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20  文章 - 0 评论 - 9 
<2024年3月>
2526272829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常用链接

留言簿(2)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文章分类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虽然尚未有官方消息证实,但中国航母开工建造已经几乎成为确定的消息。外媒对此反应非常激烈,“中国威胁论”重新抬头。中国建造航母,与标志着中国开始向全球扩张,甚至挑战美国海洋霸主的地位,被划上了等号。

而国人的心态颇有意思。消息传出后,不仅大小军迷都为之雀跃,国人也普遍大感提气。我就听过一工厂老板颇为牛气地说:“。。。咱们这次不声不响,一造就是五条,让老美吓一跳。。。”
是不是真是一下造五条,无从考证。不过国人心态可见一斑。本来嘛,国人老是闷在国内乱折腾,空间总是太有限了。现在国力看起来逐步增强,总归是要走出国门,现在充实一下海军力量似乎理所当然。所以不仅外媒把这两件事划上等号,我们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是两件等同的事了。事实上,在很多人的脑海里,21世纪版的英国舰队大战西班牙无敌舰队似乎就要上演了。。。

事实上,由于航母这种武器专业性太强,事情其实并非一般各方想象那么简单。造航母,和开始全球扩张之间,距离还非常遥远。中国人了解航母,是从西方的媒体里看到的;在国人的映像里,航母是进攻性武器的代表,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象征。有了航母,那就意味着战无不胜。很少有人了解,航母其实也是极其脆弱的。

航母的霸主地位是二战中确立的。二战后期,美国拥有的航空母舰数量登峰造极,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共拥有各种航母近一百五十艘,还没有算上中间被击沉而后又补充的。这个数量,对从来没有过现代化远洋海军的国人来说,可能有些难以想象。将近200艘航母!几乎是我国海军所有各型现役主力舰艇的总和的两倍!为什么要造那么多?答案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航母和其他战舰一样,是会被击沉的!

作为一个例子,同时期的日本海军作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对手,总共拥有的航空母舰数量仅为25艘,其中20艘被美军击沉。这个数量虽然远远落后于美海军,但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已经是惊人的数字了。为了给海军补充被击沉的军舰和舰载机,日本的战争工业机器已经超负荷运转,最后生产的航母舰载机,都是用木头制作的机身了。

二战以后,世界军事装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导弹技术突飞猛进。如果说航母的出现,改变了“大炮巨舰”一统海洋的格局的话,那么导弹技术的发展,对大型水面舰艇的生存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对以航母为核心的作战样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环境下,航母编队实际的攻防能力究竟如何?由于二战以后,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现代海战,航母被应用的环境基本上都是所谓的“不对称”战争,即战争一方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航母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还未被验证过。唯一比较公认有参考意义的,当属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间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展开的一场海战。

英国和阿根廷当时军事力量对比,英国海军在装备先进程度和素质上当然要强于阿根廷。英国当时拥有先进的“无敌”号航母,以及英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航母编队的守护神,42级“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防空型导弹驱逐舰。装备有先进的对空、对海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海标枪”区域导弹防空系统,其各项性能指标即便是拿到20年后的今天也并不算逊色。不过阿根廷人拥有一道杀手锏,就是法国人生产的“飞鱼”导弹。“飞鱼”导弹是一种可由飞机和军舰运载并发射的反舰导弹,在当时属于性能最为先进的导弹。矛盾相交的后果,就是阿根廷人用6枚导弹,击沉了包括“谢菲尔德”号在内的4艘英国主力舰只。英海军“无敌”号航母在混战中,由于航母舰载机中队表现神勇,总算幸免。最终的结果,就连英海军指挥官也 不得不承认,如果阿根廷再多几枚导弹,那么英国终将输掉这场战争。

可以想象,在现代海战条件下,面对美国这样强劲的对手,战争该是如何惨烈?中国还是第一次建造用于实战的航空母舰。在“大战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前,国人做好在报纸和电视看到航母被击沉的心理准备了吗?

