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人生,八度空间

Fight for my CISSP and PMP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聚合 管理
  156 Posts :: 22 Stories :: 67 Comments :: 0 Trackbacks

#

RH033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RH033基础课程  课程英文名称: Red Hat Linux
 所属厂商:RedHat  所属认证:RHCE
 考试号:RH302  参考培训费用:1300
 课程介绍:

 适用于Linux的新使用者,他们希望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以顺利使用他们自己的Red Hat Linux系统。完成此课程后,Red Hat Linux使用者可高效率地使用及自订Red Hat系统,並执行常见的指令行处理与各种桌面工作。

 课程目标:

 于bash shell指令行执行Linux命令
 于指令行和GNOME接口执行程序
 使用和定做X window窗口系统和GNOME桌面环境
 使用GNOME GUI执行通用任务
 了解Linux文件系统
 执行普通文件维护任务
 了解和维护文件权限
 从软盘拷贝档案
 使用vi编辑器打开、编辑和保存文本文件
 使用规则匹配
 过滤器处理文本
 使用打印指令和公用程序
 了解和使用电子邮件和相关应用
 连接过程和文件使用标准输入/输出和管道
 控制系统过程
 询问系统装置的软件
 使用网络应用和公用程序
 安全地通讯和转移文件
 用户的系统工具
 执行基本bash shell的scripting、sed、awk和perl
 安装Red Hat Linux
 其他

 适合人员:

 为没有在Linux或Unix的指令行经验而想提升为使用和定做他们自己的Red Hat Linux工作站技能的人

 预备知识:

 未接触过UNIX或Linux,但对此操作系统感兴趣的学员。

 课程内容:

  考试与证书:

 参加RHCE考试,整个考试过程大约六小时,当中约有一个小时用来作答技术性多重选择题,其余则是偏重在由考生自己动手做之实力测验。

RH133系统管理课程
 
 课程名称:RH133系统管理课程 课程英文名称: Red Hat Linux
 所属厂商:RedHat 所属认证:RHCE
 考试号:RH302 参考培训费用:1500
 课程介绍:
 为Linux或Unix的用户想开始开发Red Hat Linux上的系统管理,到达可以配置现有网络的水平。
 课程目标:

 能执行标准的系统管理任务, 为一个现有网络安装、配置一台新的有Red Hat Linux 工作站的操作员

 适合人员:

 在开始成为系统管理员之前,了解Red Hat Linux 基本知识并渴望比较进一步的技术训练的Linux or UNIX 用户。

 预备知识:

 RH033 Red Hat Linux要点或Red Hat Linux的等效经验。

 课程内容:

 交互式地和与Kickstart安装Red Hat Linux
 控制公用系统硬件
 创造和维护Linux档案系统
 配置NFS客户端和autofs
 了解系统和初始服务
 进行用户和小组管理
 集成工作站到现有网络去运行网络服务
 配置工作站使用NIS、DNS和DHCP服务
 执行Linux打印系统
 用at、cron和anacron自动化任务
 维护和解释系统记录
 把档案系统备份到磁带和tar捆扎
 用RPM来安装、更新、询问和去除软件包
 配置、编译和安装Linux内核
 配置X窗口系统和GNOME桌面环境
 执行基本的内存和进程管理
 配置基本服务器安全
 执行基本困难解决

 考试与证书:

 参加RHCE考试,整个考试过程大约六小时,当中约有一个小时用来作答技术性多重选择题,其余则是偏重在由考生自己动手做之实力测验。

 
RH253网络及安全管理课程
 
 课程名称:RH253网络及安全管理课程 课程英文名称: Red Hat Linux
 所属厂商:RedHat 所属认证:RHCE
 考试号:RH302 参考培训费用:1500

 课程介绍:

 为Linux或Unix的用户想开始开发Red Hat Linux上的网络管理,到达可以配置现有网络和安全管理的Red Hat Linux水平

 课程目标:

 那些想设置Red Hat LINUX服务器和配置及设定一般网络服务安全的系统管理员。

 适合人员:

 适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Linux 或Unix系统管理员有兴趣尝试在Red Hat Linux环境下设定系统管理、网络服务和网络安全等。

 预备知识:

 RH133 Red Hat Linux 系统管理 或Red Hat Linux等效经验;LAN/WAN基本原理或等值;用TCP/IP来互联工作或等值。

 课程内容:

 Red Hat Linux网络服务─服务器设定、配置和基本公用网络服务管理:
 DNS/BIND 域名服务
 SAMBA对WindowsTM客户的文件和列印共享
 NIS
 Apache 网站服务器
 DHCP
 sendmail
 NFS
 ftp
 pppd
 其他
 Red Hat Linux安全管理
 如何才安全
 开发一安全政策
 本地如何为安全
 文件和档案系统安全
 口令安全和加密的通讯
 处理安全的和系统的监测
 基于服务级别的安全和防火墙
 Red Hat Linux-based安全工具

 考试与证书:

 参加RHCE考试,整个考试过程大约六小时,当中约有一个小时用来作答技术性多重选择题,其余则是偏重在由考生自己动手做之实力测验。

 
Red Hat Linux
 
 课程名称:Red Hat Linux 课程英文名称:Red Hat Linux
 所属厂商:RedHat 所属认证:RHCE
 考试号:RH302 参考培训费用:3500

 课程介绍:

 为Linux或Unix的用户想开始开发Red Hat Linux上的网络管理,到达可以配置现有网络和安全管理的Red Hat Linux水平

 课程介绍:

 一. RH033 Red Hat Linux 基础课程
 二.RH133 Red Hat Linux 系统管理课程
 三.RH253 Red Hat Linux 网络及安全管理课程

 课程目标:

 高效率地使用及自订Red Hat系统,並执行常见的指令行处理与各种桌面工作。执行标准的系统管理任务, 为一个现有网络安装、配置一台新的有Red Hat Linux 工作站。
设置Red Hat LINUX服务器和配置及设定一般网络服务安全的系统管理员。

 适合人员:

 为没有在Linux或Unix的指令行经验而想提升为使用和定做他们自己的Red Hat Linux工作站技能的人

 预备知识:

 有无UNIX或Linux的基础知识均可

 课程内容:

 包含RE033、RH133、RE253全部课程内容

 考试与证书:

 参加RHCE考试,整个考试过程大约六小时,当中约有一个小时用来作答技术性多重选择题,其余则是偏重在由考生自己动手做之实力测验。

posted @ 2007-01-26 15:40 Jerome 阅读(34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服务器端采用各种冗余磁盘阵列(RAID)技术来保护数据,中高档的服务器一般都提供了昂贵的硬件RAID控制器。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讲,在Linux下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的RAID功能,这样既节省了投资,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个面向服务器的网络型操作系统,Linux对数据的安全和存取速度给予了高度重视,从2.4版内核开始Linux就实现了对软件RAID的支持(关于RAID的背景知识请见附文),这让我们可以不必购买昂贵的硬件RAID设备,就能享受到增强的磁盘I/O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个Redhat Linux AS 4下的软件RAID配置实例吧。

  系统配置情况

  假设某单位新上了一套使用Oracle数据库的能量采集系统,该系统数据量极大并且读写非常频繁,实时性要求高,高峰时有近40名用户在线,对数据库服务器的磁盘子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预算比较紧张,经过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采用Linux系统做软件RAID5的方案。

  其配置情况如下:

  ● 操作系统为RedHat Linux AS 4;

  ● 内核版本为2.6.9-5.EL;

  ● 支持RAID0、RAID1、RAID4、RAID5、RAID6;

  ● 五块36GB SCSI接口的磁盘,其中RedHat AS 4安装在第一块磁盘,其它四块组成RAID 5用来存放Oracle数据库。

  在RedHat AS 4下实现软件RAID是通过mdadm工具实现的,其版本为1.6.0,它是一个单一的程序,创建、管理RAID都非常方便,而且也很稳定。而在早期Linux下使用的raidtools,由于维护起来很困难,而且其性能有限,在RedHat AS 4下已经不支持了。

  实现过程

  1.创建分区

  五块SCSI磁盘分别对应/dev/sda、/dev/sdb、/dev/sdc、/dev/sdd、/dev/sde。其中第一块磁盘/dev/sda分两个区,用于安装RedHat AS 4和做交换分区,其他四块磁盘每块只分一个主分区,分别为/dev/sdb1、/dev/sdc1、/dev/sdd1、/dev/sde1,并且将分区类型指定为“fd”,这将使Linux内核能将它们识别为RAID分区,且在每次引导时自动被检测并启动。创建分区使用fdisk命令。

  # fdisk /dev/sdb

  进入fdisk命令行后,使用命令n创建分区,命令t改变分区类型,命令w保存分区表并退出,命令m为帮助。

  2.创建RAID 5

  这里使用了/dev/sdb1、/dev/sdc1、/dev/sdd1、/dev/sde1四个设备创建RAID 5,其中/dev/sde1作为备份设备,其他为活动设备。备份设备主要起备用作用,一旦某一设备损坏可以立即用备份设备替换,当然也可以不使用备份设备。命令格式如下:

  # mdadm -Cv /dev/md0 -l5 -n3 -x1 -c128 /dev/sd[b,c,d,e]1

  命令中各参数分别表示如下作用:“-C”指创建一个新的阵列;“/dev/md0”表示阵列设备名称;“-l5”表示设置阵列模式,可以选择0、1、4、5、6,它们分别对应于RAID0、RAID1、RAID4、RAID5、RAID6,这里设为RAID5模式;“-n3”指设置阵列中活动设备的数目,该数目加上备用设备的数目应等于阵列中的总设备数; “-x1”设置阵列中备份设备的数目,当前阵列中含有1个备份设备;“-c128”指设置块的尺寸为128KB,缺省为64KB;“/dev/sd[b,c,d,e]1”指当前阵列中包含的所有设备标识符,也可以分开来写,中间用空格分开,其中最后一个为备份设备。

