字的恶化,外国投资者信心动摇,在资本大量持续外流的压力下,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贬值15.3%。然而这一措施在外国投资中间引起了恐慌,资本大量外流愈加凶猛。墨政府在两天之内就失掉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少于一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政府不得不被迫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政府不再干预外汇市场。几天之内新比索下跌了40%。

墨西哥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从1990年起,其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每年流入量达250至300亿美元;其次是实际汇率逐步持续上升,损害了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增加到每年约23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再次是国内储蓄率急剧下降,上1990年的19%降到1994年的14%左右,同时,国内投资和生产率停滞,经济成长率仅为2%。第二是墨政府推行控制通货膨胀措施之一的稳定汇率政策时间过长,使外国投资者觉得这是一种隐含的“汇率保障”,为他们减少了风险,因而吸引了外资证券投资的涌入。然而大部分外资被用来增加消费,投资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这就使整个经济过份依赖外资。一旦外资流入减缓,外汇储备就大量减少。外国投资者一旦察觉,便开始把投资于股票证券的资金回撤回本国,由此触发了危机。

 

美国救援了墨西哥

 

1995年初墨西哥发生的“龙舌兰酒效应”使金融监管当局谈“酒”色变。分析家的分析表明,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如果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不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则美国将在墨西哥的销售额1995年减少100个美元,使本来贸易赤字高企的美国外贸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稳定的墨西哥比索有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在最近的美国政府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克林顿政府是这样对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评价的,报告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的经济扩张起了积极作用。这项协定对美国的净出口、收入、投资和出口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都起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墨西哥金融稳定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克林顿政府于是决定从美国340亿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中提出200亿美元援助墨西哥政府,以挽救一泻千里的比索。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成功地稳定了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货币危机的教训

 

应给汇率以适当的灵活性,外资不应被用以过久地支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在资本流动比较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本身往往不够有效。因为高利率会吸引大量短期性资本的流入,助长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削减政府开支、补贴和政策性贷款对控制通货膨胀会更有效力。

用外资来资助消费是无法持久的。在东亚各国,外资流入大部分被用于投资,这样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出口和日后偿还的能力。

外国组合性证券投资(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远比直接投资者(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稳定性差。前者指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债券投资,这种投资投机性高,外国机构投资者(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一旦有吹草动便会转移资金。因此,相对来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有更多的优越性。因为直接投资大多是投资于实业,其目标是争取在较长时期内获取较高的回报率,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投机性较小,稳定性较高。

 

墨西哥货币危机的启示

 

墨西哥货币危机爆发有价值的启示。墨西哥新比索与美元的汇价主要是由外国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来支撑比索,一旦外资流入速度减缓,或者在外资不能被利用来提高国内生产率以促进出口,并且实际汇率持续过高又损害了出口商品竞争力,从而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大量赤字的情况下,引发外资大规模恐慌性撤逃时,汇价的大幅度剧烈调整就势所难免,最终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并给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从上述墨西哥政府利用外资的政策中可以看到,墨政府对于爆发这样的货币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防范。大量的外资用来资助消费,在涌入的外资中又有相当部分是组合性证券投资,并且与主要相关的各国中央银行之间也无任何实质性的合作措施,以应付流动性流动资金流向的问题。无怪乎一旦危机引发,只能望洋兴汉,不堪一击。

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其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少数国家。与富裕的邻国进行自由贸易给墨西哥带来了空前的贸易危机,从而使墨西哥的外汇储备枯竭。自由贸易的结果只是美国低技术产业进入墨廉价劳动力市场,墨西哥的出口产品仍然是过去那些为替进口而生产的产品,对该国的产业升级毫无帮助。反思墨西哥的教训,若发展中国家按西方发达国家的苟刻要求加入世贸组织,会产生何种后果可想而知。

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新兴市场”成为国际资金青睐的目标,外资也一度成为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外国投资的目的是牟取利益。大量美资涌入墨西哥后,随着1994年美国6次加息,以美元计价的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墨西哥的外债负担也骤然增加。另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墨西哥接收的3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约80%投资在有价证券方面,直接投资仅占20%。投资资金投向的不平衡更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旦出现利率和汇率风险,外资大量流失,经济就会崩溃,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问题上应以稳妥为原则,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要利用外资而不要被外资所利用。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墨政府金融调控失当有很大关系。该国实行的将本币贬值和自由浮动的政策,不仅未能遏止资本外流,反而使以外币计价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经常保持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本国货币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国家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此外,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揭示希望利用证券市场来吸引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功效极为有限,发展中国家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格外注重外资的构成和流向,同时注意建立本国的金融稳定力量,以减轻大规模外资没机活动可能带来的冲击。

 

泰国危机与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异同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泰国不是墨西哥,但是无论如何仍要保持警惕。

