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tom1982

向各位技术前辈学习,学习再学习.
posts - 299, comments - 79,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0
  IT博客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评论

  东方早报:何祚庥:只怨“谁叫你不幸生在了中国”

  下面对话是记者12月4日下午对何祚庥先生的采访实录。需要说明的是,访谈中间有一个插曲——与记者随行拍摄的摄影师娄林伟先生,旁听采访,对何先生的说法不能同意,并且到了一定程度,以至激愤地插话,打断采访,如此与何先生你来我往,颇有一番争执。记者以为这段插曲,双方的观点和态度颇有些代表性的意味,所以保留于此。

  学术腐败深层问题还没有抖出来。学术腐败,和更深层腐败有密切关系。所以,方舟子打假,有人就生怕火势蔓延,所以动员各种力量反对。

  “他们是误国误民,我当然反对”

  ——真假环保

  人物周刊:今年早些时候关于您的新闻还包括,您和一些环保组织在是否修建怒江水电工程上发生分歧,您坚决主张修建。

  何祚庥:他们说要保护原生态环境,还拍了些照片,金丝猴、狗熊、郁郁葱葱的树林;我们去看了看,2000米以下,树都给砍光了,哪有什么原生态啊?他们又说要保护文化多样性,说当地人过得多么好,桃花多美啊。我们不觉得,当地人刀耕火种,穷得很,怒江水利工程不修,他们就继续砍树,无法走向现代化生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他们是以自然为本,我们是以人为本。汪永晨的理念?我不愿意去说,太没水准了,连千瓦和千瓦时都分不清。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情感环保还是科学环保。

  人物周刊:关于怎样环保是一个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为此上书中央,批评他们不是真环保,是为环保而环保,误导公众……(见注1)您这样做,会有人批评您倚重官方权力,打压民间组织。

  何祚庥:当然了。他们很不通嘛。我们是告了他们一状。他们是误国误民,我不批评能行吗?我们上奏,中央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水电重新启动了。不管你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应该对社会公众负责。我们这样做是排除一些极端人士的干扰。

  另外我也不是针对非政府组织,我也批评政府的。我最近就批评环保总局。关于中国能源消耗和GDP的比他们的计算方法不科学(见注2)……我之所以质疑这个数据,是因为这涉及到我们科学决策的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发展模式。要科学地估计我们现在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是一天到晚喊“严重严重严重”!真正的松花江污染他们怎么看不见了?他们的眼睛不在居民当中的水污染,而优先关注圆明园!圆明园就是树全死了也没什么了不得,何况还不会死。小题大做,局长副局长,亲自主持会议,大得不得了。可像水污染这样严重的事情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知道的啊。

  ......

  煤矿死难与发展代价

  摄影师:中国煤矿每天死多少人您知道吗?

  何祚庥:报纸上说100多人……

  摄影师:您相信这个数字?

  何祚庥:大体上是真实的……

  摄影师:您看过《盲井》(注:一部反映小煤矿死人的电影)吗……

  何祚庥:我告诉你中国死人最多的不在煤矿,在小轿车(交通事故),每年12万!

  摄影师:交通事故死人,其他国家也是一样,是没法避免的……

  何祚庥 :你为什么认为小轿车(死人)是没法避免呢?为什么这就不是问题?哈,你这话就对了,没法避免!中国煤矿死人也没法避免!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太穷了。

  摄影师:您认为是穷而不是腐败吗?

  何祚庥:主要是穷,而不是腐败。为什么工人能接受较低的工资、较危险的条件?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不是不知道啊。那为什么还接受?因为不接受活不下去。

  摄影师:那他们就该接受这样的命运吗?

  何祚庥:(怨就怨)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

  ……

  “自由主义者只知道发表感想,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

  人物周刊:概括您的意思是,您的“科学”,专指马克思主义?

  何祚庥:马克思主义不能简单归结为科学发展,重要的是人文理念、以人为本。我何祚庥高讲人文主义,高讲以人为本,反对以大自然为本。他们是什么?他们是狗文工作者、鸡文工作者、牛文工作者……科学发展是通向以人为本之路,马克思主义找到了通向人的道路。道路会有一定曲折,直线是没有的,这个大家要理解。

  人物周刊:刚才您谈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其他思潮不曾对您有过影响和冲击吗?您关注自由主义思潮吗?

  何祚庥:关注。我认为自由主义思潮是对社会没什么贡献的思潮。前天李敖还在电视里批评自由主义。说自由主义者只能说话,不能办事,而要紧的是办事。说半天只是发表感想,主张不能实现,有什么用?我基本赞同。我觉得为人在世,要尽可能多做事。

  人物周刊:您认为自由主义这个主义本身有缺陷、缺乏行动力,还是自由主义现在的位置,使他们不能像您说的那样大有作为?

  何祚庥:是因为没位置吗?不见得。因为他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他们凭自己想法办事。自由主义的信条是与科学发展观相对立的,他们只知道发表感想,对中国没什么好处。

  人物周刊:您认为他们只是发表感想?

  何祚庥:那你说他们的理念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搞不清,我不知道。但马克思主义有——科学精神加上以人为本。自由主义者追求什么?追求个性解放?人的概念复杂,既看到全人类的利益,也关注到每个人的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处理好个人和全人类的关系的问题。

  人物周刊:您说您“不知道”,是认为自由主义混乱,表达您的贬抑呢?还是您真的“不知道”?您阅读过哪些有关自由主义的著作?

  何祚庥:太多了,我没精力看。但胡适是看过的,罗素也是看过一点的。我总的意思是他们没有统一的理念。有人能告诉我的话,欢迎。

  “我为什么非要做个狭隘的物理学家呢?”

  ——主业与副业

  人物周刊:您现在还做理论物理研究吗?

  何祚庥:做啊,我刚才给你展示的不就是吗?

  人物周刊:那个利用镜子反射提高光电池能力的小发明吗?那个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何祚庥:没有哇。你没看到李政道说那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吗?

  人物周刊:哦。您在理论物理上的贡献是什么?您1980年被选为院士主要是因为您在哪方面的贡献?我在科学院网页上看到您的简历,介绍说您在两弹研究上……

  何祚庥:先要说明的是核弹工作是个集体工作,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包办的。当然参与的人贡献有大有小。何祚庥不是最大的一位,但也是有一定贡献的一位。至于我为什么被评为院士,当然不止因为这个,你要我数名称可以数一堆出来。那时候选院士不像现在,我根本不知道是怎么选上的,突然之间宣布,“何祚庥选上了”,我完全没预料到。

  人物周刊:您应该知道,有些人对您的理论物理水平乃至您的院士资格表示怀疑。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论证层子的存在,如今国际上也有证明是错误的。

  何祚庥 :我不知道。我没看到(这样的评价)。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在进行理论物理研究时,每年发表文章10篇以上,算是高产的了。至于说贡献有多大,最好自己少说,由历史做结论。

  人物周刊:由历史做结论,的确。但有人也由此揣测您转向所谓科学哲学以及后来反伪科学、对众多社会事务发言,是因为您在自己的专业——理论物理领域成绩不大、无以慰藉。

  何祚庥:我做物理研究,高度关注物理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评价何祚庥,有一位半友好人士,山东大学一位谢教授说得好。他说:年轻的时候,何祚庥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物理学;晚年,何祚庥又高度注意把物理学理念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

  “无产阶级最后解放的才是自己”

  ——世界第二、无产阶级觉悟

  人物周刊:知识分子与时代的关系,您怎么看?您曾经说,做人的根本是要抓住时代特征。我们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何祚庥:讲我的理念啊,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走在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上。杨振宁回来说过两句话,关于21世纪的。第一句多数人都会承认的,就是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生产;二呢,就是“中国的崛起”。这后一个事实在21世纪全世界都会承认的。你知道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吗?