  3.查看阵列状态

  当创建一个新阵列或者阵列重构时,设备需要进行同步操作,这一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可以通过查看/proc/mdstat文件,来显示阵列的当前状态以及同步进度、所需时间等。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5]

  md0 : active raid5 sdd1[3] sde1[4] sdc1[1] sdb1[0]

  75469842 blocks level 5, 128k chunk, algorithm 2 [3/2] [UU_]

  [>....................] recovery = 4.3% (1622601/37734912) finish=1.0min speed=15146K/sec

  unused devices: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5]
经过几分钟后,再次查看当前阵列状态。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5]

  md0 : active raid5 sdd1[2] sde1[0] sdc1[1] sdb1[3](F)

  75469842 blocks level 5, 128k chunk, algorithm 2 [3/3] [UUU]

  unused devices:

  此时阵列重构已经完成,数据恢复完毕,原有的备份设备sde1成为了活动设备。

  2.移除损坏的设备

  # mdadm /dev/md0 -r /dev/sdb1

  查看当前阵列的状态: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5]

  md0 : active raid5 sdd1[2] sde1[0] sdc1[1]

  75469842 blocks level 5, 128k chunk, algorithm 2 [3/3] [UUU]

  unused devices:

  损坏的sdb1已经从阵列中移掉。

  3.将新设备添加到阵列中

  因为是模拟操作,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再次将/dev/sdb1添加到阵列中。如果是实际操作则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添加之前要对新磁盘进行正确的分区;二是添加时要用所添加设备的设备名替换/dev/sdb1。

  # mdadm /dev/md0 -a /dev
posted @ 2007-01-26 15:37 Jerome 阅读(800)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本文将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

  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

  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

  RAID 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 3最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

  RAID 1、RAID 0+1、RAID 5阵列配合热插拔(也称热可替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即当RAID阵列中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时,不需要用户关机或停止应用服务,就可以更换故障硬盘,修复系统,恢复数据,对实现高可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磁盘阵列配置实例

  当硬盘连接到阵列卡(RAID)上时,操作系统将不能直接看到物理的硬盘,因此需要创建成一个一个的被设置为RAID0、1或者5等的逻辑磁盘(也叫容器),这样系统才能够正确识别它。当然,逻辑磁盘(Logic Drive)、容器(Container)或虚拟磁盘(Virtual Drive)均表示一个意思,只是不同阵列卡产商的不同叫法。可参见以下配置的服务器有Dell Power Edge 7x0系列和Dell PowerEdge 1650服务器。

  磁盘阵列的配置通常是利用磁盘阵列卡的BIOS工具进行的,也有使用第三方提供的配置工具软件去实现对阵列卡的管理,如Dell Array Manager。本文要介绍的是在DELL服务器中如何利用阵列卡的BIOS工具进行磁盘阵列配置的方法。

  如果在您的DELL服务器中采用的是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PERC2、PERC2/SI、PERC3/SI和PERC3/DI),在系统开机自检时将看到以下信息:

  Dell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3/Di, BIOS V2.7-x [Build xxxx](c) 1998-2002 Adapte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Press CTRL+A for Configuration Utility! >>>

  如果您的DELL服务器配置的是一块AMI/LSI磁盘阵列控制器(PERC2/SC、PERC2/DC、PERC3/SC、PERC3/DC、PERC4/DI和PERC4/DC),则在系统开机自检的时候将看到以下信息:

  Dell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BIOS X.XX Jun 26.2001 Copyright (C) AMERICAN MEGATRENDS INC.

  Press CTRL+M to Run Configuration Utility or Press  CTRL+H for WebBios或者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BIOS X.XX Feb 03,2003 Copyright (C) LSI Logic Corp.

  Press CTRL+M to Run Configuration Utility or Press CTRL+H for WebBios

  下面对以上两种情况分别予以介绍。

  1. 在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Raid(容器)

  在这种阵列卡上创建容器的步骤如下(注意:请预先备份您服务器上的数据,配置磁盘阵列的过程将会删除服务器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第1步,首先当系统在自检的过程中出现如(图1)提示时,同时按下“Ctrl+A”组合键。进入如(图2)所示的磁盘阵列卡的配置程序界面。

图1(点击看大图)

图2(点击看大图)

  第2步,然后选择“Container configuration utility”,进入如(图3)所示配置界面。

图3(点击看大图)

  第3步,选择“Initialize Drivers“选项去对新的或是需要重新创建容器的硬盘进行初始化(注意: 初始话硬盘将删去当前硬盘上的所有数据),按回车后进入如(图4)所示界面。在这个界面中出现了RAID卡的通道和连接到该通道上的硬盘,使用“Insert”键选中需要被初始化的硬盘(具体的使用方法参见界面底部的提示,下同)。

图4(点击看大图)

  第4步,全部选择完成所需加入阵列的磁盘后,按加车键,系统键弹出如(图5)所示警告提示框。提示框中提示进行初始化操作将全部删除所选硬盘中的数据,并中断所有正在使用这些硬盘的用户。

图5(点击看大图)

  第5步,按“Y”键确认即可,进入如(图6)所示配置主菜单(Main Menu)界面。硬盘初始化后就可以根据您的需要,创建相应阵列级别(RAID1,RAID0等)的容器了。这里我们以RAID5为例进行说明。在主菜单界面中选择“Create container”选项。

图6

  第6步,按回车键后进入如(图7)所示配置界面,用“insert”键选中需要用于创建Container(容器)的硬盘到右边的列表中去。然后按回车键。在弹出来的如(图8)所示配置界面中用回车选择RAID级别,输入Container的卷标和大小。其它均保持默认不变。然后在“Done”按钮上单击确认即可。

图7(点击看大图)

图8(点击看大图)

  第7步,这是系统会出现如(图9)所示提示,提示告诉用户当所创建的容器没有被成功完成“Scrub(清除)”之前,这个容器是没有冗余功能的。

图9(点击看大图)

  第8步,单击回车后返回到如(图6)所示主菜单配置界面,选中“Manage containers”选项,单击回车后即弹出当前的容器配置状态,如(图10)所示。选中相应的容器,检查这个容器的“Container Status”选项中的“Scrub”进程百分比。当它变为“Ok”后,这个新创建的Container便具有了冗余功能。

图10(点击看大图)

  第9步,容不得器创建好后,使用“ESC”键退出磁盘阵列配置界面,并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
2. 在AIM/LSI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Logical Drive(逻辑磁盘)

  注意:请预先备份您服务器上的数据,配置磁盘阵列的过程将会删除您的硬盘上的所有数据!整个磁盘阵列配置过程与上面介绍的在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容器的方法类似。具体如下:

  第1步,在开机自检过程中,出现如(图11)所示提示时,按下“Control+M”组合键,进入如(图12)所示的RAID的配置界面。

图11(点击看大图)

图12(点击看大图)

  第2步,按任意键继续,继续进入如(图13)所示管理主菜单(Management Menu)配置界面。选中“Configure”选项,然后按回车键,即弹出下级子菜单,如(图14)所示。

图13(点击看大图)

图14(点击看大图)

  第3步,如果需要重新配置一个RAID,请选中“New Configuration”;如果已经存在一个可以使用的逻辑磁盘,请选中“View/Add Configuration”,并按回车键。在此,我们以新建磁盘阵列为例进行介绍。选择“New Configuration”选项。按回车键后,弹出一个小对话框,如(图15)所示。

图15(点击看大图)

  第4步,选择“YES”项 ,并按回车键,进入如(图16)所示配置界面。使用空格键选中准备要创建逻辑磁盘的硬盘,当该逻辑磁盘里最后的一个硬盘被选中后,按回车键。

图16(点击看大图)

  第5步,如果您的服务器中的阵列卡类型是PERC4 DI/DC,此时在回车后,将显示如(图17)所示配置界面,否则请直接赶往第7步。

图17(点击看大图)

  第6步,按空格键选择阵列跨接信息,例如Span-1(跨接-1),出现在阵列框内。 可以创建多个阵列,然后选择将其跨接。

  第7步,按“F10”键配置逻辑磁盘。选择合适的RAID类型,其余接受默认值。选中“Accept”,并按回车键确认,即弹出如(图18)所示的最终配置信息提示框。

图18(点击看大图)

  第8步,刚创建的逻辑磁盘需要经过初始化才能使用。按ESC 键返回到如(图13)所示的主菜单,选中“Initialize”选项,并按回车键,进入如(图19)所示初始化逻辑磁盘界面。

图19(点击看大图)

  第9步,选中需要初始化的逻辑磁盘,按空格,弹出一个询问对话框,如(图20)所示。选中“YES”,并按回车键,弹出初始化进程(注意,初始化磁盘化损坏磁盘中的原有数据,需事先作好备份)。

图20(点击看大图)

  第10步,初始化完成后,按任意键继续,并重启系统,RAID配置完成。

posted @ 2007-01-25 14:50 Jerome 阅读(6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一、RAID介绍

RAID是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直译为“廉价冗余磁盘阵列”,也简称为“磁盘阵列”。后来RAID中的字母I被改作了Independent,RAID就成了“独立冗余磁盘阵列”,但这只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可以把RAID理解成一种使用磁盘驱动器的方法,它将一组磁盘驱动器用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作为逻辑上的 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