如果用“泰国铢”代替“墨西哥比索”,这样看起来好像世界金融市场危机在今年夏季又出现了。 但是历史不会重演。1997年的泰国不是1994年的墨西哥。时代不同了。政府、投资商和国际金融专家记取了以往一些教训。 这仍可能是一场金融恐慌的第一幕,但是如果是这种情况,这场戏的情节将与上次的不同。

诚然,表面上的一些相似之处令人害怕。像墨西哥那样,泰国以其在经济政策方面获得的一些成就而远近驰名,这理所当然。但是也像墨西哥那样,它象国外借债太多;对它的银行极少担心;感到自己无法保护它的货币以及随着货币不可避免地贬值一些做法格外拙劣。同样像墨西哥的是,泰国不愿承认它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急救。西方的一位中央银行行长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从具有雄心壮志的亚洲虎之一沦落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救援的名单中。” 更加不祥的是,这种状况有蔓延的迹象。自从泰国铢7月2日贬值以来,菲律宾比索下跌了6%,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菲律宾经济曾准备被排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名单之外,现在又回到了急诊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货币目前疲软。希腊正在应付投机热。至少有一天的时间,人们早就预言的危机看起来好像要在巴西发生。但是相似之处并不总是很明显。

泰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不同的。泰国比墨西哥小,对世界其它国家的欠债没有墨西哥多,它在耗尽它的所有储备之前就对殊采取了措施。它可能需要外国钱使它的银行摆脱困境,但是与拉丁美洲明显不同的是,泰国及其亚洲邻国经济增长迅速,通货膨胀率适中,而且拥有庞大的国内存款。为摩根公司监督新兴市场情况的德里克·哈格里夫斯说:“泰国的问题比较容易纠正,而又不会发生一场可怕的经济衰退。”

posted @ 2006-01-21 15:23 青蛙學堂 阅读(29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997年世界经济的趋势与特点

1997年世界经济的趋势与特点

 

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

 

1996年世界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良好,总体形势好于1995年。预计1997年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8%,高于1995年增长3.5%的水平。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4.l%。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和预测,1995、1996和199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l%,2.3%和2.5%。美国经济实力回升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1993年到1996年,美国经济持续4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6%;失业率从1993年1月的7.1%降至1996年9月的5.2%,4年来增加了1070万个就业岗位;联邦财政赤字从l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降至1996年度的1090亿美元,4年来减少63%;劳动生产率(非农业部门)从1993年的0.2%提后到1996年上半年的0.9%;出口大幅度增加,1993年增长3.7%,1995年增长14.6%,1996年头7个月增长7.8%;通货膨胀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预计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串可达2.6%,高于1995年2%的增长水平。

 

美国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从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政策大调整已见成效,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摆脱了“滞胀”困境,走上了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从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力提高,美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经济中仍面临平衡预算、社会福利机制和外贸逆差等问题。但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不会很快逆转,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正在回升和提高。不少人预测,美国将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欧共体的经济增长将放缓

 

欧盟15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l995年的2.5%降至1996年的1.6%。欧盟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慢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国家采取紧缩财政政策造成的。欧盟国家已达成一致,决定欧圳统一货币自1999年1月1日如期实施。欧盟国家为了按时“达标”。争取第一批进入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欧洲单一货币,相继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欧盟多数成员国存在高财政赤字、高社会福利和高失业率、产业结构、产品竞争力不及美国和日本。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对欧盟经济造成冲击。但是,欧盟各国经济趋同的努力将促进欧盟经济增长,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多数成员国已作出了“惊人的努力”,尤其是减少财政赤字。欧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今人鼓舞的进展。欧盟委员会预测,1997年和1998年欧盟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可分别达到2.3%和2.8%。明显高于1996年的增长水平。

 

日本经济尚在调整

 

从1991年到l995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0.6%,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达不到这样高的增长水平。政府采取的景气对策,力度较强,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泡沫经济破灭的冲击、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国内地震等突发问题造成的损失,最根本原因是日本式体制已陷入疲惫状态,日本经济正处在大调整时期。预计199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也不会很高。国际社会关注的不是日本经济近期增长速度,而是日本向何处去。日本从1968年明治维新到1997年前后仅用4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西欧经历的200年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的两个过程。二战后,日本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经济的,日本经济从1956年起飞,到90年代初,用不到40年时间又重新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种种迹象表明,经过调整后,日本经济将进入第三个增长期,特别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后将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是国际社会都在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仍然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和预测,1995、1996和199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6.3%和6.2%。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总体实力地位上升。拉美经济曾经历80年代“失去的10年”,进入90年代后又受到短期资本(“飞燕式”资本)大进大出的影响。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预测。l996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可达3%左右,大大高于1995年0.6%的增长水平。拉美经济在经历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已恢复正常发展。拉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未来10年可能是拉美“有希望的10年”。发达国家都在扩大同拉美国家的合作、开拓拉美市场。日本认为“掌握21世纪地球发展关键的是南美各国”,并正在强化对抗美的经济外文。拉美经济不稳定因素之一仍是外债问题。1996年拉美外债总额将高达622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6%,这是需要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曾是多灾多难的非洲大陆,经济形势已开始好转,1996年和1997年非洲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5%,忘于I995年3%的增长水平。这个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的大陆重新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美国官方宣:“现在是美国同欧亚争夺地球上这个尚未开发的最后一个市场的时候了。”1996年初,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对非洲国家贸易及开发的综合政策”,通过“商业外交”改变其在非洲市场占有率不足10%的落后局面。非洲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键是非洲大陆能否保持稳定和加强合作,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起色不大。这些国家的人口已超过5.7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多美元,它们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己从20年前的0.8%降至目前的0.4%。国际社会有责任支持它们应付挑战和发展经济。