  人物周刊:啊……按照您的购买力的换算方法,仅次于美国。(见注2)

  何祚庥:对喽!过20年要超过美国!这个美国都得承认。

  人物周刊:您是如此乐观啊。可以说现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非常符合您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的?但比如刚才您和摄影师争论的“关于煤矿工人”的问题,中国目前工农的状况,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念吗?

  何祚庥:煤矿死人当然要减少,但要完全不死人是做不到的。现在贫富差距拉大,是个问题,但这几年想通了。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最后是实现共同富裕。“文革”以前的错误经验证明这是富裕的必然道路。马克思说,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最后解放的才是自己。要先让全人类富起来。不要看人家富起来了,就看不得,你是无产阶级的代表,这是(对)你的要求……

  人物周刊:您的意思是,工农群众应当有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先富起来的觉悟,然后等待自己被带动富起来?

  何祚庥:差不多这个意思。你不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富裕)是做不到的。

  人物周刊:这个觉悟好像不那么容易普遍达到。

  何祚庥:这就是共产党员要做的工作啊。发展是个历史过程,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拉平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注1:据报,在“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组织签名递交国务院,呼吁怒江工程项目决策过程应让公众充分知情并评议之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作庥、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在云南实地考察一星期后,以共产党员、院士的名义联合呈书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反映怒江考察所见,建议中央在“开发中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开发,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并指出“当前值得认真思考和警惕的一个问题”,即有一股不正常的潮流歪曲和误导了真实情况和公众,有一些“时尚”的NGO(非政府组织)打着“环保”的幌子,反对修建水坝,反对水电站建设,谎称当代已进入了拆坝时期,水质污染环境恶化都是大坝惹的祸等等,制造极其荒唐的舆论,严重地误导了公众和社会。

  注2:何祚庥质疑我国资源消耗数据“不科学”。理由是:环保总局把“中国消耗的资源占世界资源的消耗百分比”和“用汇率方法所测算的中国GDP占世界GDP的百分比”机械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没有考虑GDP的另一种测算方法,即设法在美元的购买力和人民币的购买力之间找出一种等价关系,并在这一等价关系的基础上,折合成美元来测算中国GDP的总量以及相应的份额。他说,按此方法计算,中国2003年的GDP总额应该是6.354万亿美元,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应为18%弱一些,而不是4%。

posted @ 2005-12-25 01:57 高山流水 阅读(40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2年7月,因为微软在诸多IT网站封杀和撤掉本文,才使我痛下决心,办起了“博客中国”,希望有一个真正不受商业力量控制的小小园地。1年多来,是这种理想支持了本站的发展,也是这种理想吸引了很多朋友。“博客中国”因为强势企业封杀不利文章而诞生,因此,我们永远不会忘本:对于媒体向强势企业高举白旗的行为坚决抗争到底。我们也时时提醒自己:博客中国只要存在一天,都需要坚守这个根本原则。我们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为所有的观点平等开放。绝不会为了商业利益影响和主导文章和内容。这一次,又要得罪很多业界朋友。大家理解与否,都不会改变我们的初衷和目的。但愿这个时代还能给我们保留一点点偏执的空间吧。刊登此文,以作纪念。

        ——方兴东按

 

向微软投降!

 

方兴东  王俊秀

 

本文为一时激愤之作,针对当下中国软件产业弥漫的不正常的氛围,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最早放在一个论坛。但是,令我大为惊讶的是,居然大多数人看不出本文的真实用意,使我们的内心愈加悲哀和痛心!难道投降意识在这个产业真的已经如此深入人心?!

————一个画蛇添足的题记

 

1

“人们都说,IT历史是一部技术创新史,是一部竞争史。但是,我看透了IT历史,里面却只写着两个字:投降!

你用另一只眼睛、另一个脑子,就会恍然大悟:软件业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向微软投降’的历史。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是我多年的智慧结晶。作为朋友,这席话只对你一个人讲,不会再跟别人讲了,所以你要好好听着!不要给我抬杠。

“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公司,作为一个人,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真谛。有竞争就有投降,而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能够识时务,及时、聪明地向微软投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无论是软件业、硬件业,无论是企业、媒体、政府部门,还是个人。那种不能产生现金流,还得罪人的事情,从根本上,是背离市场经济的。

“选择与微软对抗虽然很悲壮,很豪迈,也很痛快。但是,结局只有一个,最终一定是损失惨重。于己无利,甚至对产业、对企业、对民众也可能是误导,害了他们!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还少吗?只要与微软对抗,必然死路一条!这个已经是软件业的第一规则。什么CP/M DOS、OS/2、Lotus1-2-3、WordPerfect、Mac、网景Navigator,还有什么中文平台、WPS等等,他们的悲剧史不就是一部软件史。如果大家识时务,何必要逼迫微软充当恶人,不得不痛下狠手,搞得整部软件业历史血淋淋的。及时投降,大家和气生财,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企业好产业好用户也好。

“我可以跟你打赌,别看现在那些张牙舞爪的挑战者,比如金山,比如红旗Linux,比如永中Office,还有你方兴东,表面很张扬、很热闹,说穿了其实都是秋后的蚂蚱。如果不及时醒悟而投降,用不了多久都会失败,而且会失败得很惨!这是注定的。”

 

2

“你也不要再一意孤行了。因为道理其实最明白不过,微软代表着产业最强大的势力,代表着无数的资源,代表着最好的机会,以微软为核心构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生态。微软到底有多大多强,许多人还只是感性认识。

“我们看看几个数据。根据美国《Softletter》2001年统计,全球PC软件前100家公司收入总和为318亿美元,其中微软占69%(218亿美元),其他99家总和只31%!你再想想看,3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每年达300亿美元的收入,90%以上的毛利,40%的纯利!现在卖军火贩毒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利润率。而且银行里还有350多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每个月还以将近1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地球上还有哪一个公司能够与微软相比?