RAID的优点

1. 传输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的速率。因为CPU的速度增长很快,而磁盘驱动器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种方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磁盘驱动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种数据修复功能,当RAID中的某一磁盘驱动器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使用时,可以通过RAID中的其他磁盘驱动器来恢复此驱动器中的数据,而普通磁盘驱动器无法实现,这是使用RAID的第二个原因。

RAID的分类

RAID 0,无冗余无校验的磁盘阵列。数据同时分布在各个磁盘上,没有容错能力,读写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为任何一个磁盘损坏都会使整个RAID系统失效,所以安全系数反倒比单个的磁盘还要低。一般用在对数据安全要求不高,但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大型游戏、图形图像编辑等。此种RAID模式至少需要2个磁盘,而更多的磁盘则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RAID 1,镜象磁盘阵列。每一个磁盘都有一个镜像磁盘,镜像磁盘随时保持与原磁盘的内容一致。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只有一半的磁盘空间被用来存储数据。主要用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够快速恢复被损坏的数据的场合。此种RAID模式每组仅需要2个磁盘



RAID 0+1,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磁盘上外,每个磁盘都有其物理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允许一个以下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但是RAID0+1至少需要4个磁盘才能组建。

RAID 5, 无独立校验盘的奇偶校验磁盘阵列。同样采用奇偶校验来检查错误,但没有独立的校验盘,而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带区校验块的存放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任何对校验块进行的读写操作都会在所有的RAID磁盘中进行均衡,既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也消除了产生瓶颈的可能,对大小数据量的读写都有很好的性能。为了能跨越数组里的所有磁盘来写入数据及校验码信息,RAID 5设定最少需要三个磁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有1/3的磁盘容量会被备份校验码占用而无法使用,当有四个磁盘时,则需要1/4的容量作为备份,才能让最坏情况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当磁盘的数目增多时,每个磁盘上被备份校验码占用的磁盘容量就会降低,但是磁盘故障的风险率也同时增加了,一但同时有两个磁盘故障,则无法进行数据恢复。

JBOD,JBOD(Just Bundle Of Disks)既简单磁盘捆绑。JBOD是在逻辑上把几个物理磁盘一个接一个串联到一起,从而提供一个大的逻辑磁盘。JBOD上的数据简单的从第一个磁盘开始存储, 当第一个磁盘的存储空间用完后, 再依次从后面的磁盘开始存储数据。JBOD存取性能完全等同于对单一磁盘的存取操作,也不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它只是简单的提供一种利用磁盘空间的方法,JBOD的存储容量等于组成JBOD的所有磁盘的容量的总和。

Matrix RAID,矩阵磁盘阵列。是Intel 新近创立的一种针对SATA接口的专利RAID模式,特点是能在2个磁盘上同时实现RAID 0与RAID 1两种模式,其工作原理是将2个磁盘中的每个磁盘的部分磁盘空间划分出来组成RAID 0或1,而将剩余空间组成RAID1或0。Matrix RAID还有一个功能:支持RAID 1阵列分区的“热备份”硬盘。通常支持Matrix RAID功能的主板具有四个SATA接口,而建立一组Matrix RAID只需要两块硬盘,使用两个SATA接口。另外两个闲置的SATA接口就可以插上硬盘,启动“热备份”功能。当Matrix RAID系统中的一块硬盘出现故障时,“热备份”硬盘便会立刻接替它的工作,以保证RAID 1阵列分区中数据的安全。由于RAID 0阵列分区中的数据在一块硬盘崩溃的时候就已经损毁了,所以“热备份”硬盘对RAID 0阵列是无效的。

以上是目前主流升技主板上搭载的RAID控制器所能支持的全部RAID模式,并且由于RAID控制器厂商和产品型号的不同,所能支持的RAID模式种类也各不相同,只有极少数主板能够全部支持上述的RAID模式,而每块主板具体所支持的RAID模式种类请至http://www.abit.com.cn 升技官方主页的产品介绍当中核对查找。另有一些其他 RAID 模式基本用于专业服务器及工作站上使用,此处便不做介绍了。

RAID 模式下磁盘空间的使用

针对不同RAID 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使用的磁盘空间分别有多少,在用列表举例说明:

* Matrix RAID由于其特殊的磁盘分配概念,所以在此单独举例说明:

例如,使用2 块 120G 的磁盘组成RAID 其总容量是240G,先建立一个RAID 0,并手动指定一个1至238G之间的RAID 0模式的磁盘容量,然后利用剩余磁盘空间建立一个RAID 1模式。如:

100G(RAID 0)+ 70G(RAID 1)或

50G (RAID 0)+ 95G(RAID 1)等等

具体如何分配RAID 0与RAID 1的磁盘大小可按使用需求决定。

二、RAID 制作

如何制作RAID呢?

第一步:一般板载RAID控制器在主板BIOS中都会有控制器的开启与关闭选项,以及制作RAID所必备的 RAID BIOS的开关选项,将他们设置开启并保存BIOS后,在开机自检时,在IDE设备检测结束后,会有RAID BIOS自检界面出现,按提示按特殊键进入RAID BIOS 进行创建、删除、数据恢复等操作。设置Block Size(区块大小),一般选64K至128K即可,区块大对于大文件的读取和大型游戏或程序的运行有益,而区块小,对于小文件读取或建立Web、BBS服务器等有益。然后保存RAID,要注意的是一担磁盘被组建成RAID后磁盘上原有的数据将全部被抹除;

第二步:在安装操作系统时要让操作系统能够正确识别已创建的RAID,并能在其上进行系统的安装,Windows 2000以前的操作系统由于架构关系在此及以下步骤就没有相关设置了,而Windows 2000 / XP / 2003等操作系统在安装一始就需要按提示按F6键告知安装程序,有RAID设备需要手动安装驱动程序。

第三步:按下F6后,系统没有任何提示,也不会中断系统的硬件检测过程,而是在全部自检完毕后,会进入手动驱动安装界面。此时,将主板附件中的软盘驱动程序放入软驱内,按S键开始手动驱动安装;

提示软驱内插入软盘,按回车键确认;

安装程序会读取软盘内的驱动,并以列表形式列出。

由于受到安装程序的限制,列表中的驱动最多只能显示四项,如驱动大于四项的,可按上下键移动显示框,来显示列表中的全部驱动。

加载完成后,继续操作系统安装过程时就能正确识别RAID和正确的磁盘容量,利用Windows安装程序自带的分区及格式化工具可进行分区及格式化并在RAID上安装操作系统。

注意:在Windows全部安装尚未完成时,切勿将软盘从软驱内取出,因为在安装过程中还要多次读取软盘上的驱动。

另外,如果出现以下画面是请不要紧张,按确定即可,这是由于某些旧版本的驱动程序尚未通过微软的徽标认证,但是不会对使用造成任何影响的。

等到操作系统安装全部完成并成功进入Windows后,检查磁盘盘符是否与分区设置时相符,相符即告成功。大部分RAID控制器在Windows 下可以通过该厂商推出的相应软件程序,可以在Windows中对RAID进行管理。以上就是制作RAID并在RAID上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得大体步骤,而由于板载RAID控制器的厂牌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设置的项目名称和设置上有略微的差异。

目前升技主板上板载的RAID控制器的厂牌主要有HighPoint、SiliconImage、intel、VIA、nVIDIA、ULi、SiS等,下面就按照不同厂牌的常用型号对RAID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作介绍。

HighPoint 374

使用的主板型号有AT7、IT7、AT7-MAX2、IT7-MAX2。

首先,将BIOS中的RAID开关项开启并保存

随后在RAID BIOS自荐画面时按Ctrl+H键,进入RAID BIOS设置:

选Create Array创建RAID;

进入创建界面;

设置RAID 模式;

设置RAID 的名字(按自己喜好或RAID用户随便啦);

设置区块大小,然后保存设置;

RAID 组建后按操作系统对应加载驱动程序

操作系统成功安装完成即制作完成。

SiliconImage

升技主板使用过3112、3114、3132三种型号的控制器,对应型号如下:

虽然是三种不同的型号,但是BIOS设定和RAID BIOS界面大致相同,只是所支持的RAID 模式稍有不同,所以就一起来介绍了。

BIOS设定;

按Ctrl+S键进入RAID BIOS主界面;

创建RAID;

自动配置;

手动配置,配置区块大小;

选取磁盘;

确认磁盘容量;

保存退出;

驱动加载

3112、3114的加载

3132 驱动加载

操作系统成功安装完成即制作完成。

intel

目前升技主板使用的intel RAID 控制器 分别是 intel ICH5R、ICH6R、ICH7R南桥芯片中集成的SATA RAID 控制器。主板型号对应有以下几种:

它们的BIOS设定和RAID BIOS界面也大致相同,只是所支持的RAID 模式稍有不同,所以也一起来介绍了。

BIOS设定;

将On-Chip SATA 模式设定为 Enhanced Mode;

将On-Chip SATA Mode 设定为 RAID;

保存BIOS充启后,按Ctrl+I 进入RAID BIOS

创建RAID ;

确认创建;

RAID 0模式下磁盘信息;

Matrix RAID 模式下的磁盘信息(只有ICH6R、ICH7R能够组建Matrix RAID);

ICH5R(82801ER)与ICH6R(82801FR)软盘驱动加载;

ICH7R 软盘驱动加载;

组建成功Matrix RAID后,在安装程序中识别出的磁盘容量;

操作系统成功安装完成即制作完成。

VIA

由于VIA的8237及8237R南桥芯片集成了SATA RAID控制器,只要使用这两种南桥芯片的主板都是支持SATA RAID的,型号如下:

Socket 478 平台的 VI7、VT7;

Socket 462 平台的 KV7、KV7-V、KW7,VA-20;

Socket 754 平台的 KV8-MAX3、KV8、KV8PRO、KV8PRO-3rdEye、KV-80、KV-81、KV-85;

Socket 939 平台的AV8、AV8-3rdEye、RocketBoy AV8、RocketBoy AV8-3rdEye、AX8、AX8-V、AX8 V2.0、AX8-3rdEye。

由于都是使用的8237及8237R南桥,所以设置基本相同,只是由于RAID BIOS版本不同会稍有变化。

BIOS中的OnChip IDE Device下将OnChip SATA MODE Select设定为RAID,有的主板BIOS选项为OnChip SATA RAID ROOM,将其设为Enabled,保存重启即可;

按Tab键进入RAID BIOS,选则Create Array创建RAID;

进入RAID创建菜单;

选择RAID 模式;

在选取磁盘和区块大小后,选Start Create Process 进行创建动作,当提示Create New Array OK!时,表示创建成功;

退出RAID BIOS后,即可安装操作系统,安装时加载软盘驱动,绝大部分型号主板附带的软盘驱动都是ABIT整合驱动软盘,在进行下拉菜单项后即可选取VIA 的RAID 驱动;

但也有如AX8系列主板附带的软盘驱动稍有不同;

系统安装成功后即告组建RAID成功。

nVIDIA

目前板载RAID主要有nForce2 MCP-RAID南桥与nForce3、nForce4系列单芯片中集成,对应主板如下:

它们的BIOS设定和RAID BIOS界面也大致相同,只是所支持的RAID 模式稍有差异,所以也一起来介绍。

BIOS设定:

将RAID Function设置为Enabled,然后将接有准备组建RAID的磁盘的端口RAID模式设置为Enabled,保存即可;

保存BIOS并重启之后,按F10进入RAID BIOS,设置RAID 模式;

设置区块大小;

选取磁盘;

按F7结束,确认并保存后,按Ctrl+X退出;

加载驱动;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nVIDIA系列的RAID控制器在加载软盘驱动时需要连续加载同系列的NVIDIA RAID CLASS DRIVER与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两项驱动,只加载其中任意一项都会导致磁盘无法正确识别,而无法完成操作系统安装。

操作系统成功安装完成即制作完成。

ULi

升技目前所使用的ULi RAID 控制器只有M1689单芯片中所集成的SATA RAID控制器,对应的主板有KU8和UL8两款,RAID BIOS也完全相同。

BIOS设定;

保存BIOS重启后,按Ctrl+A进入RAID BIOS;

RAID BIOS相当简洁明了,几乎没有二、三级子菜单,前三项分别是组建不同的RAID模式,然后设定区块大小;

用左右方向键进行选择,然后保存退出,并在安装操作系统时加载软盘驱动;

操作系统成功安装完成即制作完成。

SiS

目前升技板载有SiS SATA RAID 控制器的型号有SG-80一款。

BIOS设定开启RAID;

保存重启后按Ctrl+S进入RAID BIOS

按 R 键开始编辑RAID;

按 A 键建立RAID;

按1 2 3 键选择RAID模式;

选择自动创建与手动创建;

设置区块大小;

选取磁盘;

此处提示的意思是:“您是否要将源盘数据保存到其他硬盘?”

选 Y 保存的话所要占用的时间会相当长,且如果是两个新硬盘的话也没有必要保存数据,所以一般不推荐用此种方法保存。而选 N 则可跳过此处。

通过以上步骤后创建操作已经完成,按 Q 键退出,此时会弹出提示是否保存此次操作,按 Y 键保存即可。

加载软盘驱动

成功安装操作系统后,安装Windows下的软件制作即告完成。

以上就是主流的带有RAID功能的升技主板基本的RAID创建过程的介绍,希望能够给对RAID有兴趣的升技主板用户有所帮助。



posted @ 2007-01-25 14:43 Jerome 阅读(377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在信息系统普遍成为企业运营命脉的今天,通过构建远程容灾机制来保证业务持续性,已得到企业管理者们普遍的认可。然而,远程容灾技术的类型众多,且架构大多十分复杂,不但投入的软硬件设备与时间成本庞大,后续的维护成本也高得吓人,因此,尽管有意构建者众多,但大都踌躇不前。

    以备份磁带为基础的远程容灾,是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方式,管理者只需定时将数据备份到离线的磁带,再通过人力运送到远程保存即可,一旦有灾难发生,要先将IT设施修复,再从磁带中恢复系统和数据。这种远程容灾的方式虽然成本最低,但冗长的恢复时间(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所造成的运营损失,以及备份/恢复时间的非实时性所造成的数据丟失,显然已经超出了现今企业所能忍受的范围。理想的远程容灾架构,应该是以无限的广域网络为基础,通过远程的数据复制(Remote Replication)技术进行的在线(on-line)异地容灾,这样才能符合企业RTO与RPO的要求。

    通过网络的连接,将本地端的数据复制一份到远程保存,听起来似乎不难,但在复杂的IT架构下,要想成功实现确也并不容易。经过数年的技术发展,在线远程容灾产生出了以下两种类型:主机型(Host based)和存储系统型(Storage based)。

主机型远程容灾:局限性很大

    主机型远程容灾,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安装在服务器的数据复制软件(如Veritas Volume Replicator),或是应用程序提供的数据复制/灾难恢复工具(如Oracle Flash Recovery Area),利用TCP/IP网络连接远端的容备服务器,以异步方式进行数据复制。

    主机型远程容灾的优点是在服务器较少的环境下,所需的成本较低,用户不需更换太多现有的系统架构,也不用担心后端存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只需支付软件的授权费和灾备端的硬件设备费用即可。但如果是服务器数量较多的环境,管理上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整体的投入成本也会增加。它的另一个缺点是软件安装在应用程序主机上,运行时会消耗主机的运行资源,如果硬件的等级不高,就可能给应用程序带来影响。

 

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成本昂贵

    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顾名思义是基于存储系统(光纤磁盘阵列、NAS)的模式。通过存储系统内建的固件(firmware)或操作系统,通过IP网络或DWDM、光纤通道等传输介面连结,将数据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复制到远端。知名的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方案有SRDF、TrueCopy、PPRC等。

    与主机型远程容灾相比,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的优点就是将数据与运行分开,对主机系统的运行资源影响比较小。另外,由于运行机制大多是利用镜像(mirror)来复制数据,并借助高速缓冲存储器加速I/O存取,两端的数据差异时间点比较小,加上存储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具有一定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

    而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的最大的限制就在于其昂贵的构建成本。由于用户必须在本地端和灾备端分別配置两套相同的存储系统,不仅采购成本高,而且还要受制于单一的设备厂商,未来的扩展性势必缺乏弹性。此外,光纤通道存储系统如果要构建远程容灾,必须在本地端和灾备端各安装一台FC-to-IP转接器,硬件成本就会超过5万美元,再加上网络带宽成本的话,整体费用投入定会令人咋舌。如果企业在安装前没有经过谨慎评估的话,构建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极有可能造成IT支出的黑洞,加重财务负担。另外,存储系统型容灾方式对于数据库的一致性容灾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多点到一点的容灾架构上存在不适用性。

    除了上述两种架构之外,难道企业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不是的!近年,以美国飞康软件公司(FalconStor)为代表的网络存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功研制出以存储网关(Storage Gateway)为核心的存储网络型(Storage Network based)远程容灾方案,这种方案不仅结合了主机型和存储系统型远程容灾架构的优点,更一举打破了远程容灾构建成本高居不下的坚冰,成为现阶段最热门的异地容灾技术。

    存储网络型远程容灾架构,是在前端应用服务器与后端存储系统之间的存储区域网络(SAN),加入一层存储网关,这个网关和我们所了解的网络网关不同,以美国飞康软件公司的方案为例,它结合了IPStor存储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管理器,前端连接服务器主机,后端连接存储设备,它的角色就好像是存储网络中的交通警察,所有的I/O都交由它来控制管理。

存储网络型远程容灾:兼容并蓄

    还是以飞康公司的IPStor为例,IPStor远程容灾的运行方式,是结合主机端的代理程序(Agent)和快照功能(TimeMark),创建主机数据的快照副本,通过网络复制到远端的灾备站点。由于IPStor采用的是只对变化数据进行数据复制的模式,因此,所需的带宽较低,本地端与灾备端之间的连结则可以利用价格相对便宜的IP网络。

    存储网络型远程容灾的优点可说是集前述两种架构之大成。由于数据复制是通过存储网关来执行,应用服务器只需数据库执行代理程序,相对于主机型远程容灾来说,它的性能影响十分低。另外,通过存储网关的虚拟化技术,可以整合前端异构平台的服务器和后端不同品牌的存储设备,本地端和灾备端的设备无需成对配置,用户可以根据RTO和RPO,在远端建立完整的热备份中心,当本地端发生灾难时立即接管业务运行;或是采取仅在灾备端安装存储设备的温站配置,先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本地端修复完成后再进行恢复。