因此应该用更实际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建造航母。中国是必须要建造航母的,但现在还远未到“大战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时候;现在建造航母,是迫切需要解决家门口的问题。中国造的航母,就是要用来打“不对称”战争。一切都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的。







posted @ 2009-05-25 02:25 陆宁 阅读(17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实在受不了《团长》骇人听闻的拖沓,买了一张盗版碟,快进着看完了全剧。

看完后我要说的是,好一个团长!好一个段奕宏!

经过前半部的艰苦的挣扎,段奕宏终于摆脱了《士兵突击》里饰演老A时的轻浮和不着调,和龙文章,和剧本融为一体,彻底爆发了。从在师部的兵棋推演开始,厚重的历史,浓烈的血腥,和激烈的矛盾冲突,终于让他在前半段的“妖孽”般的表演找到了支撑点,让他所有的疯狂找到了合理的内涵,并在全剧结束时达到顶点。《团长》,终于成就了段奕宏。

不同的人,可以从这部剧里看到不同的东西。让我感慨万千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历来似乎什么都不缺。我们从不缺高屋建瓴,也不缺运筹帷幄;我们不缺愤怒青年,也不缺汉奸;我们不缺忍辱负重的老百姓,不缺引刀一快的壮士,也不缺精明过人,勾心斗角的政客;但是我们的民族又的确最缺乏一些东西:我们最缺那在任何时候都正视自己解析自己的勇气,最缺在来自敌人的重压,和自己人的重重包围中仍然坚持的执著,最缺那份在历史中永远不安和躁动的想象力,最缺那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的荣耀和梦想。

康洪雷这次干的不错。但是真的希望不要再这样拖沓下去。即便是法国最自恋的导演,也不会让一个2人对话场景长到让我用32倍速度快进达一分钟之久。







posted @ 2009-03-19 01:37 陆宁 阅读(9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男人终究还是喜欢武装自己,虽然武装起来后未必有什么用途,呵呵。。。
今天终于抽出空来去买了一台Nikon D60,从此进入单反世界。水平太差,所以严格控制购买预算,只买了最基本的配置,先练起手来。
购买过程也颇为愉悦,售货员小姑娘很专业,语调轻柔,报价实在,少了以往购物的许多烦扰。

虽然是最低端的单反,感觉还是和消费类的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快门的那个动静,虽然比不上D700那样让人如醉如痴,也是让我禁不住要食指大动。

且看我何时能出些佳作与众位共赏吧。

posted @ 2008-09-14 23:38 陆宁 阅读(9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对“汇源”这个品牌的印象,仅存于早年读书时买过几次其无菌砖包装的橙汁饮品,感觉味道实在一般地很。以后在超市倒也经常看到其产品,不过包装似乎一直没什么变化,基于此前对其产品印像也不好,后来就再也没有买过其产品了。

前几天突然看到显眼的汇源被收购的标题,伴随着大量情绪激动的评论,基本反映是民族品牌被收购,可惜,丢脸,危害国家利益,等等云云。

于是我查了一些汇源的资料,才知道汇源原来还算得上是北方的一个垄断品牌,其控制的产业链条还蛮长。其董事长卖掉汇源的目的据说是要回归价值链高端,丢弃自己不太擅长的品牌经营,等等。

以我个人的看法,该名董事长如果说的属实,那么这个举动还是基本正确的。汇源确实不太擅长品牌经营。在我印象中,其产品十数年如一日,包装都没有换过。我没有查过汇源的财报,不过既然出售品牌,想必现金流不算充裕。十数年仍然没有把品牌经营到全国范围领先,说明该集团在品牌运营能力上也确有欠缺。其实力应该还是在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能力上。既然自身能力又不足以创造新机会,财力也不充沛,那么大家可以客观地展望一下汇源品牌的前景,估算一下汇源发展为一个全国甚至全球品牌的可能性。

从纯商业角度说,趁着汇源品牌还在价值高点时,抛售套现,而集中精力在其优势业务上,完全符合商业一般规律。从我们国民关心的国家利益来说,我们需要民族品牌,但是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品牌。联想是有生命力的,因为现在的联想集团成了世界第二大PC制造品牌,中国在近期内因此有了可以左右某些层面问题的决定性资源。在非碳酸饮料这个行业中,目前已是品牌林立,竞争残酷,产品翻新速度目不暇接。我们是一定要投入巨资去做一个亏本的买卖吗?这样做真的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吗?