“这个时代金钱才是最终的硬道理!微软统一全世界互联网的“.Net计划”,其成功不就是时间问题!顺势而为,与微软合作,当然是生存和发展的上上之策,十分符合中国的社会状态,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我觉得,投降理论应该成为指导中国IT业发展的第一准则,甚至应该是指引中国发展的一盏明灯。投降虽然听起来不那么动听,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弃那些无法兑换价值的情绪,甚至牺牲一点尊严,都是必要的,是值得的。”

 

3

“我认为,中国所有有理想的优秀人才都应该拼命努力向微软投降,以进入微软为追求目标;所有有志向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力争能够投入微软的怀抱,以跟着微软一起分享市场为荣;所有有远见的政府部门和官员都应该顶住压力,向微软敞开大门,为微软创造条件,获得微软更多的投资和捐赠;中国所有有脑子的媒体记者,都应该替微软说话,换取最多的广告费和公关费;所有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都应该只使用微软的产品。如果大家都能够团结一致,不就都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众志成城,不就是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吗?

“我不是跟你讲空话,你可以重新翻翻历史。你觉得过去不能信服,那你就睁大眼睛,现在,向微软投降是这个产业最热闹的景观,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别看那些多名目都很动听,什么联盟什么合作或者更新鲜的词汇,其实看透了都只有两个字:投降!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全面的市场化,什么时候真正以“利益”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什么时候才有希望。空有理想、激情有什么用,利益才是硬道理!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有多深啊?!计划经济的思维需要多少年才能根本扭转?需要多少年中国人的观念才能彻底新生?!

“像你这样偏执的人存在,而且还能产生怎么大影响,实在不是好事,甚至是一种悲哀。否则只要你稍稍脑筋转个弯,以你的才华,可以为自己创造多大的利益,可以引导多少人走上正确之路,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4

“当然,投降是一门艺术。不是什么企业、什么人都能成功“投降”的,向微软投降尤其是难上加难,难度远远超过与它简单的对抗。不是我贬低你,要对抗很容易,有点多余的激情、有点头脑发热就够了。但是,用投降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却需要极大的智慧。大多数企业和人是投降无门,或者微软根本不会“受降”。真正有资格投降,有觉悟投降,并且能被微软接受的,最终只有极少数、极少数。

“因为投降的艺术说白了,也就是利益的艺术。首先,你对微软来说,要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没有利益谁理你?另一方面也需要你自己有觉悟,能够把握时机和策略。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太虚空、太悬乎的投降不行,太直白、太献媚的投降更不行,因此我们说,对抗也是必须的,但是对抗是为了“迂回投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终成功地投降!对抗只是投降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为了投降而投降是愚蠢,为了对抗而对抗则是傻冒,为了投降而对抗才是正确之道!

“想想看,如果Netscape及时投降,会死得那么惨吗?如果金山及时投降,现在还需要这样削尖脑袋忙上市吗?你如果几年前及时投降,现在还用得着这么辛苦吗?不投降,就是违背市场规律,最终要被市场淘汰!”

 

5

“几年前,你写了一本《挑战微软霸权》,呼唤挑战精神,写得很精彩,时机也把握得很好,符合了当时的情绪。但是只知道煽动对抗情绪,结果是误导了产业,害得许多人走入错误的方向。

“现在,你应该再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向微软投降》,呼唤并重新塑造中国的投降精神。我相信,以你的脑子和文笔,一定能够写得更精彩!而且现在时机也是最佳不过,十分切合当下的社会普遍心理,你得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投降的时代,投降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你的第一本书很畅销,我可以保证,这本书的销量可以高出两个数量级,最保守也一定在十倍以上,因为它符合大家的需要。当然,许多人还没有真正觉悟,有觉悟的人也还没有体系化。这一次,你不想名利双收都不行。

“当然,更大的价值在于本书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这本书,可以开导正在漫漫大雾中摸索的中国企业,可以指引正处于迷途中的中国IT产业,更可以指引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中国未来之路,点拨那些正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的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你的功德大了!你要不写,别人肯定都抢着写。我要稍微透露一点风声,用不了一个月,市场上肯定就会出来十本、八本投降的书。在中国,“投降学”已经完事具备,呼之欲出。这把祖师爷的椅子我就让给你来坐!”

 

6

“你的互联网实验室选择研究与咨询为方向,说明你是很有眼光的,我佩服。但是,在具体的业务方向上,我觉得你们一点方向感也没有。什么IT市场研究,什么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什么企业信息化战略咨询,的确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你还要培育市场、要引导客户咨询意识,苦不苦?辛辛苦苦做一个项目,即使你们是国内最好的,也只能收取这么低的费用,累不累?你们整天给别人设计商业模式,其实你们自己的商业模式都没有找到门。

“其实,一个接近完美的商业模式就搁在你眼前,但你却一直看不到;一个巨大的商机摆在你面前,但你却一点都不开窍。今天,看在朋友的份上,我就给你免费咨询一下。你们那些累活、脏活都不要再干了,今后互联网实验室商业模式清晰而专业,你们就干一件事情:投降微软的策略咨询。这是一个空白,专业指导企业、部门或者个人,如何制定最好的投降策略,取得最大的效益。你的咨询能够产生巨大价值,收费当然就容易。而且,这将很快会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甚至比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快。

“因为现在大家开窍了,都急于向微软投降。微软门前每天都排满了要投降的队伍,投降的竞争必然会越来越白热化,谁能够更快、更巧地向微软投降,将决定他生存还是死亡。咨询的价值也一定水涨船高。现在每个国家都想向微软投降,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把握先机,抢先一步?中国IT业应该如何捷足先登,率先实现投降?中国软件业又该以何种方式投降?……这一个个都是决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更具体一点的,一个ERP软件企业应该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博得微软的青睐和支持?一个政府部门如何压倒其他无数的部门,能够率先向微软投降?一个传统企业需要信息化,一个人要进入IT业,也都有如何投降微软的难题。你看,中国软件联盟在1999年就吸收微软中国公司加盟,向微软投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也在今年吸收微软加盟,中国的民族软件企业已经不可能有代表自己利益的民间机构了,甚至“民族软件业”这个概念也将永远消亡……”

 

7

“因此很快,投降将发展成一门大学问,这方面的咨询将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甚至成为全球化的需求。市场规模将迅速超过传统咨询和IT咨询。我想,以你们对微软和产业的长期研究,以你们的脑子和悟性,完全可以取得先发优势,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导者!你想想看,风险投资商看到这样一份商业计划书,怎么可能不追着你投钱?互联网实验室怎么能够不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国际化一直是个难题,但是在向微软投降方面,我们的战略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中国人毕竟聪明。因此,这很可能是我们的产业走向世界的最佳突破口,有望第一次诞生全球领导厂商。有这样前景和业绩的企业,互联网实验室要去Nasdaq,谁能够拦得住?当然,如果你们决策迟缓,让别人抢了先机,你将抱憾终生!当然,互联网实验室必须马上改名,改成投降实验室。你说,这年代,谁还会认互联网?”