    除了上述的不占用主机运行资源,以及不具备存储平台局限性特点之外,成本更是存储网络型远程容灾的最大优势。

    首先,构建时不需更换原有的IT基础架构,只需在原本的存储区域网络中加入存储网关,本地端的主机和存储设备可以是任何品牌,灾备端的主机和存储设备也不需和本地端相同,用户甚至可以在灾备端采用等级较低的存储系统(如SATA磁盘阵列),根据统计,投资成本可节省多达30%至50%!对于那些对构建远程容灾有热切需求而IT预算又十分有限的客户来说,存储网络型远程容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其次,针对数据库专用代理,存储网络型远程容灾确保了数据库具有完整的容灾和启动能力,无需担忧无法启动的现象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在存储数据上进行的多点快照等增值功能,能使得各种数据的人为破坏均可以得到瞬间恢复的能力,实在是一种最为完整的容灾体系,其涵盖的灾难抗击范围远远超过前述的各类方式。在这种容灾体系中,容灾的构建已经不再是难事,灾难也不再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posted @ 2007-01-19 14:16 Jerome 阅读(24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随着政府上网和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和与众多网络用户的接触和了解,我们认为各单位信息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国家政策法规、单位性质和规章制度,以及考虑安全生产的要求,提出系统总体的安全要求与安全级别。

    其次,根据各单位信息与网络系统资产的确认情况,提出不同资产的安全级别需求。

    第三,根据信息与网络系统的层次化,分级别提出安全需求,保证信息安全的实施层次化、风险层次化。

    安全需求的提出要充分考虑项目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也要充分考虑网络系统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需求问题。

信息安全方案

总体设计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信息系统在有充分保护的安全环境中运行,由可靠的操作人员按规范使用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符合安全标准。

    中国软件公司提出了一套性能价格比很高的保护-检测-响应-恢复的安全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是以项目单位统一的安全策略为核心的,是基于“安全不是技术,而是策略、技术与管理的综合”这一安全理念,在充分分析安全过程及安全风险层次缓释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

    本方案覆盖从系统级安全到桌面系统安全;从静态访问控制到动态入侵检测主要层面,覆盖网络安全的事前弱点漏洞分析修正、事中入侵行为监控响应、事后信息监控取证全过程。根据不同的安全要素,我们从以下的十四个安全实施领域来进行方案的说明。

详细说明

访问控制与安全边界

    我们提供具有地址转换、应用代理和过滤功能的防火墙系统(中软华泰防火墙 CSS-SEC-Firewall),能有效地实现网络系统访问控制、代理服务、身份认证,建立信息网络的安全边界,访问控制。我们可以将防火墙布控在Interent出口,拨号接入入口,关键服务器的前端和与合作伙伴的连接出口,实现项目单位网络系统与外界的安全隔离,保护关键信息资产和网络组件,不影响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

弱点漏洞分析和风险审计

    我们提供安全扫描产品(中软网络安全巡警系统 CSS-SEC-ISRanger)定期检测分析、修补弱点漏洞,定期检查、纠正网络系统的不当配置,保证系统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减少攻击者可以用来进行攻击的“机会”。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提供很高安全性的网络。

入侵检测与防御

    我们提供的入侵检测系统(中软分布式入侵监测预警与响应系统 CSS-SEC-DIDSystem)通过实时截获网络数据流,寻找网络违规模式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尝试。当发现网络违规模式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时,网络信息安全检测预警系统能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做出响应,通过与防火墙的联动,可以主动地发现并防御入侵行为。

信息监控与取证

    通过我们提供的信息监控与取证工具(中软网络信息监控分析与取证系统 CSS-SEC-NetMonitor),可以对网络信息流进行实时监控,对访问的路由信息进行记录与反跟踪。根据用户定义的监控和分析策略对网络数据流根据不同的协议、不同的原地址和目标地址,或者根据用户定义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将信息还原,归类。

通信链路安全

    我们提供的VPN产品(中软VPN安全网关 CSS-SEC-VPN)能够保护信息的机密性、提供完整性检测、身份验证能力等安全保护,防止信息被窃取、篡改和假冒。还能满足远程移动用户(通过拨号、专线、Internet等方式)安全访问网络系统的需求。

系统安全

    我们自主研制开发的操作系统(中软COSIX64和中软Linux B1 操作系统),使得在系统级解决安全问题成为可能。同时,在系统安全方面,中国软件公司还提供其他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增强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版安全组件就是由我公司开发的),保证这些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

数据与数据库安全

    对数据库系统来说,由于它是由专业的厂家提供(Microsoft, Oracle, Informix等),购买高安全级别的数据库系统是非常重要。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定期使用安全扫描产品(中软网络安全巡警系统 CSS-SEC-ISRanger)对数据库系统的配置情况、弱点漏洞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获取安全补丁程序,纠正不当的配置。对日常工作敏感文件来说,合理的存放、文件访问权限的定义、目录及文件的加密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应用系统安全

    对于通用的应用程序,如Web Server程序等,可以中软网络安全巡警系统 CSS-SEC-ISRanger检查这些应用程序自身的安全漏洞和由于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同时使用中软智能网页自动监控与恢复系统 CSS-SEC-WebWatcher对应用系统进行实时、自动的防护。

    对于项目单位专用系统,可以利用我们的CA系统(中软CA系统 CSS-SEC-CA)实现对专用系统用户的统一认证和授权管理。

个人桌面安全

    我们提供了桌面系统安全审计产品(中软桌面系统安全审计系统 CSS-SEC-WinAAA),对个人使用的基于Windows系统的PC机,进行实时的信息、行为的分析,对违规行为实施基于策略的响应,保证了个人桌面系统的安全。

身份认证与授权

    身份认证技术是实现资源访问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落实项目单位网络安全策略的保证。对网络设备结合使用RADIUS、S/KEY(或SecureID)、对主机设备使用本地认证技术可以在“实用有效”的原则下,建立起一套简捷明了、行之有效的身份认证体系。

    我们提供了内部安全管理产品(中软高性能防水墙系统 CSS-SEC-WaterWall),对内部信息的处理过程实施保护,使之不被非法访问、外传、破坏、拷贝。

灾难恢复与备份

    我们提供了灾难恢复与备份的整体解决方案(中软灾备方案 CSS-SEC-RAB),通过利用国际、国内先进可靠的技术和产品,为用户实现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与恢复。

(1)       建立网络系统备份机制,尤其是数据服务器的备份、关键业务应用的备份或线路的备份。

(2)       建立灾难风险预测机制,及时检测发现灾难征兆与告警。

(3)       建立灾备中心。

病毒防治

    本建议方案为项目单位的整个网络信息系统提供全面的计算机病毒防御,其组成和特点如下:

(1)       Internet网关级病毒防护:主要针对Internet出口,对电子邮件病毒的实时扫描和清除,以及对邮件的附件进行病毒过滤。

(2)       服务器和群件病毒防护:对NT服务器、UNIX服务器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集中报警。

(3)       桌面病毒防护:针对各种桌面操作系统,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

(4)       防病毒管理系统:建立高效的防病毒管理系统,对所有客户端防病毒软件进行统一管理,提供集中分发、升级、配置、管理、统计等功能,实现对防病毒主要工作的“集中监控”。

集中安全管理

    基于我们推出的全线安全产品,我们提供了集中的安全管理产品(中软集中安全管理系统 CSS-SEC-GSM),通过对不同安全要素的安全实现方法与手段的集成与规范,逐步实现全部安全方法与手段的策略管理、过程监控与审计。

信息平台运行维护

    我们提供了运行维护产品(中软信息平台运行维护系统 CSS-SEC-Siteview),定位于对信息系统平台基本运行情况的监测和预警,主要实现以下系统功能:

(1)       一级故障报警:采集系统资源的工作状态,当系统出现故障,以多种形式通知相关人员。

(2)       二级性能监测:采集系统资源的工作状态并进行记录,提供对系统资源的性能分析和总结,同时可以根据设定的指标进行预警。

(3)       统计报告:能够自动组合监测数据,生成针对监测对象实时的或历史的报告和报表,为IT系统管理的长期规划提供数字依据。

    CSS-SEC-SiteView的报警形式主要包含: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弹出窗口等,报警内容可以具体到故障设备、故障原因等。

方案特点

    本方案是我公司多年来参与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经验的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完整性:本方案涵盖了系统安全的各个方面,由低向高从物理、网络、主机、数据到应用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全设计和规划。

(2)       可靠性:系统安全的建设目标就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本方案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设计,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

(3)       规范性与开放性:本方案所使用的技术都是遵循国际安全标准规范,选用的产品全部满足国家权威部门的规定和销售许可,所搭建的安全平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4)       实用性:本方案是在不同规模的信息安全系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广泛。

posted @ 2007-01-19 14:10 Jerome 阅读(35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以Internet为代表的全球性信息化浪潮,使得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应用层次逐渐深入,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小型业务系统逐渐向大型、关键业务系统扩展,如党政部门信息系统、金融业务系统、企业商务系统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络,并与Internet相联。在网络中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有许多是重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账、股票证券、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信息。这些有的是敏感性信息,有的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主动或被动的人为攻击,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增删、计算机病毒等。近年来,垃圾邮件日益蔓延,企业网页不时遭到黑客篡改攻击,计算机病毒泛滥成灾,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各种犯罪活动已经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安全,给全球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急剧上升,已经成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高达85.57%。因此,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加强企业信息安全建设,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已成为目前国内企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企业信息安全隐患
当前,企业的信息安全隐患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外部的攻击和内部泄密。
1、外来的攻击
大部分外来攻击可分为三类:闯入、拒绝服务、信息窃取。
 
● 闯入
 
    最常见的攻击就是闯入,他们闯进计算机里,就向普通合法用户一样使用你的电脑。闯入的手段是比较多的,常见的类型是,利用社会工程学攻击(如:你打个电话给ISP,说你是某个用户,为了做某些工作,要求立即改变密码)。比如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是猜测用户名的密码,在有些情况下这是比较容易的,有许多一般用户并不太重视自己的密码,或嫌麻烦怕忘记密码而将密码取的容易猜测到,还有一种方法,是搜索整个系统,发现软件,硬件的漏洞(BUG)或配置错误,以获得系统的进入权。
 