我想,无论从哪个方面,该名董事长自己是肯定不会答应的。那么我们的公民表露出来的意愿,是否有慷他人之慨之嫌呢?

posted @ 2008-09-05 01:36 陆宁 阅读(15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今年真算得上是“三国”年,先是“见龙卸甲”抢先上演,然后“赤壁”风风火火赶上银幕,后面还有高希希的电视剧,不可谓不丰盛,本来我等三国迷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不过看完“赤壁”后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之前我写过一篇对“见龙卸甲”的影评,看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虽然这个片子被众多人骂得狗血喷头,总体上我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发掘了不少亮点。在《赤壁》公映前,我基本上觉得其水准超该片应该不成问题。孰料看到一半,已经觉得后悔不迭,越往下看,胸中之闷便越堵得慌。

常规性的问题,我也不想去评论了。吴宇森一贯不擅长大场面的策划和控制,这个也在意料之中,香港导演的通病;谁想到连香港导演一贯擅长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全丢了,整个片子如同行尸走肉,让人昏昏欲睡。

说起来为何如此激烈,也不怕各位笑话。虽然本人已年过三十,  英雄情节仍是甚浓。每每电影看到激动人心处,往往仍禁不住老泪纵横。记得看“见龙卸甲”时,虽然情节颇为荒唐,也极尽讨好洋人之能事,不过看到后面子龙卸甲后,单人匹马,倒提银枪,直冲曹军马队,端地是虽千万人亦往,仍是禁不住热血上涌。特别是洪金宝一声战鼓后,子龙胯下战马嘶鸣人立,蓄势前冲,加上大角度低机位逆光仰拍,显得煞是无比英雄气概,连导演特意给他留得猪尾巴辫子居然都漏出我的法眼。。。

对比一下“见龙卸甲”,再看“赤壁”,艾,我为什么这么冷静呢?

盖因电影之类文化产品,总是需要有灵魂的。商业化媚俗如“见龙卸甲”者,尚能一缕尤存,而赤壁为了讨好西方人的口味,连魂都没了,也怨不得我们骂他自绝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了。

没办法,希望高希希的产品能够稍稍蔚籍一下我们这些三国迷。毕竟高导演应该没有那么多洋人需要去曲意迎奉了吧。

 

 



 

posted @ 2008-07-17 00:15 陆宁 阅读(14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The Devil's Own(一般译作与魔鬼同行),是1997年由Alan J. Pakula导演,Harrison Ford和Brad Pitt主演的一部以英国北爱独立运动为背景,反映各方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情感的一部商业电影。

Brad Pitt是我最为喜爱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男演员之一,除了几部糖水片以外,每部作品质量都非常高。

这部影片给人印像深刻,首先当归功于Brad Pitt在片中的杰出的表现力,把一个内心意志坚定,充满仇恨,但终究无奈地被淹没在时间那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的北爱独立运动抵抗者的形象,刻画得几乎能够从银幕上走下来站到你面前。导演选择Brad Pitt,算是这部片的神来之笔;细数当前好莱坞当红的男星,能担此角的非他莫属。

仔细研究一下片中各个角色的设定,会有非常有趣的发现,片中角色的身份设置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美国主流社会对英国这场旷日持久的独立运动的态度。
Brad Pitt被刻画成一个从小父母就被枪杀的孤儿形象,仇恨的种子深深植入了心底,暗示了冲突双发纠缠不清盘根错节的矛盾。Brad Pitt为了坚持抵抗,远渡美国采办偷运军火,为了隐瞒身份,靠朋友介绍,住在当地一个快要退休的老警察(Harrison Ford饰)家里。而美国的角色定位,也因此显得敏感而难以掌握。

英国政府形象则由一个强硬、冷漠近乎残酷的特别行动官员简单而符号化地代表了。从Harrison Ford对待英国官员的态度上,可以反映美国主流社会对英国政府的普遍印象。