 

8

“总之,你还是太书生了,但是你脑子应该够用。要下海,就要下得彻底,下得赤裸裸。你最让我很惋惜的是,你个人也已经错失投降的最佳良机,但是依然不算太晚。在微软问题上,你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趁你现在还剩下一点价值,我来牵线,赶紧投降,还能发挥余热。否则等你以后想投降,那就晚了!谁还会理你?别以为你牛,你还不是捏在微软手中,微软要真把你晾上了,不理你,你还能有什么价值?那时就惨了。

“你不要见树不见林。一定要认清大环境和大形势,向微软投降才是全球大势所趋,才是产业的第一潮流!不但软件业,整个IT业也是如此,不但中国如此,甚至未来整个社会都将是微软的。微软肯定是未来信息社会的老大,全世界无数的软、硬件企业,各种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还是无数的律师事务所、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等,无数的媒体和个人,都要靠微软而生。他们生是微软的人,死是微软的鬼。

“你逆时代潮流,反社会趋势,还能够走多久?你还想不通,你不如回家种田,或者回学校钻书堆,起码不会蛊惑人心,引大家进火炕。温暖是温暖,可是迟早要烤糊的。如果你稍微退一步,就会多凉快!自己执迷不悟,千万不要挡了别人投降的路,否则,你这是作孽。

“我是当你是朋友,欣赏你的才华,不忍心看你继续错误下去,才把自己最宝贵的思想免费送给你。我只能点到为止,真正能否改邪归正,最终要看你自己的造化!”

posted @ 2005-12-25 01:40 高山流水 阅读(17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老英雄新博客——万维网之父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

                                      

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终于开始博客了,这在博客界也是一件事情,不少博客作了报道。毕竟,蒂姆•贝纳斯—李堪称互联网革命最大的功臣。

互联网无疑是工业革命及电脑普及之后最大的革命,而奠定这场革命的基石——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万维网(WWW)。互联网之父有很多位,谁是谁非的争论异常激烈,至今难以定论。但是,万维网的设计师却只有一位,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染指,这个人就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他的“万维网之父”头衔无可厚非。

“如果计算机和网络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那么伯纳斯-李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原Novell公司总裁、现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说。

令人诧异的是,尽管互联网是全球IT中心——美国的产物,但是蒂姆·伯纳斯-李却不是出现在这里,而是在IT的边缘地欧洲;他不是在大公司完成这项历史性的创新,而是在一家实验室;他也不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是自由职业者;他甚至不是一位博士硕士,而仅仅是牛津大学皇后学院的学士。

如今,在万维网释放出的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里,伯纳斯-李却依然过着僧侣一样独身的生活。很多投资者都会把自己的知识产品紧紧地抓在手中,直到从中榨出最后一分钱,而他则满怀喜悦地把发明奉献给了世界。他拒绝了送到他面前的暴富机会,每每听到人们说他应该从互联网上发财,他就会感到恼怒。他说:“如果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只以钱财来衡量,那就有问题了。”

他选择了继续做学问这条道路:在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万维网联合会中担任主任,这个联合会的宗旨就是,在商业化如火如荼的大趋势下,努力保持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目前,更多的时间就是在争势夺利的互联网世界中,尽量保证各种标准的开放和兼容。

《网络计算》评选出《十年对电脑业最具影响力的10个人》,蒂姆·伯纳斯-李一举超越比尔·盖茨名列榜首。这个位置,是太恰当不过。正是由于蒂姆的贡献,才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所有人共用的知识百科全书,实现了一场信息革命,人们将互联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与印刷术的发明相提并论。

蒂姆•贝纳斯—李将自己的博客安在MIT校园网中(http://dig.csail.mit.edu/breadcrumbs/blog/4),还是一个群博客,不是他个人独立的博客。此前,很多人都劝说他要拥有一个博客。现在,他终于来了,虽然才是一篇处女作,但是相信他会很快热爱上博客的。毕竟,这是最符合他理想的一个应用:让每一个人参与到互联网的创造和建设之中。如今,他正致力于开发下一代互联网——语义网——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他说,“网络的好处在于只要你跟随一个链接,你就可以获取信息。如果你发现一个搜索引擎或网页将你带到一个垃圾网站,你就中止链接即可。网络的一个特性就是其广泛性。一环必须紧扣一环。一切都可以在网上展现。正基于此,才出现了一大堆垃圾网站。然而,垃圾网站是一个极其主观的字眼。个人所喜爱的、可信赖的网站好比知识的精华,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而不是系统中的技术'臭虫'。”

博客超越了蒂姆•贝纳斯—李的“技术思维模式”,直接回归到个人。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在2002年我开始写作第二个版本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是期望使用“融合理论”研究和预测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当时,我就很沉浸在他提出的语义网的思路中,最终发现那完全是一个技术大脑编织的世界,根本让人晕眩,也让人无法看到真正互联网开阔的未来。最终是博客,让我的思考豁然开朗:互联网的未来再也不能以技术为中心去寻找,而应该以人为中心!

欢迎蒂姆•贝纳斯—李加入博客世界。相信更多的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迟早加入进来的。他的更详细的简历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IT史记》)

posted @ 2005-12-25 01:36 高山流水 阅读(20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阅读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文字,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阅历足以深邃透视生活的人。那么,在IT业界,历经人间和商场沧桑的,我觉得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乔布斯相比了。因此,阅读他的演讲,远比书写他的传奇故事更加精彩。因此,它深入生活的真谛,直达人性深处,因为他比我们经历得更多,也承受得更多。比尔盖茨与他相比,是金钱上的富翁而已,而乔布斯是人生阅历的真正富翁!认真读读他的心得吧。与高科技无关,与金钱无关,与名利无关。纯粹至致的人生感悟!

因此,再次转贴乔布斯的演讲全文,希望大家远离高科技的光环,去深入一个非凡人生的内心领悟:

[转自:北京青年报 2005年10月20日] 文/ 斯蒂夫. 乔布斯 译/ 杜然

[译者注:苹果电脑的CEO 斯蒂夫. 乔布斯在今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读后令人不禁动容,其文并无华丽之色,也无英文演讲范例中惯用的排比。]

  斯坦福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今天能参加各位的毕业典礼,我备感荣幸。(尖叫声)我从来没有从大学毕业,说句实话,此时算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笑声)今天,我想告诉你们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件,只是三个小故事而已。