● 拒绝服务
 
    这是一种将对方机器的功能或服务给以远程摧毁或中断的攻击方式,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s)攻击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最早出现的大概是叫“邮包炸弹”,即攻击者用一个程序不断地向被攻击者的邮箱发出大量邮件同时还匿藏自己的地址信息,以至于邮件使用者几乎无法处理。甚至导致邮件服务系统因为大量的服务进程而崩溃。而被袭击者也无法确认谁是攻击者。另一些攻击手段是利用软件本身的设计漏洞进行远程攻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微软的OOB(Out Of Bond)漏洞,只要对着运行95或NT的139口发出一个不合法的包,就会导致操作系统轻则断掉网络连接,重则彻底死机或重启。
 
● 信息窃取
 
    有一些攻击手段允许攻击者即使不操作被攻击的电脑系统也能得到想要的数据。比较典型的是用网络嗅查器(Sniffer)监听网络中的包信息,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甚至付款信息等。Sniffer的工作有点象现实社会里装电话窃听装置一样。在共享式网络环境里,Sniffer是很可怕的,它可以监听大量的网络信息。
2、来自企业内部的威胁
    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内部泄密已经成为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的最大隐患。FBI和CSI对484家公司的信息安全作了调查,结果发现:
 
● 有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
● 有16%来自内部未授权的存取
● 有14%专利信息被窃取
● 有12%内部人员的财务欺骗
● 有11%资料或网络的破坏
● 中国国内80%的网站存在安全隐患,20%的网站有严重安全问题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面对来自于公司内部的安全威胁,必要的安全措施对企业是如何重要。而这又恰恰是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的“盲区”。伴随着移动存储设备小型化和电子邮件等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事务所、学校、金融机构、高科技研究所等单位的重要资料很容易流失到网络外部。在信息就是生产力的大竞争环境中,给企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二、企业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1、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
    为了解除内外因素对企业造成的信息安全危机,把由其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配备一个适合企业自身且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方案就显得迫在眉睫了。仅仅是单纯的网络安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需求。企业用户的整体需求要求网络安全产品必须向综合方向发展,那么技术也就必须要朝融合的方向发展。用户需要能够系统地完善和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因此,整体安全解决方案近年来逐渐成为用户的首选,这也是网络安全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既是用户需求带动的结果,也是网络安全领域向全方位、纵深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2、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市场潜力巨大
    赛迪顾问认为:2005年及未来五年,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用户需求空间很大,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用户的IT应用已经逐渐完善,他们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也已经形成,另外网络安全服务市场也基本尚未开发。赛迪顾问建议,政府应当积极为网络安全产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用户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手段切实提高防范能力。厂商则应当规范竞争秩序,在合作竞争中寻求整个安全产业链的发展出路;厂商还要正确引导用户的需求,通过提高自身技术和服务创新能力来提升竞争力,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获得持续发展。
3、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业界最新动态
    2005年6月,在由《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CCW Solution Analysis Lab)主办的2005年优秀信息安全应用解决方案评选中,有14家参选者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奖。它们是:赛门铁克、联想网御、上海安纵、saftnet china、美讯智 、中联绿盟 、冠群电脑、(中国)冠群金辰、 anay networks、网新易尚 、中创软件、 东软软件、天融信、华勤通信。
 
    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CCW Solution Analysis Lab)是国内知名解决方案评估实验室,此次安全解决方案评选历经1个月时间的筹备,共收集安全解决方案30多个。经过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主任宁家骏、国家信息安全评测认证中心总工程师陈晓桦、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等专家团成员的综合评选下,根据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专门为信息安全方案横向评估制定的40多项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厂商的解决方案从需求把握、行业知识、设计思路、产品功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衡量。根据量化评分规则,对整体解决方案进行综合评定。
 
    在这些获奖厂商中不乏为人熟知的网络安全产品品牌,它们旗下新推出的产品和理念就是引领网络安全市场的风向标,以下介绍几个针对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应用的解决方案。
赛门铁克(Symantec)企业网络防病毒解决方案
    赛门铁克成立于1982年,是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全球领导厂商,为企业、个人用户和服务供应商提供广泛的内容和网络安全软件及硬件的解决方案,旗下的诺顿品牌是个人安全产品全球零售市场的领导者,在行业中屡获奖项。2005年,它推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的网络防病毒解决方案。方案中涉及的防病毒产品有:

1.Norton AntiVirus Enterprise Solution 4.0
2.Norton AntiVirus 7.0 Corporate Edition
3.Norton AntiVirus 7.0 Corporate Edition for NetWare
4.Norton AntiVirus 2.5 for Lotus Notes/Domino(on OS/2, Windows NT, IBM         AIX)/(Intel/DEC Alpha)
5.Norton AntiVirus 2.5 for Microsoft Exchange(Intel/DEC Alpha)
6.Norton AntiVirus 5.0 for OS/2
7.Norton AntiVirus 6.0 for Machintosh
8.Norton AntiVirus 5.0 for Windows NT(DEC Alpha)
9.Norton AntiVirus 4.0 for NetWare
10.Norton AntiVirus 1.5 for Firewalls
11.Norton AntiVirus 2.5 for Gateways (on Windows NT, Solaris)
12.Norton AntiVirus Plus for Tivoli Enterprise and IT Director
13.Symantec System Center
来源于IT.com.cn
    网络结构方面:Symantec从第一层工作站、第二层服务器、第三层电子邮件服务器到第四层防火墙都有相应的防毒软件提供完整的、全面的防病毒保护,尤其是对电子邮件的防病毒,Symantec 具有最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市场上流行的所有邮件系统以及其他的基于Unix平台下的邮件系统。
 
   在系统平台支持方面:Symantec对各种操作系统提供全面的支持,如:IBM AIX,Linux,AS/400,OS/390,SUN Solaris,Dos,Windows/3x,Windows 95/98,Windows NT Workstation/Server,Windows 2000,OS/2,NOVELL Netware,Macintosh等。
 
    在防病毒技术方面:Symantec采用各种先进的反病毒技术,尤其在对付未知病毒和多态病毒方面,采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查杀,如:启发式侦测技术(Bloodhund TM),神经网络技术,打击技术(Striker32)和防宏病毒技术(MVP)等,因此NAV产品不仅能查、杀各种未知病毒,还能修复被病毒感染的文件。
 
     在防病毒软件和防病毒策略管理方面:通过赛门铁克的SSC(Symantec System Center) 赛门铁克网络防病毒解决方案企业网络防病毒提供统一的、集中的、智能的、自动化的、强制执行的有效管理方式。 
 
    在病毒定义码和扫描引擎升级方面:采用模块化(NAVEX)的升级方式,也就是说,用户每次升级都包括最新的病毒定义码和扫描引擎,而且各种NAV产品采用的是同一套病毒定义码和扫描引擎,方便用户病毒定义码和扫描引擎的升级,同时计算机在升级完最新的病毒定义码和扫描引擎后无需重新启动计算机。
 
    在技术支持和服务方面:Symantec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对用户出现的问题和新病毒提供快速及时的响应,并能迅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上所述,赛门铁克(Symantec)企业网络防病毒解决方案为企业的网络、系统和应用提供全面的病毒防护。 
联想网御的“等级化安全体系”业务策略
    联想网御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信息安全服务与产品提供商。2005年5月11日,联想网御在北京发布了2005财年的业务策略,将以“等级化安全体系”为核心全面展开。这是国内第一家安全厂商在对国家等级保护相关政策(27号文件和66号文件)及客户应用需求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安全建设的步骤,率先将该理论作为业务的战略思想。充分显示了联想网御在安全理念、方案、产品、技术的前瞻性和实践积累上已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厂商。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怎么建设安全系统才是经济合理的,既有在投资时吝惜了一部分钱却造成日后严重信息安全损失的案例,也有“投资千万元保护百万元资产”的事情,而且还不在少数。等级化安全体系对于解决安全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客户做到心中有数、建设有序、控制有力。”
 
    “等级化安全体系”旨在根据不同用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业务特性及应用重点,根据“定级>管理要求>建设方案”三步走的原则,利用等级化与体系化相结合的安全体系设计方法,在遵循国家等级保护制度的同时,将等级化安全理念融会到产品、方案及应用中,为客户建设一套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节约成本、持续运行的安全保障体系。联想网御还分别针对行业大客户以及中小型客户量身定做了等级化安全体系方案和等级保护方案,并阐述了如何以网御精品构建等级化安全体系,包括联想网御产品研发战略的等级化思路、多NP万兆级防火墙等级化服务平台、SOC安全管理等级化平台等。可谓从方案、产品、技术角度将该方法体系落到了实处。
上海安纵的可变基础平台—XSTF
    现在信息安全需要集成这个概念已经普遍为人所认识。然而目前的安全集成还处在初级阶段,往往只是产品的叠加,相互间缺乏标准的通信接口,更为重要的是,还不能与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用户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与应用紧密相关的并且是容易部署、管理和应用的安全解决方案。
上海安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XSTF”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准化、良好扩展性,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可变安全基础平台,将各种“针对特定环境或者特殊用途的安全技术和产品”与“对它们的应用、整合、管理”分离开,从而屏蔽底层安全技术细节,使用户可参与定制与自身业务应用相关的安全系统。同时由于平台的开放性,使系统可以快速整合第三方安全产品,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用户可以用这个平台对业务应用环境的安全需求建模,选择不同安全组件,统一管理和部署,从而快速有效地定制符合自身应用需求的安全解决方案。整个安全系统是一个“X”模型,而XSTF平台就是其中的汇聚点。向上,它提供针对业务应用的安全系统建模方法和工具,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对下,提供安全中间件封装工具和相应技术规范,可以快速将不同类型的安全产品和技术封装成平台可用的安全中间件,从而纳入整个安全系统。
 