从资料中可以查到,美国大约有4000万爱尔兰后裔,据说克林顿总统也是其中之一,因此美国人对英国内部的这场动乱的心情是复杂的。片中Harrison Ford扮演的一个过于善良的具备爱尔兰血统的美国老警察,被赋予了代表美国主流民意的重任。特别有意义的是,片中Harrison Ford是一个极端爱好和平和公正的角色,他的警察生涯中从未开过一枪;当英国特别行动官员来到美国要求引渡Brad Pitt时,他毫不犹豫地保护Brad Pitt不被英国人带走。但是他又坚决反对Brad Pitt偷运军火回国继续暴力抵抗,甚至不惜因此在最后开枪打死了Brad Pitt。这种看起来矛盾的行为,被导演借助Harrison Ford到位的表演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

影片中花了大量篇幅渲染了当Brad Pitt来到美国时,Harrison Ford起初并不了解Brad Pitt的真实身份,以慈父一般的形象,给与了Brad Pitt长久以来缺乏的父爱的感受和家庭的温暖。这个互动关系的设定,或多或少在浅意识里反应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本质上的微妙心理特质;也影射了在现实世界中,美国实际上是全世界的所谓“自由主义者”的庇护所。

而Brad Pitt虽然一面眷恋着这个温暖的家一般的环境,在Harrison Ford面前如同儿子一般温顺地依恋着父亲,一面每天又要变回冷酷无情的抵抗者,回到那个被主流社会遗忘的冷血残酷的环境里厮杀;温情与尔虞我诈强烈的对比,让人感触万千。尤其让人感觉无奈的是,支持Brad Pitt以及其他爱尔兰抵抗者每天面对这样的冷酷厮杀的理由,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Harrison Ford所代表的美国主流民众而言似乎也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因而纵然像Brad Pitt这般生猛坚定的战士,最终也被无情地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再也无人记起。。。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经历的长久的历史沉淀才积累下来的。地球人之间的几何距离在急剧缩短,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posted @ 2008-05-11 01:51 陆宁 阅读(18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S60 3rd的签名真是太搞了,无名火起。symbiansigned似乎永远也无法返回正确结果,每次都说application file too large,一共才100K的文件!

最后不得以,手头还有一个去年签过的,2月份已经过期的证书,把手机时间调回去,注意不能超过当初证书申请的日期,否则也不能安装,即可。

另外如果要修改应用程序的显示名称的话,修改一下xxxx_reg.rss中"app_file"结构成员(注意不须写扩展名),以及mmp文件中的输出文件名一致。
posted @ 2008-05-02 17:38 陆宁 阅读(21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三国题材对我的吸引力非同一般。冒着网上如雨点般的板砖,还是把《见龙卸甲》搬了回来。在忍住了前半个小时剧烈的情感上的排斥以后,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其实不过是导演借三国这个壳拍了一部新的故事片,而且主要目的是拍给老外看的,兼顾国内市场。

意识到这一点后,也就不再对其多加挑剔,索性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下半部的剧情发展。这么一看,觉得这个导演也还用了不少心思,整个片子还颇有一些可取之处。

说这部片子主要是拍给老外看的,有这么几个原因:
1。该故事对细节作了极大的简化。中国的老百姓,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基本是耳熟能详,曹操的那些糗事秘闻,刘备的哭出来的天下,老太太都能摆上几道。要给中国的老百姓看,未免简化过头到了幼儿园水平。

2。角色设定的模式化。三国里的红脸白脸,正角反角,中国的观众都清清楚楚。不过这些对老外未免太复杂了些。商业电影总是有个倾向性,总要有好人坏人,要是把三国演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设定按原样给老外交待清楚,恐怕三十个小时也不够。这里导演的苦心就体现出来了,你看影片开头两家军队分别一露面,老外一看全明白了:正面人物刘家军赵子龙的装束扮相,不正是二战英军军服的拷贝么?再看曹家军士兵的装束扮相,不整个一希特勒军团复活么?(还带点魔兽兵的味道)特别是后来曹婴身后几个副将的毛领冬装,简直就是SS在斯大林格勒。。。这造型老外熟悉啊,感情倾向那一边,瞬间不言自明。影片公映前媒体就赵云的盔甲设计问题炒得火热,也觉得似乎有点离谱,不过一看电影全明白了,这个是导演煞费苦心设计的,就讲故事省劲而言,也算个不错的办法;不给他点出来,也对不住他花的那么多心思啊。