 第一个故事 关于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退学是我这一生所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我在里德大学待了6 个月就退学了,但之后仍作为旁听生混了18 个月后才最终离开。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要从我出生之前开始说起。我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妈妈,当时她还是一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于是决定把我送给其他人收养。她坚持我应该被一对念过大学的夫妇收养,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她已经为我被一个律师和他的太太收养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在最后一刻,这对夫妇改了主意,决定收养一个女孩。候选名单上的另外一对夫妇,也就是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午夜接到了一通电话:“ 有一个不请自来的男婴,你们想收养吗?” 他们回答:“ 当然想。” 事后,我的生母才发现我的养母根本就没有从大学毕业,而我的养父甚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所以她拒绝签署最后的收养文件,直到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会把我送到大学,她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17 年之后,我真上了大学。但因为年幼无知,我选择了一所和斯坦福一样昂贵的大学,(笑声)我的父母都是工人阶级,他们倾其所有资助我的学业。在6 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样念下去究竟有什么用。当时,我的人生漫无目标,也不知道大学对我能起到什么帮助,为了念书,还花光了父母毕生的积蓄,所以我决定退学。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当时作这个决定的时候非常害怕,但现在回头去看,这是我这一生所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笑声)从我退学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我开始旁听那些看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
  这件事情做起来一点都不浪漫。因为没有自己的宿舍,我只能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可乐瓶的押金是5 分钱,我把瓶子还回去好用押金买吃的;在每个周日的晚上,我都会步行7 英里 穿越市区,到HareKrishna 教堂吃一顿大餐,我喜欢那儿的食物。
  我跟随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事情,事后证明大多数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
  我举一个例子:那个时候,里德大学提供了全美国最好的书法教育。整个校园的每一张海报,每一个抽屉上的标签,都是漂亮的手写体。由于已经退学,不用再去上那些常规的课程,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书法班,想学学怎么写出一手漂亮字。在这个班上,我学习了各种字体,如何改变不同字体组合之间的字间距,以及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那是一种科学永远无法捕捉的充满美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微妙,我发现这太有意思了。
  当时,我压根儿没想到这些知识会在我的生命中有什么实际运用价值;但是10 年之后,当我们设计第一款Macintosh 电脑的时候,这些东西全派上了用场。我把它们全部设计进了Mac ,这是第一台可以排出好看版式的电脑。如果当时我大学里没有旁听这门课程的话,Mac 就不会提供各种字体和等间距字体。自从Windows系统抄袭了Mac 以后,(鼓掌大笑)所有的个人电脑都有了这些东西。如果我没有退学,我就不会去书法班旁听,而今天的个人电脑大概也就不会有出色的版式功能。当然我在念大学的那会儿,不可能有先见之明,把那些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串起来;但10 年之后再回头看,生命的轨迹变得非常清楚。再强调一次,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际会…… 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不会失去希望,它让我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第二个故事 关于爱与失去

  被苹果开掉是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最棒的事情。
  我是幸运的,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爱做什么。在我20 岁的时候,就和沃兹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电脑公司。我们勤奋工作,只用了10 年的时间,苹果电脑就从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扩展成拥有4000 名员工,价值达到20 亿美元的企业。而在此之前的一年,我们刚推出了我们最好的产品Macintosh 电脑,当时我刚过而立之年。然后,我就被炒了鱿鱼。一个人怎么可以被他所创立的公司解雇呢?(笑声)这么说吧,随着苹果的成长,我们请了一个原本以为很能干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这家公司,在头一年左右,他干得还不错,但后来,我们对公司未来的前景出现了分歧,于是我们之间出现了矛盾。由于公司的董事会站在他那一边,所以在我30 岁的时候,就被踢出了局。我失去了一直贯穿在我整个成年生活的重心,打击是毁灭性的。
  在头几个月,我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我觉得我让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了,我失去了传到我手上的指挥棒。我遇到了戴维. 帕卡德(普惠的创办人之一 )和鲍勃. 诺伊斯(英特尔的创办人之一),我向他们道歉,因为我把事情搞砸了。我成了人人皆知的失败者,我甚至想过逃离硅谷。但曙光渐渐出现,我还是喜欢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电脑发生的一切丝毫没有改变我,一个比特都没有。虽然被抛弃了,但我的热忱不改。我决定重新开始。
  我当时没有看出来,但事实证明,我被苹果开掉是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最棒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凤凰涅槃的轻盈所代替,每件事情都不再那么确定,我以自由之躯进入了我整个生命当中最有创意的时期。在接下来的5 年里,我开创了一家叫做NeXT 的公司,接着是一家名叫Pixar 的公司,并且结识了后来成为我妻子的曼妙女郎。Pixar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之一。(掌声)后来经历一系列的事件,苹果买下了NeXT ,于是我又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 研发出的技术成为推动苹果复兴的核心动力。我和劳伦斯也拥有了美满的家庭。
  我非常肯定,如果没有被苹果炒掉,这一切都不可能在我身上发生。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块板砖拍向你的脑袋,但不要丧失信心。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直支持我不断前进的惟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对工作如此,对爱人亦是如此。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惟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一份工作,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安于现状,当万事了于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何时能找到。如同任何伟大的浪漫关系一样,伟大的工作只会在岁月的酝酿中越陈越香。所以,在你终有所获之前,不要停下你寻觅的脚步。不要停下。 

第三个故事  关于死亡

  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
  在17 岁的时候,我读过一句格言,好像是:“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笑声)这句话从我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33 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末日,我还愿意做我今天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吗?” 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候到了。
  提醒自己行将入土是我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抉择时,最为重要的工具。
  因为所有的事情——— 外界的期望、所有的尊荣、对尴尬和失败的惧怕———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将烟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种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将死去是避免掉入畏惧失去这个陷阱的最好办法。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没有理由不听从你内心的呼唤。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在早晨7 :30 我做了一个检查,扫描结果清楚地显示我的胰脏出现了一个肿瘤。我当时甚至不知道胰脏究竟是什么。医生告诉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不治之症,顶多还能活3 至6 个月。大夫建议我回家,把诸事安排妥当,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用语。这意味着你得把你今后10 年要对你的子女说的话用几个月的时间说完;这意味着你得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尽可能减少你的家人在你身后的负担;这意味着向众人告别的时间到了。
  我整天都想着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个切片检查,医生把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管伸进去,穿过我的胃进入肠道,将探针伸进胰脏,从肿瘤上取出了几个细胞。我打了镇静剂,但我的太太当时在场,她后来告诉我说,当大夫们从显微镜下观察了细胞组织之后,都哭了起来,因为那是非常罕见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胰脏癌。我接受了手术,现在已经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希望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都不要有比这一次更接近死亡的经历。在经历了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验之后,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项有效的判断工具,并且只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概念,我能够更肯定地告诉你们以下事实:没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活着进去。(笑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点站,没人能够成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耄耋老者,给新生代让路。现在你们还是新生代,但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将逐渐老去,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说得这么富有戏剧性,但生命就是如此。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圭臬。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一个叫斯图尔特. 布兰德的家伙,他住在Menlo Park ,距离这儿不远。他把这本杂志办得充满诗意。那是在60 年代末期,个人电脑、桌面发排系统还没有出现,所以出版工具只有打字机、剪刀和宝丽来相机。这本杂志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 ,但那是在Google 出现的35 年前;它充满了理想色彩,内容都是些非常好用的工具和了不起的见解。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做了几期《全球目录》,快无疾而终的时候,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在70 年代中期,我当时处在你们现在的年龄。在最后一期的封底有一张清晨乡间公路的照片,如果你喜欢搭车冒险旅行的话,经常会碰到的那种小路。在照片下面有一排字: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留言。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我总是以此自省。现在,在你们毕业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补充一段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斯蒂夫 乔布斯 (苹果公司CEO)