    此外,加强企业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企业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出现虽然可以有效的遏制住外网的攻击,但对企业内部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信息泄漏则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企业不能光装上安全系统就高枕无忧了,还要在部门和员工中培养牢固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科学而严格的上网操作规范。这样一来,尽管安全隐患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通过各种有力措施,却可以将其减到最小程度。从而有利于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posted @ 2007-01-19 14:08 Jerome 阅读(22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款采用光纤通道协议实现RAID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方案。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使用安捷伦Tachyon 4 Gb/s 4端口光纤通道协议IC,把多个磁盘通道加入在一个提供RAID应用的计算系统中,并对使用RAID存储技术的整个系统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光纤通道拓扑及选项、FC终端、磁盘通道和处理器功能)。

RAID系统架构概述

  数据存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去的单一设备现在容纳或产生大量的数字信息。海量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对信息安全存储的需求。光阴荏苒,人们保存了大量的数据,但是重新获得丢失的数据却要耗资巨大。为此,人们部署了可靠的数据存取系统来保存或存储数据。随着保护数据安全呼声的高涨,对RAID解决方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RAID解决方案提供有多种有助于提高数据检索成功率的选择方案。尽管RAID技术现在已可以应用于实现可靠检索所需的任何数字存储介质上,当前人们还是普遍把数据存储在物理介质上。

在一个实施RAID技术的完备系统中,需要考虑下列事项:

  ● 带一个或多个CPU的控制处理机。

  ● 需要将一些磁盘与控制处理机相连接。通常采用专门用于附加驱动器的特殊协议实现磁盘连接。目前,有好几种流行的磁盘协议。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在大多数高端存储阵列设计中使用的光纤通道协议。

  ● 驱动器和处理器间无法直接实现高效连接。为此,人们使用了协议转换器为一个接口上的处理器提供API,并实现与另一个接口上驱动器的连接。


                                                                        图1:RAID控制器功能最简单架构的典型系统示例
图1为典型系统示例,其中包括四个CPU,一个由内存控制器和接口设备组成的处理器组(Processor Complex)、一个协议控制器和多个光纤通道链路组成的阵列。对磁盘控制器架构的多样性和利弊,本文不作讨论。图1所示系统为最简单的通用架构,我们将用它来介绍RAID控制器的一般功能。

RAID概述

  RAID 实施方案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包括以后检索所需的储存数据,它还涉及到采用下文介绍的一级或多机RAID架构。

RAID-0:数据分割(Striping)。数据分割不能增加系统安全性,但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一个文件被存储在多个驱动器上。文件被分成若干块,并被依次写入连续的磁盘中,这样就可以分摊单个驱动器的写反应时间并使多个写操作重迭进行。

  RAID-1:磁盘镜像(Mirroring)。将一个磁盘上的所有数据完全复制到另一个磁盘中。这需要将数据写入不同的磁盘中,涉及到两个单独的写操作。这两个磁盘无主次之分,一个磁盘是另一个磁盘100%的备份。已完成的写操作,必须是已同时在两个磁盘上完成了同样的写操作。如果一个磁盘故障,与之镜像的磁盘保持正常操作,不会造成中断。RAID-1提供了较好的管理能力,而且在正常操作或系统恢复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CPU。但这种方式成本很大:磁盘上需要保护的每千兆字节都会需要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千兆字节。换句话说,RAID-1所需要的磁盘空间是无保护磁盘空间的两倍。

  RAID-2:汉明码纠错(Hamming code error correction)。与ECC内存一样,RAID-2也使用了汉明码方法校验磁盘数据的正确性。

  RAID-3、RAID-4和RAID-5都使用了不同的奇偶校验方法。与RAID-1完全复制数据不同,这些等级的RAID通过添加一个附加磁盘将数据分散在几个磁盘上。附加磁盘上的数据是用其它磁盘的数据计算出来(使用Boolean XORs)。当磁盘组中任一个丢失时,可以用磁盘组中其它磁盘上的数据通过计算来恢复丢失的数据。由于这几种方法不需要RAID-1 100%磁盘备份的费用,因此它们所需成本比RAID-1要低。然而,由于磁盘上的数据是计算出来的,磁盘丢失后会影响与写操作和数据恢复相关的性能。

  RAID-3:虚拟磁盘块(Virtual disk blocks)。RAID 3会把数据写入操作分散到RAID阵列中的所有磁盘上进行(数据分割)。因为每次写操作要接触每个磁盘,阵列同时只能写入一块数据,因此导致整个RAID系统性能下降。RAID-3的性能因写操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写入少量数据时因需要所有的磁盘工作,性能较差,而在写入大量数据时性能较好。

  RAID-4:专用奇偶盘(Dedicated parity disk)。在RAID-4阵列中,有一组数据盘,通常是4~5个数据盘(可以有更多数据盘,但会大大影响性能)和一个专门用来管理其它磁盘上数据奇偶性的特殊磁盘。因为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奇偶盘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降低了整个阵列中所有写操作的速度。

  RAID-5:磁盘分割(Striped parity)。RAID-5实际上与RAID-4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RAID-4中,所有奇偶校验信息位于一个单一磁盘上,而在RAID-5中,对奇偶校验信息进行了分割,将其存放在阵列中各个磁盘上。这种共享可以均衡并减少RAID-4方法的性能影响。在常用的RAID-5软件实施方案中,由于写操作占用了15%以上的磁盘空间,系统速度会变得很慢,令人难以接受。

  要实施任意RAID组合,需要考虑几个功能。在实施0级以上的RAID方案时,通常要连接多个磁盘。为了实现数据分割、镜像和奇偶校验,采用了多种磁盘存取方式或操作。例如,为了实现RAID-1,需要连续向两个驱动器写入数据。磁盘的读或写操作通常被称之为磁盘输入/输出(I/O)。这可以是可与一个或多个驱动器实现通信的任意协议。这个功能可通过系统中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实现。方法是在通过协议控制器API实现RAID技术和进行通信时,实现高级磁盘写入功能。

  最好使用一个可以管理多个磁盘通道的协议控制器,使处理控制机可以在RAID应用中和系统管理功能上工作。对于部署连接状态和多个驱动器通道的光纤通道等复杂协议而言,通常使用类似于Tachyon系列产品的高端控制器为系统提供最高等级的性能。

Tachyon架构

  Tachyon光纤通道协议控制器系列产品采用了1 Gb、2 Gb和4 Gb 光纤通道链路,并根据不同设备通过PCI、PCI-X或PCI Express接口与系统相连。

  尽管不论是光纤通道技术,还是系统总线互连技术都取得了重大进展,Tachyon协议引擎系统架构却是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而拓展。这一架构以FSM(Finite State Machine)设计为基础。在FSM设计中,采用了众多独立状态机,这些状态机并行运行,因此可以获得比固件或软件解决方案更高的性能。随着频率增加,Tachyon的性能也相应提高,而在基于固件的解决方案中,电路频率并不会直接改善算法的性能。

  Tachyon架构支持入局和出局数据通路独立和同步运行,因此可以在光纤通道链路全速率下实现全双工操作。此外,由于在数据移动的同时可以同步处理I/O操作的控制请求,Tachyon架构还可以实现数据移动设备的最佳利用。 FSM 的性能与时钟频率密切相关。FSM设计不但可以决定每个时钟周期,而且和嵌入式微处理器一样在发布指令和数据找取时对内存存取速度没有依赖性。除了随链路性能工艺技术的发展而升级,Tachyon还利用系统接口总线的技术改进来增加每秒I/O性能。

PCI Express的适用性

  过去,双向系统总线接口(如PCI和PCI-X)共享资源限制了Tachyon架构中的全双工功能。Tachyon产品中两个独立的数据移动设备争相占用PCI或PCI-X系统接口。

  带有独立Ingress和Egress数据通路链接的PCI Express非常适用于Tachyon架构。由于Express Ingress数据通路与Tachyon 出局数据通路以及Express Egress数据通路与Tachyon入局数据通路的结合使用,数据可以同时双向自由传输,这与Tachyon架构的初衷一致。

  从一个双向系统总线转变为一对单向链路还消除了与关联交易相关的丢失总线周期,此时,在总线中有一个等待返回数据的请求(即寄存器读)。此外,由于PCI Express 是一个串行链路技术,请求可以用管线技术处理。大量经过管线技术处理的请求可以较好地利用目标设备的性能。

  因为PCI Express与Tachyon 光纤通道控制器一样,可以提供成对的双向串行链路,所以可以用每秒每个链路方向传递的字节数来表示带宽连接性能。一路(lane)PCI Express 由两个速率为2.5Gb/s的单向串行链路组成,编解码后每个方向每秒可以处理250 Mbytes。应用PCI-E技术的 Tachyon系列产品(QX4和QX2)可以配置为1路、4路或8路PCI Express,所以可以提供高达4 Gbytes的互传带宽或单向2 Gbytes的带宽。表1所示为Tachyon系列产品的带宽需求与PCI Express性能的匹配情况:


                                                                         表1:Tachyon带宽要求与PCI Express性能的匹配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PCI Express接口的利用率达到了80%时,8路PCI Express理论上讲可以支持QX4 (4个4 Gb光纤通道链路)全链路速率下的所有4个功能。支持多个4路Express链路的PCI Express 根联合体(root complex)可以与两个QX2设备相连(每个设备4路PCI Express)并可以在所有8个端口上获得2 Gb/s的全光纤通道链路速率,利用率达到了80%。