3。前半个小时还有一件让我喷饭的事,就是刘家军每个兵都发个小竹牌,上面写着个人籍贯和姓名,连诸葛亮也有一个,不知道刘备自己有没有,反正后来没看到。看了之后直有时空倒错的感觉。这不就是美军大兵的身份牌么?这个老外看着肯定特亲切。

4。刘备诸葛亮封五虎上将时,那场景不禁让人寒毛倒竖。不过你如果设想一下自己是老外,也就明白了,老外弄得清楚荆州、西川、西凉军的差别么?统统冠以领头将军的姓,关家军、赵家军、。。。、黄家军,那就容易理解多了。至于是否感觉像要造刘家军的反,估计也顾不了那许多了。不过好在五虎上将里没有两个重姓的。。。

5。老外搞得清楚咱们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么?中国人三个字的名字对老外而言一般比较好分辨那个是姓那个是名,两个字的名字老外一般碰上就有点晕,偏偏三国里都是2个字的,你可以想象2个小时下来,估计要全场绝倒。。。。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赵云从头到尾都耿着脖子称呼自己为“子龙”了。不过好在这个片子只拍主角赵云,否则想象下关羽见人就叫自己“云长”,张飞管自己叫“翼德”,刘备一口一个“我玄德”。。。纵然我如此善解人意估计也要吐血。

所以这个片子整个就是披着三国题材的外衣,瞄着欧美市场,兼顾中国市场的一个商业产品。既然这样,你再跟导演较劲说跟历史不符,未免有点浪费感情。

那么抛开历史就片子本身而言,好好坏坏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好的方面:

1。整个电影美工和道具还是不错的。刀枪盔甲到在其次,那个五虎将灵堂确实煽情的很。灵位雕像造型布光效果果然震撼,尤其那个关公像,比狄龙的造型不止酷了几百倍。。。另外还空了一个留给赵云,这个包袱也抖得潇洒。

2。有票友提到前半部太简单,后半部太阴郁,我看了觉得倒还好,毕竟不是讲真故事,这样安排怕前面冲了后面的戏,合理。后半部还是比较扎实的,也谈不上太压抑。只是绝大多数国内观众估计都是冲着那段“七进七出”去的,结果偏偏没有看到失望可以理解了。此处我也觉得不甚过瘾,好在后面枪挑韩德四子也算得上是个响亮的段子,但见子龙虽老仍出手不凡,威风八面,三下五除二将韩德四子挑于马下,也总算是满足了一下我等戏瘾。

3。关、张护送赵云杀去曹营抢救少主那一段,拍得也倒算是相当写意。除了狄龙扮相较逊,虽然寥寥几个镜头,关、张神韵已经勾出来了。而且恰到好处,既让人悠然神往(子龙如此之强还略有紧张,而那关、张冲锋掠阵仍气定神闲,战力可想而知),又不致抢了刘德华的风头。而到了最后子龙卸甲后,遥想当年此段与关、张并肩血战沙场时的意气风发,连观众恐怕也不禁与子龙一起神往。那句“任务完成后,我们一定会再见的。。。”的台词,虽然在前面让人愕然,此处呼应剧情,倒是得分不少。

4。退守风鸣山后,曹军charge,蜀军在弓弩手配合下从寨门中突然冲出反冲击,这段战术配合还是拍得比较精致写实,剪接效果也比较流畅。

5。整个故事的视角其实还是比较独特。三国历来大家关注最多无非那几个著名人物,赵云其实是史书中笔墨较少的那一个人,材料散乱多为只言片语。这就造成历史上赵云在蜀国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有所争议,甚至对其个人能力也不乏质疑者。刘备对其重用程度究竟如何,在刘关张三兄弟面前是否仍被视为外人?后期甚至是否受到排挤?争论甚多。但一个合理的揣度是其心态与关、张必然不同,与诸葛亮却可能有更多类似之处。导演选择这个人物下手,抛开大家习惯的刘备、曹操、孙权纵横天下的俯视视角,而以一个普通“圈外人”的身份,从实现自己平生报复的仰视视角入手,演绎出一个“人生的圆圈”的故事,回味起来的确也有几分可信之处。能够在这个已经烂熟的题材上还挖出一些新意,颇为不易。