这是乔布斯在今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的几句话。整篇演讲也值得大家深读。

乔布斯和盖茨无疑是PC时代最具代表的人物。都出生于1955年,都具有目光敏锐和毫不妥协的个性,都判断敏捷、行事卤莽,都对别人的感情感觉迟钝。20年前,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人,无论从个人魅力、言谈举止还是灵敏的头脑,盖茨都不能相比,甚至那时侯的盖茨看起来是一个社会方面低能、也缺乏鼓动性的失败者,全然没有乔布斯的风采。但是,最终是盖茨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万万没有想到,在70年代精英开始云集的硅谷,倒是“无才无德”的乔布斯如同程咬金一般,斜杀出来,在众人面前,名扬四海,谱写神话。也万万没想到,喜怒无常、骄傲粗鲁的乔布斯在1985年初权力争斗失败,十年之后,仍能东山再起。当众人都在为苹果敲响丧钟时,这位当年的创始人又使苹果迸发出亮丽的火花。不管你是他的崇拜者还是厌恶者,乔布斯的领袖魅力不容置疑。

苹果公司的命运几乎都系于他一身。乔布斯就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就是乔布斯,已经合为一体。苹果公司几次大危机都是由于他的决策失误引起的,最后他却总是能不遗余力地将公司救出生天。不管是当年长发叛逆的青年乔布斯,还是如今温文尔雅的绅士乔布斯,对“苹果”的态度都是说一不二的。而且,人们也愿意看到苹果的存在,更愿意继续领略乔布斯艺术家一般的灵感和激情,否则,IT业以及所有IT的用户都会被微软的沉闷和单调所窒息。

乔布斯一生的经历和磨难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创新和成就也是无与伦比。

历经了20多年的磨炼,人们在史蒂夫·乔布斯身上发现了一系列走向成功的闪光之处:首先是信息消费技术产品的主导者,其次是随机应变的企业家,更为重要的是,乔布斯始终是一个文化革命者。乔布斯的朋友、竞争对手和他以前的敌人都认为乔布斯可以凭借机智多变的风格,绞尽脑汁地想出许多不合常规的新东西,Oracle公司的创办人及CEO——同时也是苹果公司董事及乔布斯最亲密的朋友——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说:“iMac是乔布斯神奇创造力的体现,正如苹果电脑公司作为整体是乔布斯的体现一样。”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同时也是苹果电脑多年来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长期以来一直赞赏乔布斯,他说:“史蒂夫将永远是史蒂夫,唯一可能的变化是他将不断失去更多的头发。”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革命小子已经开始老去。如今,再度如日中天的他将与癌症进行不懈的搏斗,如同英特尔原董事长格罗夫一样,祝愿他们最终都能够战胜癌症。

posted @ 2005-12-25 01:27 高山流水 阅读(1537)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摘要: 至今,自己出书已经高达20本之多,但是惭愧的是,真正能够抵抗时效性,有持久阅读价值的书不多,130万字的《IT史记》是我自己还比较中意的书,虽然只是达到我计划中60%的程度。但我可以不谦虚地说,目前全球范围都不可能有比《IT史记》更全面更全景地描绘IT产业整体面貌的书籍。所以,你真想深入IT产业,不管是软件业、互联网、半导体还是电脑业,甚至IT服务、电脑渠道等,《IT史记》是最好的“入门”书。浏览...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5-11-21 14:56 高山流水 阅读(71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引言】

国画,也叫中国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画的基本常识:


当前为原尺寸图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当前为原尺寸图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其特点,这和作画的物质基础,即工具和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画用工具和材料吧。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四宝——笔
  我们先说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现在我们常见的品种有“石獾”、“狼毫”、“兰竹”、“叶筋”、“红毛”、“羽箭”寺,其笔型大小不一。软毫笔,一般是用羊毫加工制成,特点是柔软、含水量大。大小型号,品种也很多,大型的如“提斗”、“抓笔”等,中小型的如“鹤劲”、“鹤脚”等等。兼毫笔,是用硬毫与软毫相间制成的,刚柔适中。我们现在常见的如“紫毫”,大中小“白云”等。笔分长、短、大、小,运用起来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画大幅的画用大笔,画小幅的画用小笔。这些都是一般的规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画者爱用羊毫,有的爱用狼毫,也有的爱用大笔作小画,认为这样能收到意酣墨饱的效果。
 

文房四宝——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来说,画工笔,最好用研磨的墨,写意画,因用墨量大,可用书画墨汁。

  说到中国画的用墨,还需说说中国画的用色。“文房四宝”中的墨,就应该包含有色的意思,因为色也是中国画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绘画上我们又把它称为颜料,中国画的颜料与西洋画的颜料是不同的。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中国画的颜料有两种性质,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中国画的颜料比西洋画的颜料种类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却不同,它们使中国画的色彩具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今天,中国画家们为了更丰富地表现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画的水彩、水粉颜料,但这只可适当的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如果西洋画的颜料用过了头,就不像中国画了。
 

文房四宝——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中国古时候绘画多画干帛和绢上,其实帛也是一种绢类织物。画画用的绢是特制的,现在有一些工笔画家还喜欢用绢作画。大约到了宋元时代,人门才开始大量用纸作画。绢和纸各有特点,纸是植物制品,绢是丝织品,笔墨画在纸上,容易表现出笔墨和色彩的变化。画在绢上,其画的光洁度就更强一些。我们现在主要是用纸作画,一般是宣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现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蝉衣笺”、“云母宣”等。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常见的品种有“净皮”、“棉料”、“棉连”等。

  除宣纸外,有的画家还喜欢用皮纸作画,皮纸又称高丽纸,它的性能与宣纸相似,但价格却便宜得多。所以,初学画的人也常用这种纸。
 

文房四宝——砚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 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玉质,有圆有方,分盖与身两部分。


当前为原尺寸图

  中国字画可写在纸、绢、帛、扇、陶瓷、碗碟,镜屏等物之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壁画不入其列。

  绢本:
  将字画绘制在绢、绫或者丝织物上,称为绢本。古画卷本虽多,但易被虫蛀,亦被折损,反而纸本更易保存。绢本看起来较名贵,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由于绢本绘画前准备功夫较多,故不及纸通行。

  纸本:
  中国字画用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矾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画:
  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宫廷等绘制大幅壁画,不少的壁画遗留至今,成为国宝。

  折扇:
  古人扇画多较细小,以便携带。但现代人多用巨型扇画做室内装饰物,所以较古人更为实用。

  圆扇:
  圆山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不大。但也有绢本、纸本之分。古代宫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于人齐,现在很少见。

  陶瓷:
  花瓶、杯、碟、镜屏等器皿,亦有字画制作,所用颜料及制法不同,但字画原理及欣赏不变。

  器皿:
  除瓷器外,如日历、灯罩、鼻烟壶甚至现代领带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画作装饰,而且十分流行,别具一格。西方盛行的圣诞卡等,用中国字画作图案者甚为普遍。


