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fan's blog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IT博客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15 随笔 :: 489 文章 :: 44 评论 :: 0 Trackbacks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至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简称苏联模式。1929年底,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阶段开始。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政治大清洗三大运动,最终建立起斯大林模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建立斯大林模式的动因,也是建立斯大林模式的真正目的。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一、高度集权。该特征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领域。表现为权力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二、军事性。这一特征使斯大林模式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备战性质。三、封闭性。以上特征最根本是高度集权,军事性的实质与高度集权一致的。封闭性是高度集权的一种必然表现。
  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各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当时的苏联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建立斯大林模式以其成为经济,军事,政治大国的初衷是没有错误的,走工业化道路是明智的。但是工业化道路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经济是一国的基础,而资本流通是一国经济活力的源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被定义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来看,这个"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是经过了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的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全部过程的基础。纵观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家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采用暴力的手段进行原始积累。因此,资本这个东西天生就具有剥削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会拒绝之。一叶障目不识了资本的全貌。资本在经济中,通过其流通可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可是斯大林模式却排斥了它。斯大林模式在其开展初期实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为的是聚集财富,发展工业。这有些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相似。一个强大的行政性国家筹措资金当然不是难事,而这种最初的积累也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可是有了资金却未让其充分流通周转,这就为其发展造成了障碍,最终就造成了苏联的工业的畸形发展和人们经济建设积极性降低等问题的原因。
  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第一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第二部类制造消费资料。重工业属于第一部类生产范畴中。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为了国家安全和"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发展初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发展,特别是二战之后,不能再一味的发展重工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中,人们的生活需要消费资料,需要第二部类生产的支持,而人们购买消费资料这一阶段,是完成资本流通的必要阶段。苏联将资金从人民那里集中,投入到重工业中去,重工业的产品一般不与人们发生直接联系,而由于国家对轻工业的忽视,因此造成资金只能停滞于重工业,未能使其运转,使得资本不为资本,不能配置资源,而此时资金又不能回到国家手中,都停滞于重工业中,因此国家只好再从人们那里集中。如此反复,最终造成增长虽快但效率低下,越建越穷,建设不能致富的恶性循环。
  列宁时期,明显的倾向于社会主义下应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而斯大林模式中的高度集权造成计划经济的实行,反对自由贸易,中央对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直接控制,社会的资源配置不是依靠市场的实际需要,而是政府作出所有关于生产和分配的政策。在这种计划调度之下,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人们或企业手中的某些富余的物品又无从处理,因此资源在配置中不能流向需要其的部门进行交换,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在这种长期压抑下,资本不能自发周转,进行配置资源,人们看不到利益自然就丧失了积极性。
  综上所述,苏联可以筹措到资金但不能用其继续创造价值。资本的停滞带来了经济的停滞,经济的停滞又带来了社会文化,思想,政治上的僵化,因此最终造成了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最终被不断前进的时代所抛弃。

 
posted on 2005-08-15 10:06 cyberfan 阅读(236)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营销管理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