再看差的方面,其实差的方面大家讲的已经太多,我就不再一一重复列举,只是一定要再补充一个:
子龙与曹婴一番性感香艳的恶斗后,子龙小胜,一枪指住曹婴咽喉,此时的场景令我寒毛再起,只见曹婴副将一涌而上,站在曹婴身后站好方位齐用刀斧遥遥指住子龙,而子龙副将亦一涌而上,排在子龙身后亦是刀枪并举遥遥指住曹将,双方怒目对视,然后全部定格。。。果然还是漏出港片马脚,呵呵。











posted @ 2008-05-02 02:07 陆宁 阅读(1303) | 评论 (2)编辑 收藏
IC设计行业在国内的IC设计公司火热如过江之鲫的环境下,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90年代Intel凭借一个产品就能独步天下的时代,恐怕是再也不会出现了。相反,拜ARM所赐,随着国内IC设计公司越来越象搭积木一样设计出价格越来越低的芯片时,多样化和差异化也就成为避免血淋淋的价格战的唯一出路。但市场应用毕竟有限,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3-5年中,国内大量涌现的芯片设计公司将如同野狗一般撕扯掉IC设计行业原本丰厚的利润,直至某些强壮的公司在厮杀中挺到了最后,开始重组市场。

大多数近年来出现的IC公司采用turn-key模式抢夺市场。这基本上有两点原因:
一是受了MTK成功模式的影响;二是由于公司在市场渠道建设上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优势,索性封闭起来自己做。

这样一来,公司里大量充斥了应用和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对于尚未在市场上取得优势的公司来讲,是个沉重的包袱。从长远发展来看,真要与IC行业传统的规模较大的公司较起劲来,已经输了不止一两招。就算是他们目前无限膜拜的MTK,下一步何去何从,还是个未知数。

IC设计行业在中国还未开花,就已经闻到了凋落的气息。

IC公司大量采取这种模式,必然对原先存在的design house造成较大的冲击。Design house在中国这个环境里,基本上是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如今被IC设计公司一挤压,更觉无路可走。很多小的,实力不强的design house,基本会被淘汰掉了。不过,如果design house能够借机向高端转移,却未尝不是件好事。某方面有一定实力的design house,却还是有发展的空间的。

Desigh house要想成功,一定要走轻灵的路线。不要像IC公司一样背上一个大包袱,最终要把自己压垮。Design house操作的极致,大概就是能够用技术和创意来控制住大把的IC公司吧。


posted @ 2008-04-11 03:59 陆宁 阅读(35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已有多年没有碰过Symbian的开发,最近因种种原因,又亲自提刀上阵。虽经年久,好在印象还在,总算有惊无险。过程中碰到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记下来供自己以后和其他同志参考。

XML parser

XML parser 在S60 第三版上已经比较完整,实际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不过因为大家共享的不够充分,symbian的文档又几近于无,所以理解上需要一些时间。Google可以查到的有关S60 XML parser资料现在只有一两处有些实际的参考价值,由于大家都可以查到,不在这里重复了。要提一下的是S60 XML parser一些函数的语义,这样对XML parse不太熟悉的同志用起来会方便些:

S60提供的CParser类是event-based,解析过程中以回调事件为线索组织代码。比较重要的几个回调函数包括:

OnStartElement/OnEndElement
OnContent


这几个函数的语义文档里交代得不太清楚。实际执行时,每碰到一个新tag会触发一个OnStartElement事件。碰到CDATA时,会触发一个OnContent,如果内容中包括
"\n"符号,那么每个都会单独触发一个OnContent事件。所以如果要取CDATA内容,只要把一串OnContent事件传出来的数据拼起来就可以了。


不过再次感受Symbian开发之繁复晦涩,却另有一番感慨。回想数年前Symbian尚且一枝独秀,而今Google携Android大举进军手机领域,Steve又凭借iPhone欲开放平台,更不用提WM这个老对手。Nokia近十年心血,莫非真要毁于一旦?其中是非曲直,待有时间以后再专门撰文详述。





posted @ 2008-03-06 21:19 陆宁 阅读(1087) | 评论 (3)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