当前为原尺寸图

  中国字画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横、直、方、圆和扁形,也有大小长短等分别,除壁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中堂:
  中国旧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

  条幅:
  成一长条形的字画成为条幅,对联亦由两张条幅配成。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至于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成,亦可分裱为条幅,颇为美观。

  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指体积较细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细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

  镜框:
  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就成为压镜。现代胶片有不反光及体轻的优点。至于不反光的玻璃,不会影响人对画面的欣赏,所以很受欢迎。

  卷轴: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将折扇或圆扇的扇面上题字写画取来装裱,可成压镜。由于圆形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别具风格。

  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称为册页。近代有文具店特别将装裱册页成本,以供人即席挥毫。册页可以折叠画面各成方形,而与下列长卷有不同之处。

  长卷:
  将画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多是横看。而画面连续不断,较册页逐张出现不同。

  斗方:
  将小品装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画,成为斗方。可压镜,可平裱。

  屏风:
  单一幅可摆与桌上者为镜屏,用框镶座,立于八仙桌上,是传统装饰之一。至于屏风,有单幅或摺幅,可配字画,坐立地屏风之用。


当前为原尺寸图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点。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旦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在诗、书、画、印的结合过程中,书与画的结合恐怕要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外的缘故。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这样书入了画。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中国画中的以书写款又叫做“落款”,一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所有权。其他的题字,可以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其实题字是门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有文学修养,题字不能随随便便,题字的内容要与画面有着内在的联系,让观画者通过题字见景生情、抒发胸怀。或者引导观画者以画为桥梁,生发开去,另拓天地,感念历史的浩荡或人生的哲理。同时,题字还要考虑到字体的形式、画的内容和风格等。如一幅工笔画就不能用狂草,一幅大写意也不宜用正楷。字体的位置要恰到好处,要让人感到上去一点或下来一点,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会不妙,这就是恰到好处了。总之,要求字与画面统一、和谐,增加画面的形式美。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这己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不过这有赖于苏轼对他的鼓吹,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恨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如宋代有名的皇帝画家赵佶画的《瑞鹤图》,画上只有20只丹顶鹤绕殿飞鸣,晴空中有浮云飘动,虽然观画者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一种轻盈舒朗之气,但是画家是否是要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思想呢?只凭观画是很难领悟的,但是只要结合画上的题诗书款,就一目了然。原来是赵佶当政的某一夭,突然有一片祥云飘来皇宫,绕柱附殿,众人皆仰而视之。惊奇之余,又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与祥云融为一体,经久不散。从画的题诗题款中,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

  我们可以领悟到画家的这样一种思想:在北宋内优外息的严峻时刻,画家祈求上帝降下祥云,以挽救宋王朝的危亡。但这当然只是可怜的皇帝画家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了。

  谈了诗书与画的结合,我们再来看看印。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种信物,与画没有关系的。宋代有人开始把印押在了画上,但那也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印可以是作画者的,可以是鉴赏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没有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没有入画。到了元代,由于水墨画的兴起,占其余画种的绝对压倒优势。由于水墨画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浓淡变化,显得有一些沉闷,于是一种朱文印章出现了。朱文印章押到画上已不仅仅是一种信物的标记,它已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着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中国画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姓名章,这是画家们最常用的。古代画家的名字,别号往往有好几个;姓名章呢,习惯用两颗,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别号。第二种叫斋馆章,是表示画家住处的。中国古代的文人都爱给自己的住处取个什么斋,或什么馆的名。第三种叫闲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语,格言或画家的主张,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师造化”、“行万里路”,是表示画家主张师法自然,反对刻意临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娇”等是表示一种奉献精神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但这种印章一般都要与画的内容有所联系。

  同时,印章押在画上,还要与绘画在形式上紧密结合。印章在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是印在画上,就成为了画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盖印的时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有时候画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显得有些不稳,在显得空的一面适当地盖上一印,用朱红的色彩一压,画面就稳住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功夫在诗外”,因此。

  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初学绘画的朋友是必须要懂得这些的。


当前为原尺寸图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高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璜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当前为原尺寸图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和题材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栩栩如生的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从人物画的题材来说,不外乎表现历史人物。宗教人物和现实人物三种,从人物画的艺术手法来说,有工笔重彩、写意、白描等形式。下面我们就根据历史的源流,来看看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人物画起源于何时呢?这在历史研究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具有中国人物画模型的是战国时代的两幅帛画。一幅是1949年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风帛画》,另一幅是1973年在长沙另一楚墓中出上的《人物御龙图》。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幅人物画。这两幅帛画,用线描造型,笔致圆转流畅,形象刻画生动,人物都为正侧面,体型修长,基本比例正确。《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妇女,显得庄重肃穆,画得较为朴拙、天真、富有浓厚的装饰性;《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气宇昂然,神情安详,从容不迫,他那微微向后用力的姿态,正好与龙的奋力向前形成对照,表现得非常微妙。这两幅画的艺术性,在早期中国绘画中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也说明,中国绘画的起源,应该推到战国前很远很远的时代。

  战国之后,进入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已经形成,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人物画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文献记载,汉统治者为了表彰功臣,激励后生,专门修盖了表彰功臣的建筑,称为阁,在阁的周围四壁画上历代功臣的画像,人们以此为荣。那些王公大臣有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地方机关也跟着效仿,在衙署里也画上历代地方官的肖像。生前往的房屋有画,死后的墓室也有画。在有地位的大臣的墓室四壁,也多画着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况,而有的官僚甚至在自己死前就修好墓,并把自己的肖像画刻在正壁,旦自提赞颂之词。这一切,都促进了肖像画、人物画的发展。秦汉绘画一如它所处的时代那样,无不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被松弛,文人开始有了较多的思想自由,艺术要表现主观情趣的要求被突现出来。画家们已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外形,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来。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使人物画向着“神形兼备”的正确道路发展。

  顾恺之,东晋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代就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而闻名。后来当过世族军政集团的大司马参军,又担任了皇帝的“散骑常侍”。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当时的人就称他是画绝、才绝、痴绝。这充分肯定了他在绘画及文学艺术方面的横溢才华,同时也披露了他同许多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的“任性放达”,超越世俗的虚静态度和心胸。

  根据古书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是很多的,《贞观公私画史》著录的共17卷,可惜都已失传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后人临摹的。《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的文章的意思来画的长卷。《女史箴》一共九段,内容是宣传封建礼教、赞扬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实际上是巩固封建秩序的道德箴言。

  但是,画卷中的人物是画家所熟知的贵族妇女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些片段,人物的身份、仪态也掌握得很有分寸。这幅名画有两种摹本,宋代的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隋代的摹本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掠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到了隋唐时代,随着社会安定,经济高度发展,人物画也得到提高。隋唐绘画中以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为主流,成就最为辉煌。特别是唐朝,真是名画与名画家辈出,我们这里介绍四个著名的唐代画家。