 

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

 

在发展中国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引人关注。1994、1995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仍分别达到9.l%和8.6%。但是,1996年和1997年亚洲经济增长率将分别降至8%和7.5%。亚洲经济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东亚经济增长减速。自70年代以来。东亚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地区。东亚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25%,东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之一。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5年经济增长率仍高达8.5%,但是,1996年经济增长率将增至8%。1997年有可能进一步放慢。东亚经济增长放慢的外部原因是国际市场上半导体、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需求变动,受此影响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将从1995年的8.8%降至1996年的5.9%。随着电子产品需求回升,1997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可达7.3%。但是,东亚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调整所致。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经济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积累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相继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长速度同质量、效益统一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保护环境,实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东亚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正是东亚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东亚经济增长率仍将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俄罗斯经济仍难走出谷底

 

经济转轨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经济形势继续好转。l995年这些国家经济下降l.3%,1996将增长0.4%,1997年经济增长率可达4%。预期俄罗斯经济走出谷底的目标没有实现。国际货市基金组织预测,俄罗斯经济在l995年下降4%的基础上,1996年仍将下降1.3%。俄罗斯经济仍处在困境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体制的弊瑞尚未解决;经济结构不仅没有变化.而是更加畸形,越来越依赖出口资源,进口制成品和消费品;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宏观管理不力,实行过度的紧缩政策和提高利率,影响了企业投资,三角债大幅度增加;对西方国家援助的期望过高,很多要求和安排落空;政局动荡的冲击。但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具有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政局和社会继续稳定,俄罗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潜力不可低估。东欧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经济将继续改善。

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信息化和有序的贸易自由化等进程都在加快,这些变化对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出现的上述特点、变化和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不仅1997年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而且很多迹象预示,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posted @ 2006-01-21 15:21 青蛙學堂 阅读(29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香港能经受住考验吗?

香港能经受住考验吗?

 

投机者不敢贴近港元

 

在流入东南亚的外国资本中,大多数都投机性地投入债券等利润高但风险大的行业。一旦回报率下降,或有风吹草动,这种投资就会撤出,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

在东南亚,投机浪潮已迫使几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松开了固定汇率而允许货币更自由地浮动。

然而,投机者却避开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目标,那就是港元。自始至终,港元汇价一直维持在额为理想的水平。对于和发生货币危机的几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香港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这个奇迹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之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早在1995年初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时,香港金融市场也曾出现过短暂的波动,但香港金管局及时提高短期流动资金的利率,令投机者不但投机未成,反而遭受重大损失。今年,早在投机潮开始盛行的时侯,香港金管局已做好了对付任何挑战的准备。只要出现投机浪潮针对香港而来的任何迹象,隔夜贷款利率就会迅速提高。把利率提高到必要高度的办法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那么投机商用港元打赌很可能再次遭受重创。果不其然,7月24日,香港金管局再度干预宏融市场,令银行同业息率凋高至7厘以上。这一措施不仅力保港元汇价强势,而且也是对国际游资炒家发出的一个警讯。

其实,香港作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近几年面临多次国际金融风暴均能安然度过,是有其更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就是香港的经济发展、财政健全。中银集团港澳管理处主任羊子林日的分析指出,近几年香港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目的正处于上升期。据预测,今年香港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5%,而首季的经济增长率已达6%。展望下半年,投资和消费的需求都将有增无减。货币、币值是经济实力的体现,经济运行良好,货币就稳定。

其次,就是在香港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外汇储备作后盾。截至1997年6月底,香港的外汇储备为697亿美元,再加上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另立帐户管理的土地基金外汇储备,总值达820亿美元,由世界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将继续管理其外汇储备。因此,香港本身完全有资格保卫港元不受投机活动的影响。