  正是由于PCI Express的串行链路属性与Express的灵活性,PCI Express成为适用于Tachyon 光纤通道协议控制器系列产品的最佳系统接口总线。PCI Express 协议的向后兼容性因为可以实现驱动器兼容而简化了从PCI 或PCI-X系统接口总线转成PCI Express的决策过程。

  使用像Tachyon这样高度集成的设备,用现成的组件标准就可以构建高性能的RAID系统。利用处理器的可变性和内存设计,只要利用普通的系统软件投资,就可以调整目标系统应用解决方案的性能,使其从一个低端的SMB转变为高端数据中心阵列。

当前PCI Express的性能

  在上表中介绍了PCI Express总线的原始位率性能。其中,没有考虑与PCI Express相关的开销。PCI Express通信主要由处理层数据包(TLP)组成。每个处理层数据包(TLP)包含相关数据以及文件头和其它顺序跟踪/检错信息。除了处理层数据包(TLP)外,还有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主要用于ACK/NAK协议以及流控制机制(Flow Control Mechanisms)。此外,还有物理层数据包(PLP),但物理层数据包(PLP)主要用于低级功能和不良路径操作,如链路培训(link training)和省电模式。

  每个处理层数据包(TLP)系统开销较大。它由文件头、CRC和其它帧信息组成。由于每个处理层数据包(TLP)有固定的系统开销,较大的处理层数据包(TLP)可以较好地利用系统总线。如果假设与处理层数据包(TLP)的数量相比,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和物理层数据包(PLP)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可以用处理层数据包(TLP)的大小计算PCI-Express的最大理论带宽。在表2中,我们对用PCI Express理论带宽所测得的QX4性能与即将可用(2005年1月)的PCI Express 根联合体(Root Complex)支持的各种处理层数据包(TLP)进行了对比。


                                                    表2:测得的QX4性能与各种不同大小处理层数据包的PCI-Express理论带宽之比较

  在表2中,假设没有与FCP通信、Tachyon数据结构或Tachyon寄存器存取相关的开销。这些理论数值还假设PCI-Express根联合体的等待时间为零。所测得的QX4 1.1数值包括FCP 流量开销、Tachyon 数据结构和寄存器存取开销以及PCI Express的等待时间。

  在半双工通信配置下(顶部的只向一个方向传输),链路控制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被发送到数据处理层数据包(TLP)的相反方向,因此不会降低系统性能。引入全双工后,流程控制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和数据处理层数据包可以共享相同的PCI Express 单工通道;任何一个流程控制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都会引起数据处理层数据包(TLP)的传输延迟。再次重申,所有理论带宽都假设数据链路层数据包(DLLP)和物理层数据包(PLP)的影响忽略不计。

  上述有关带宽的讨论,阐述了如何根据4 Gb 光纤通道设备对PCI Express进行升级。并用一个设备在一秒钟内可以完成的512 字节 I/0这一数值对IOPS(每秒I/O)进行了定义。IOPS测量值也可随着PCI Express的升级而升级。

  我们使用当前可用的PCI Express芯片集和单个安捷伦QX4,发现IOPS的数值超过1.3 MIOPS(图3)。随着处理器速度变快以及可以支持更大的处理层数据包(TLP),预计我们可以看到更好的性能。


图2:用PCI Express提供的独立Ingress和Egress通路对PCI和PCI-X的双向总线系统接口进行对比。由于Express Ingress数据通路与Tachyon 出局数据通路以及Express Egress数据通路与Tachyon入局数据通路的结合使用,数据可以同时双向自由传输。


图3:使用一个安捷伦QX4 Tachyon 光纤通道控制器IC和目前可用的PCI Express芯片集所获得的I/O大小与按顺序读取IOPS之对比



posted @ 2007-01-18 21:14 Jerome 阅读(1178) | 评论 (1)编辑 收藏

         软阵列就是通过软件来实现阵列工作的方式,硬阵列就是通过添加硬件来实现阵列工作的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软阵列系统开销比较大,资源占用比较多,有些阵列级别不能充分利用.相反硬阵列的cost比较高,成本投入比较大. 
只有IDE硬盘才可以做软阵列吗?还是和具体的服务器有关?有什么好的软件做软阵列(操作简单的)?介绍我下载一个好吗? 
ide和scsi都可以做软阵列,不需要下载软件,在操作系统里就能做。

        如果是软阵列更换硬盘时是否很麻烦?
是比较麻烦,还有就是软阵列的Raid5 不能把系统分区做进去。因为软raid是建立在操作系统上的,所以你必须有一个系统分区,或者两块盘做镜像,硬阵列就可以直接用硬盘做raid5,然后再在raid5上装系统。

        软阵列可以实现扩容吗?比如现在已经有一块硬盘也装了系统,要加一块硬盘不丢系统的情况下做一个riad1,或者riad0,怎么做?
我没试过!不好说!我个人认为不能扩容,因为软阵列建立在操作系统上,要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不像硬阵列有单独的处理芯片进行运算,有单独的内存(cache)。如果扩容那服务器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呵呵!
有道理!呵呵!要能那样扩容的话,做个简单的raid0,raid1就不必花钱买raid卡了!
那在系统里做软阵列是在磁盘管理器里直接添加吗?(例如装的系统是win2k) 

        软阵列中可以实现简单的RAID-1功能(软阵列中大部分人的选择),升级磁盘到动态,这样分区就变成了卷的概念了,两个硬盘的卷之间就进行镜像。

        如果坏掉一块硬盘,另一块硬盘一样可以启动,效果跟硬件做的一样,只是插入新硬盘后要手动同步数据,选择你要同步数据的卷即可进行数据同步,时间比较漫长,操作系统在做数据同步时,磁盘管理会显示进度,这时不要做其他操作,因为这时的资源都被生成阵列信息所耗尽,感觉做其它的操作反映非常慢,就跟中毒一样,呵呵!
posted @ 2007-01-18 20:55 Jerome 阅读(468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RAID ,为 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 的简称,中文为廉价冗余 磁盘阵列 磁盘阵列 其实也分为软阵列 (Software Raid) 和硬阵列 (Hardware Raid) 两种 . 软阵列即通过软件程序并由计算机的 CPU 提供运行能力所成 . 由于软件程式不是一个完整系统故只能提供最基本的 RAID 容错功能 . 其他如热备用硬盘的设置 , 远程管理等功能均一一欠奉 . 硬阵列是由独立操作的硬件提供整个 磁盘阵列 的控制和计算功能 . 不依靠系统的 CPU 资源 .
由于硬阵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 所有需要的功能均可以做进去 . 所以硬阵列所提供的功能和性能均比软阵列好 . 而且 , 如果你想把系统也做到 磁盘阵列 , 硬阵列是唯一的选择 . 故我们可以看市场上 RAID 5 级的磁盘阵列均为硬阵列 . 阵列只适用于 Raid 0 Raid 1. 对于我们做镜像用的镜像塔 , 肯定不会用 Raid 0 Raid 1 。作为高性能的存储系统,巳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RAID 的级别从 RAID 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巳经发展了六个级别, 其级别分别是 0 1 2 3 4 5 等。但是最常用的是 0 1 3 5 四个级别。下面就介绍这四个级别。

RAID 0 :将多个较小的磁盘合并成一个大的磁盘,不具有冗余,并行 I/O ,速度最快。 RAID 0 亦称为带区集。它是将多个 磁盘并列起来,成为一个大硬盘。在存放数据时,其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写进这些盘中。 所以,在所有的级别中, RAID 0 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 RAID 0 没有冗余功能的,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 据都无法使用。

RAID 1 :两组相同的磁盘系统互作镜像,速度没有提高,但是允许单个磁盘错,可靠性最高。 RAID 1 就是镜像。其原理为 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在镜像硬盘上写一样的数据。当主硬盘(物理)损坏时,镜像硬盘则代替主硬盘的工作。因 为有镜像硬盘做 数据备份 ,所以 RAID 1 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 RAID 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但是其磁盘的利用率却只有 50% 是所有 RAID 上磁盘利用率最低的一个级别。

RAID 3: RAID 3 存放数据的原理和 RAID0 RAID1 不同。 RAID 3 是以一个硬盘来存放数据的奇偶校验位,数据则分段存储于其余硬盘 中。它象 RAID 0 一样以并行的方式来存放数,但速度没有 RAID 0 快。如果数据盘(物理)损坏,只要将坏硬盘换掉, RAID
控制系统则会根据校验盘的数据校验位在新盘中重建坏盘上的数据。不过,如果校验盘(物理)损坏的话,则全部数据都 无法使用。利用单独的校验盘来保护数据虽然没有镜像的安全性高,但是硬盘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 n-1

RAID 5 :向阵列中的磁盘写数据,奇偶校验数据存放在阵列中的各个盘上,允许单个磁盘出错。 RAID 5 也是以数据的校验 位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它不是以单独硬盘来存放数据的校验位,而是将数据段的校验位交互存放于各个硬盘上。这样, 任何一个硬盘损坏,都可以根据其它硬盘上的校验位来重建损坏的数据。硬盘的利用率为 n-1

RAID 0 1 :同时具有 RAID 0 RAID 1 的优点。

冗余:采用多个设备同时工作,当其中一个设备失效时,其它设备能够接替失效设备继续工作的体系。在 PC 服务器上,通 常在磁盘子系统、电源子系统采用冗余技术

posted @ 2007-01-18 20:49 Jerome 阅读(286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16页: First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