与香港的做法有些不同的是,台湾和新加坡并没有利用外储备防止本地区或本国货币的贬值。台湾不仅没有用于涉的办法保持新台币目前的价值,反而为了同东南亚货币贬值保持同步而允许新台币九年来第一次降到28元兑换1美元的比值之下。新加坡的外汇储也高达810亿美元,它本来也可利用其巨额外汇储备使新加坡根本不下跌,可是也反而允许新加坡元下滑以同邻国保持同步。

 

港币汇率制经受投机考验

 

事实上,东南亚货币不稳定也波及到了香港市场。由于港币的投机性抛售,香港证券市场行情19日急剧暴跌。预计港币和证券市场不稳的局面将会持续下去。尽管香港金融当局采取了提高短期利率等旨在保护货币的措施,但有人指出,这可能对不动产市场行情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今后行情不稳的局面继续下去,就很可能像泰国一样出现泡沫经济崩溃的局面。这将对众多进入香港的日本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之所以出现对港币的投机性抛售,是因为以泰国铢为首的东南亚货币相继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港币采用的是联系汇率制,即以美元为汇率基准,从而使港币成为人们投资的焦点。

8月15日开始出现的投机性抛售,是香港回归后出现的第二次投机行为。每当出现这种局面,金融当局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干涉。19日,为了防止出现投机性抛售,金融当局又提高了短期利率,从而使银行间的隔夜贷款利率一时暴涨至年率20%的水平。这也是股价急剧下跌的原因。

香港回归后执行的是维持联系汇率制这一基本方针,面对这次的投机性抛售,香港金融当局人士仍然认为:“投机行动必定失败。”因此,港币市场没有对设定的防卫线一一1美元兑换7.75港币进行大的变更,金融界人士中也没有出现要求尽快取消联系汇率制的呼声。

但是有人指出,联系汇率制是一种不得不跟着经济状况不同的美国的金融政策走的制度。它是造成国际竞争力下降和出现通贷膨胀的一个因素。随着投机性抛售而出现的高利率可能会使这种矛盾扩大。

有人担心,如果利率上升导致成本增加这种情况对不动产市场行情产生恶劣影响,那么,“为保护货币而付出的代价将会比想象的更高”(外国银行的经济学家语)。

金融界人士认为:“如果泰国铢继续下跌,就很可能导致再度出现对港币的投机性抛售。”因此,货币当局似将面临难以驾御的局面。

亨达国际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邓予立认为,港元在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是受到轻微的冲击,是因为香港有强劲的经济基础,丰厚的外汇储备及稳定 的政局等因素支持,使港元避过了国际 狙击手的进犯;更重要的是香港有联系汇率制度,使港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定,大有一支 独秀之概。目前,港市美 电价的波动幅度在期内是不超过1%,情况远较泰国铢等要佳,甚至比新加坡元的6%至7%的波幅为理想;港市美电价近日的波幅已经收窄,使银行同业的港元长短线拆息自高位回顺下来,可见市况已见稳 定;香港的币值在回稳及拆息价调低後,股市所受到的压力也逐步纾缓。经历过东南亚这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可见货币的稳定性对一个地方的金融经济具有重 大的影响。至於各主要货币,邓予立称它们暂时缺乏方向感,仅日圆有较大的波动。美国 经济在通胀受控下,持续复苏。而它与日本仍有贸易矛盾,使美元兑日圆汇率升越120关口,相信在破关後可企稳在 现水平。预期美元在此盘暂时上落在120至123,中期挑战127。谈及其他货币走势,邓予立的看法是:英镑单边买卖价1.57至1.62;美元兑德 马克汇率将波动在1.78至1.73;美元兑瑞士法 郎价大致上落在1.47至1.52;澳洲元单边价则徘徊在0.725 至0.74 ;新西兰元单边价则牛皮在0.635至0.645。

 

 

香港在应付金融投机方面积累了经验

 

香港不仅在赶走1987年底大量流入的投机港元升值热钱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除了上述与亚洲一些国家央行达成一些联系协议外,又锐意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善,早在1988年7月15日,港府就宣布外汇基金与汇丰银行之间的“新会计安排”(New Accouvting Arrangement)。这项新安排的目的,是使政府可通过运用外汇基金对同业市场内资金的来源和价格,产生更有效的影响力,从而帮助它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更好地维持汇率稳定。1990年3月中,港府又推出外汇基金票据,藉着票据买卖来进行公开市场活动,以便可以有较多元化的措施来影响同业市场资金的流量,从而加强对汇价的影响力。多年来香港已逐步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严格规范、法制健全的金融管理体系。特别是于去年12月9日正式启用的中央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使香港金融管理局能立即发现异常的港元抛售,及时查明情况采取措施。而且香港的银行对于贷款审查严格,投机者很难轻易获得大量港元短期贷款。香港有一套稳健的货币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金融管理局可以通过出售短期借贷票据、抽紧流动资金等措施,来调控利率从而维持港元汇率。香港一贯实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在国际间为数很少的没有外债的地区。据今年3月27日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发表的竞争力报告,香港连续三年成为世界三大最具竞争力国家或地区。

 

大中华金融实力作为港币后盾

 

泰国《曼谷邮报》记者哈维·斯托克温认为, 最近几周,投机的浪潮不断冲击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可是避开了一个明显的目标:港元。 在东南亚,投机浪潮已迫使中央银行松开了固定汇率而允许货币更自由地浮动。 然而在香港,虽然预料会出现投机浪潮,但是投机浪潮并未到来。

一个原因是香港金融管理局显然已作好了对付任何这种挑战的准备。只要出现投机浪潮针对香港而来的任何迹象,隔夜贷款利率就会迅速提高。如果采用把利率提高到必要高度的办法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那么投机商用港元打赌很可能遭到重大损失。

在这种金融实力政策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现实:在金融实力对比方面已出现了明显的“地域金融”变化。问题不仅是仅有600万人口的香港的外汇储备在全世界占第五位。人们常说的(由大陆和台、港、澳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本身就具备一股翻江倒海的巨浪。据最近得到的数字,大中华(经济圈)的外汇储备不少于3740亿美元。 然而,日本的外汇储备仍是世界上最多的,到1997年6月截止;日本的外汇储备共有2220亿美元。 但中国现在居第二位。到1997年7月截止,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210亿美元。北京在外贸方面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因此,北京在贸易方面出现巨额盈余。尽管中国的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的货币,但是中国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外汇储备。

港元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这块前英国殖民地从未出现过重商主义反应。香港像任何地方一样都是完全开放的。香港事实上经常出现贸易逆差。

香港的外汇储备由第七位跳到第五位(到1997年6月底已达到820亿美元)是由于现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另立帐户管理的土地基金外汇储备已加到香港金融管理局所有的697亿美元的外币资产上。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将继续管理其外汇储备,完全同中国分开。因此香港本身完全有资格保卫港元不受投机活动影响。中国已表示在必要时将帮助保卫港元。中国和香港现在的外汇储备加在一起已达2000亿美元以上。这样保卫的理由相当简单:港元的固定汇率基本上是政治汇率。7.8港元兑换一美元的固定汇率是1983年定的,当时人们对浮动范围很广的汇率的信心迅速下降。如果这个固定汇率现在受到投机浪潮的影响,那么人们对香港失去信心的情况可能毁掉香港的繁荣。

与此同时,中国人占多数的另外两个国家和地区合在一起的1710亿美元外汇储备又加到“大中华”的3740亿美元上。台湾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到1997年5月截止的外汇储备是900亿美元,而新加坡有810亿美元,新加坡的人口比香港少得多,但外汇储备仅略少于香港的外汇储备。不管人们是以大中华的3740亿美元计算,还是以东亚的5150亿美元外汇资产(包括日本,但不包括新加坡)计等,这些外汇数字显然表明全球金融实力对比的地域战略力量对比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倾斜。

到目前为止,香港的证据表明,北京可以利用其外汇储备防止人民币升值。中国目前的目标似乎是力图把人民币同美元的比值保持在8.29元兑换一美元。

台湾并没有利用其外汇储备防止新台币贬值。相反,台湾不仅没有用干涉的办法保持新台币目前的价值(台湾要想这样做本来也是轻而易举的),台湾银行当局为了同东南亚货币贬值保持同步反而允许新台币九年来第一次降到28元兑换一美元的比值之下。同样,新加坡本来也可能利用其巨额外汇储备使新加坡元根本不下跌,可是也反而允许新加坡元下滑以同邻国保持同步。

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说大中华的巨额外汇储备可能成为所有四种货币增的原因,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并未出现。

 

香港金管局宣称沽空港元者已受挫

 

香港金管局扬言沽空港元者已受打击。国民西敏银行是香港港元市场的活跃庄家之一。该行外汇资金部董事叶强华在该浪潮后已离职。香港《东方日报》报道,接近该行的消息指出,国民西敏在八月底一役中,现货及期货均有亏蚀,相信此举是叶强华“起身离场”的导火线之一。国民西敏在香港外汇市场的活动,以港元及英镑交易最强。港元货币市场方面,该行与汇丰、大通及瑞士联合银行是香港四间较活跃的港元市场庄家。业内传闻,在八月底一、两个交易天内,该行资金部按市场对价录得的交易损失达2000万美元。

 

香港旅游业倍受冲击

 

据香港旅游协会日前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7月份到港游客为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35%,其中跌幅最大的游客来源地区是日本和中国内地,分别下跌了60%和45%。

应当指出,七月份香港旅游业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1)97香港回归的过渡宣传以及香港酒店业老板们的短期乘机抬价行为使用不少游客对七月份来港能否住上店以及是否会被人狠宰一刀存有疑虑,因此放缓到港方旅游计划;(2)由于中国内地有关方面在香港回归前后刻意有计划地减少内地居民到港人数,因此7月份内地到港旅客大幅下挫四成半。

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贬值,而港元汇率威然屹立,实际上令港元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分别升值一至三成,这样一来不仅会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来港旅客锐减,还会使香港旅游业对货币贬值的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方的竞争力降低,从而分流不少欧美游客,因此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香港旅游业受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会愈来愈明显。不过,由于占到港整体游客人数有四成来自日本和中国内地,七、八两个月过后会回升,因此整个香港旅游业也不会因金融风暴而大伤原气。香港旅游协会主席罗加瑞也明确表示未来四个月情况会有所改善,力争达到全年增长5%的预期目标。

 

香港珠宝出口因祸得福

 

东南亚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货币一贬再贬,人们纷纷购金、银、珠宝保值,因而珠宝需求大增。另一方面,香港在珠宝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东南亚明显具有优势,尤其在蓝养珠方面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再加上不少港商已迁厂至中国内地,其生产成本较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还低,因此今年下半年香港的珠宝出口将因祸得福较上半年有所增长。

 

港元汇率不会大起大落

 

国际炒家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至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大肆炒卖,不仅随心所欲地迫使这些国家的货币分别大幅贬值两至三成不等,而且也企图狙击港元扰乱香港金融市场。然而,这次国际炒家在香港的金融市场却又一次碰了壁。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首先,香港的经济状况良好,下表是港府5月30日和8月29日两次对香港199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而且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国的不断深入的经济改革、发展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巨大促进作用,这一点对投资者的信心以极大的支持。

表1 香港1997年经济增长预测表

                                                                                          

指标

私人消费

政府支出

固定资产总额

总出国

总进口

本地生产总值

出口服务

甲类消费

  

物价指数

5月30日的预测增长率(%)

5.5

5

10.3

7.2

8.2

5.5

7.5

7

8月29日的预测增长率(%)

5.5

5

13.4

6.8

8.4

5.5

6

6.5

 

其次,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比较完善、稳健的金融管理体系也功不可没。香港港元的发行皆有配套的外汇储备,从而使炒家很难有利可图。再加上,香港的金融管理局现时拥有与银行业建立的会计安排、流动资金调节机制、结算所自动转帐系统、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等工具,可以了解及对银行同业市场作有必要的适当调节。换言之,即可以对金融市作有效的监管,使市场在自由及具弹性基础下更顺当地运作。当市场出现异常买卖甚至炒盘时,金融管理局可以利用货币机制打击炒家。这是因为港元的发行数量与流通量均受到联系汇率制度的限制,所以香港金融管理局可充分利用炒家需要借港元才能炒港元的弱点,透过健全的货币机制击退炒家,这在历年来的大小的战役中均已奏效。当然,这次也不例外。著名的国际金融投机专家索罗斯也不得不承认这次东南亚金融市场压力不会动摇港元的地位,而冲击港元的投机者不会因此致富。

事实上自7月2日爆发泰国危机至今,已两月有余,港元兑美元的比价始终在7.4港元兑1美元至7.5港元兑1美元之间小幅波动。可以预见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将会开始趋缓,因此港元汇率今年内仍然会挺立,不会大起大落。

 

还是引起了股市暴跌

 

香港的股市自今年三月由12000点不断向上攀升,到7月份,达到了16000点以上的历史新高。然而纵观香港股市的气氛和股价走势,都是非常不正常的。今年令香港股市交易量大增且股价大幅攀升的动力,并不是上市公司的收益大小、获利能力高低,而是一些与所谓的“中国概念”(包括资产重组、注资、染红等)有关的政经难分、飘乎不定的市场消息。整个市场完全是在炒消息面、情报面,而不是在炒业绩。更有甚者,中国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的光大集团属下的光大国际股票的市盈率在香港之样的成熟证券市场居然炒到3000倍这样离谱的水平,市场上大手进货的香港股民还是前仆后继。

实际上,到了8月初香港股市已经发展到1929年全面大股灾前夕,如美国富豪老甘迪所说的那样:股市已疯狂到连马路上扫街的清洁工都可以如专家般地说出一番这支股票为何看好,那支股票为何看淡的大道理的地步。因此,吃饱香港股民血汗钱的中、外股市“大鳄鱼”们抽走资金离场则已是早晚的事情。换言之,香港股市自身已孕育了暴跌的极大风险。

7月份爆发的泰国金融危机,继而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了整个东南亚金融风暴,导致了除香港港元外东南亚各国货币持续贬值。接着,货币受到贬值的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进行干预,抽紧银根,立刻给各国在亚洲证券市场的各种基金带来日益沉重的赎回压力。一时间整个亚洲证券市场风声鹤唳,先是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股市一路狂泻,到八月下旬,香港股市终于顶不住投资基金的赎回压力,沽盘汹涌而出,卖到手软。从而导致了八月底至九月初的香港股市的剧烈动荡,使得有可能晚些时间才能见到的股市暴跌奇观提前降临。无疑,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是其“催产剂”。东南亚金融风暴九月初会开始趋缓,但还没有完,而香港股市自身的下跌动能还未完全释放,因此可以预见香港股市还会随着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动荡而剧烈动荡,而且即使是东南亚金融风暴停息下来,也可能还有下跌空间,估计12000点今年恐怕难保。

 

香港是如何击退金融大鳄的

 

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频频得手之后,8月中旬,国际投机者又乘胜狙击香港,致使港汇、港股和期指剧烈震荡。8月20日,港市恢复平稳。香港人是如何击退投机者的呢?香港有关报纸综述如下:

这次国际大鳄狙击港汇、港股、期指手法相当狡猾,招中有招,声东而击西。先在沽空期指、期权方面发难。如果港人信心不足,容易为其汹汹其势而吓倒,追随走势加入沽货行列,则狙击者事半 而功倍。但香港由官方至民间都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狙击。

行政会议听取了财政司长汇报市况,从行政长官、财政司长到金管局长都观点一致,认识到狙击行动必须予以重视,指出狙击港元者必定失败。行政机关措施快捷、果断、有力,直接干预市场,监控各方情况。哪里有动静,立即有回击,使投机者知难而退。以行动再一次表明了香港保卫港元联系汇率的决心。而立法机关的成员亦抱支持态度,静待行政机关行动,而不是要求透明度。 因为任何谘询和透明度,皆会使反击行动计划泄漏,使行动拖沓而无效率。

香港的投资者基本没有被狙击者吓倒,镇定沉着,静待最佳时机反击。故收回一些失地。如何引导香港投资者看待银行同业拆息升高问题,对于发动民众支持政府保卫港元,保卫股市,十 分重要。如果解释得深入细致,港人将会认识到这是短期现象,不会影响香港的最优惠利率。

金管局透过抽紧银根,防止投机者借港元而买美元是必要的。抽紧银根必然要提高金管局对银行贷借的 利息,从而扯高同业拆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给金管局,让借钱後沽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面 对坚壁清野之局。同时,金管局也监察各银行贷借情况,对於不听招呼的和仍然借钱给基金佬炒汇的予以警告。这个运作过程必须快如闪电,剑及履及。同业拆息一度扯高至二十厘,但瞬即回落至七、八厘,既有威慑作用,使投机者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使香港投资者看到长线贷款息口不会上升,并在同业拆息上升时不会惊慌失措,   保证联交所交收正常、即时清理账目。

防止烂尾,及时平盘,也提上工作日程。金管局、证监会、联交所都严格执行监管工作,保证市场正常运作。有一定升跌波幅不要紧,最重要是市场机制正 常,交收正常,没有呆账、烂账。那麽,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坚如磐石,波动也很快便过去。

香港经历了这次风波的考验,证明港人有能力治港,香港的繁荣稳定是有保障的。当然,经过成功抵御狙击这一役之后,各方面对於国际狙击大鳄的手法也有新的认识,掌握其多元化立体进攻的活动规律,以後便不会担惊。

国际大鳄以基金形式活动,往往选择在长假期前夕,借助国际金融事件发难,利用香港停市而伦敦股市仍有买卖而沽空造市,使香港投资者无还手之时间 ;而狙击之前,已经在营造升轨过程中暗中沽出期指,形成造期指“低水”; 同时,也使用场外期权合约手法,掩饰其狙击部署,使其狙击来势如骤风暴雨。 他们明知港元汇率撼不动,但攻港元汇率乃为引起同业拆息高企效应,从而唬吓香港中小投资者加入抛货行列。佯攻港汇,乃为在炒期指中斩获,同时,也有外资在政权移交前夕大手出货,形成了持货减少之局。但七、八月份的股价上升,使他们大失预算。他们不甘失去实力地位,乃翻云覆雨,全力建议减持港股。作为恒指主要成份股——大笨象急升後又急跌,伦敦市跌势尤急,但周二香港开市则回稳。有人在长假期前大借长线港元造成三至六个月息口上升,外电评论港元汇价偏高。某些外资基金力言港息升高必造成沽 售压力。8月19日香港股价跟随伦敦市而急挫,成交额低於8月15日的302亿元,只报287亿元。说明他们惜货,旨在压低大市迫中小户抛货。

就这样,香港打退了以“伦敦股市”作为基地的大鳄的狙击。 

 

香港有办法对付亚洲货币动荡

 

法国《论坛报》发表文章说,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支援措施,但自泰国铢7月2日贬值以来席卷东南亚的货币危机仍在继续,也像在其他地方一样,货币波动影响到了香港股市,香港交易所的恒生指数逐渐下跌,为历史上的第五次最强烈下跌。投机者尝试了港元的抵抗能力。港元始终保持着14年前它同美元建立的固定联系,即1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这一比价使得香港能避开汇率风险而保持繁荣局面。香港货币当局会动用利率武器来抵御投机活动,并会采取新的措施来保护它的货币不受投机活动的袭击。香港拥有两张它的亚洲伙伴所没有的可保护其货币的王牌:一个是达7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个是被服务业所大大控制着的经济。这使得香港的经济界对汇率的变动十分敏感。从理论上来说,香港是有办法来对付这场风潮的。

 

保持足够储备非常重要

 

  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8月25日在会见新闻界人士时说:

  香港在打击国际炒家冲击港元的活动中已经 奏效,国际炒家在汇市投机撤退时,已有所损失。事实说明港元的外汇储备是充足的,继续推行谨慎的理财方针和保持充足的财政储备是非常重要的。   

九十年代以来,随著资本国际化进程加快,电脑科技的发展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为一些以基金形式运作的热钱提供了金融狙击的可能性。 1992年英镑、意大利里拉曾受狙击。当时,英、意央行运用大量外汇储备,但仍无法阻止抛售英镑和里拉的浪潮。结果是两国货币大幅贬值,并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1994年墨西哥金融风暴,墨西哥比索也遭狙击,而一度贬值四成。今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之中,泰铢、印尼盾、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元皆受狙击而大幅贬值。某国际炒家主理的基金,七月底截数的纯利增长高达27%。证明狙击手在东南亚货币汇率的急剧波动中,已获取暴利。炒家企图乘胜狙击港元,结果是受损缩手。香港成了东南亚唯一击退国际狙击手的地方。

 为何港元能在东南亚地区一枝独秀,能继续保持与美元联系汇率机制的稳定,除了香港经济发展趋势良 好及金融监管制度完善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香港的外汇储备高达八百亿美元,实力雄厚,国际炒家狙击港元并非易事。九十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风暴,有关国家的货币之所以受狙击而大幅贬值,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 国家的外汇储备并不充足到足以应付危机。当狙击手冲击这些国家的汇率时,这些国家的央行无力 沽出足够的美元保住本国货币稳定,而眼睁睁看着其民间资金大量沽出而改持美元,造成本国货币 汇率急挫,使投机者有机可乘。香港此次能临危不乱击退国际炒家冲击港汇,就是依靠庞大的储备作後盾。特区政府与国际炒家周旋,说到底是财力的对抗。若政府财政储备不足,国际炒家最终会占据金融市场的控制权。但是,由於香港储备雄厚,金融监管制度完善,炒家一旦有动作,特区政府立即明察秋毫迅速反击,使炒家铩羽而归。可见,即使有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还须有真金白银的实力,才能有效捍卫港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今次国际炒家是以立体作战手法,全面狙击港汇、港股、期指,声东击西,用最少资金造成最大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泰铢之後,泰铢仍然止不住下滑趋势,说明炒家对狙击对象绝不手软。港元、港股甚至香港楼市,互相联系紧密。炒家在期指低水,也累及港汇被冲击,只要造成骨牌效应,使10%的港元资产(包括港元、港股及物业),加入沽货行列,便将冲垮联系汇率,同时使股市、楼市崩溃。香港此次能临危不乱,成功击退狙击,更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正如曾荫权指出,炒家永远不会 消失,他们永远在窥测时机,以求一逞。要能做到居安思危,香港就必须随时保持足够的储备和推行谨慎的理财方针,才能强有力地应付各种突然出现的危机,此次港人之所以不自乱阵脚,不追随炒家制造的走势,把港元资产转存美元和其他外币,全因为港人对港元有信心。而这信心又来源於港 元有强大的外汇基金支持其稳定。最近,有人指特区储备太丰厚,须扩大福利,减少税收,还富於民。其实,还富於民的根本途径,应是提高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在水涨船高之中,使市民收入普遍提高, 而不是单纯着眼於分薄或分光 储备。从居安思危的角度看,本港目前楼价过高,房地产业已占本港GDP38%比重。而银行 的物业按揭普遍膨胀,接近或突破四成指引上限。这当中潜藏的危机不可忽视,泰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过热引发泡沫经济破灭。因此,单是为化解本港的房屋问题危机,特区政府就 拟动用部分储备於十年房屋计划之中。此外,特区还准备在基建和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以提升 香港的竞争力。因此,谨慎理财并随时保持足够的储备,就显得非常重要。 

posted @ 2006-01-21 15:09 青蛙學堂 阅读(22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43页: First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Last 
<2024年4月>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留言簿(8)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收藏夹

青蛙学堂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