  首先是初唐的阎立本。他是今陕西临潼县人,出身贵族,他的父亲和哥哥也都很善画,井供职于朝廷,所以他在艺术上的道路受家庭影响不小,阎立本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为初唐的政治事业和政权巩固的需要高唱赞歌。据记载,他曾画过许多开国立业的功勋大臣们的肖像,但他在绘画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他的《步辇图》。

  《步辇图》以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的事件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车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的场面加以描绘,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情节,画家依靠神情举止、容貌服饰,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气质。唐太宗的威严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谦、礼仪官的肃穆、官女们的顾盼,气氛亲切融洽,却又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写古代吐蕃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

  初唐之后,进入盛唐,又出了个有名的画家,叫吴道子。吴道子是今河南禹县人,他与其他出身贵放的画家不同,他出身贫寒,旱年浪迹洛阳,后去当了画工和雕塑工,但他刻苦好学,很快就脱颖而出,才艺出众,被唐玄宗召入宫中,授以“内教博士”等职衔。

  吴道子以绘制宗教壁画和宗教人物画而著称。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在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300多幅。而《地狱变相图》,是他佛教画方面的代表作品,被评之为“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竟使有些杀生为业的屠户和渔夫,也“见之而畏罪改业”。这说明画家观察的敏锐,造型的夸张,技巧的精湛,确有独到之处。而且吴道子的绘画技巧还惊人地熟练,据说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更绝的是他画人物的衣带,飘飘欲举,让人有微风拂面的感觉。故有“吴带当风”之誉。

  吴道子之后,到了中唐,张萱和周肪成为这一时代的名画家。张萱是宫廷画家,他的人物画多以豪门贵妇和宫女为对象,代表作品有《捣练图》和《貌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描绘的是一群正在制作丝绢的贵族家庭妇女的真实动人场面。《孜国夫人游春图》是画的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奢华场面。周肪,曾是张萱的学生,也多以宫女和贵妇人为描绘对象,他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张萱和周肪同被称为仕女画家。

  唐以后,是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画无论从题材或技法方面看,都向多元化发展。而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也有所增加,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画家,我们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五代的名画家顾闳中和宋代名画家李公麟。

  顾宏中是江南人,五代南唐的画院画家,他擅长人物画,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他最为著名的画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本是北方后唐豪族,但由于唐政权内部的争杀,他投奔南唐,原想依靠南唐主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初曾被重用,而后又由于南唐结党相争,国势不振,韩熙载的地位也升迁不定,根本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只好“纵情声色”,日日夜宴,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来麻醉自己。据说后来南唐后主想起用他,但又下放心,便派官庭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府,窥视其夜宴的情况,于是画家目识心记,回来凭记忆画成了这件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由听琴、观舞、休憩、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组成画卷,画面表现出这样的场面,面阔肩宽、高冠长髯、表情沉郁的主人公,正在与满堂宾客和声伎们听琵琶演奏。

  画家在画卷中细腻地描绘了众宾客与女伎们的听音乐跳舞、休息调笑的各种场景,画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主人公的心事重重、抑郁无聊的精神状态。

  五代称为人物画大师的有顾闳中,而宋代人物画大师则首推李公麟。李公麟是安徽舒城人,年轻时曾任过地方上的小官,后来厌倦仕途,隐居在一个称为龙眼山的地方,自号龙眼居上。

  据记载,他的学识修养极深,精于文学书画,还善于鉴别古器物,他在绘画上表现范国之广阔也是历代文人画家少有的。据说他对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都是无所不能。《宣和画谱》说他能“集众所善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不过,他在绘画上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人物故事画中注入了文人的意趣,对作品主题进行了深入挖掘,表现出了深刻见解。李公麟的传世作品有《推摩洁图》、《五五图》、《西圆雅集图》、《临韦偃放牧图》等。
  在宋代的画家中,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物,就是张择端。

  因为他是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他原籍山东诸城,早年游学汴京,后来在画院任职,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历来不被士大夫评论家所重视,因而有关他的史料极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确立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画面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首段描绘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行人往来于途,或乘骑闲览,赏春踏青,或驱牲赶路。

  以谋生计。中段画的汴河。河面宽阔,水势清缓,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或沿岸停泊,或驶于中流。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河上,宛若一道飞虹,将两岸街市相连,有人称它为“虹桥”。

  后段则是描写汴梁街市的景况,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柿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把北宋未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以及隐藏在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那种有困者酒楼欢宴,劳苦者辛勤操作的贫富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体现了12世纪我国的都市生活面貌,为我们考据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清明上河图》被历代的鉴藏家们辗转收藏,多次幸免于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两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宋以后,进入元代,绘画艺术受到打击,聚集了许多画家的南宋画院也解体了,这个时代文人画兴起,画家们大多回避现实,把描绘对象转向那些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很少有人再画人物,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物画在元代就开始衰落了,甚至影响到以后的明清时代。纵观元、明、清三代,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画家可以说是寥寥可数。只是在明清之际,历经了明清两大社会生活的大画家陈洪绶,以其独立坚强的性格和行动,又使中国传统的人物肖像画在画坛上放出异彩。

  陈洪绶,浙江诸暨人,据说他从小就显示出相当的绘画天才,4岁时就画有关羽拱手立像,14岁时就可悬画市中卖钱。年轻时他本想通过科举在仕途上大显身手,但却屡试落第。可统治者却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44岁时被崇帧皇帝召入宫,临摹历代帝王图像,这使他受益匪浅,他的画也开始名声大震。明朝灭亡之后,他深感亡国之痛,曾一度皈依佛门。晚年,他性情变得放纵狂怪,时而吞声饮位,时而纵酒狂呼,在他55岁那年,这位明清时代难得的人物画大师,在凄苦悲愤中死去。

  明清之后,中国画走进了近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异质文化的潮水般的冲击,中国绘画也开始容纳了一些西洋绘画的特征,特别是在人物画方面,人们开始在透视、人体解剖、明暗关系、色彩变化等方面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使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山水画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

  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环境,不同于旷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再就是青绿山水。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从隋朝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这一画派就已形成。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却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

  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五代和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在山水画的领域,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成为画坛的主导。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负盛名的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均善诗书,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强调笔墨趣味。但四家经历不同,艺术偏好、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各有其鲜明的个性。黄公望的画只用两种规格,浅绛和水墨。笔法多变而平稳,用笔轻淡而浑厚,减少刺激,追求平静与和谐。

  而王蒙的画则面貌丰富,有的以笔见长,有的以墨取胜,有的用色争雄。面又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三家都简,只王蒙繁。倪瓒呢?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简、干、淡,即是构图、笔墨、形象简,用干笔,用墨轻谈。再就是吴镇,最突出的是其他三家皆重笔,而吴镇却重墨,而且喜用湿笔。画面效果沉郁湿润,却保留着更多的来人遗风。

  最后我们来看看明清的山水画。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入,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小也有田园小景。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作品场面宏大,手法严谨,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又饶于气韵特色。仇英出身画工,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所以他的绘画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也得到文人高士的欣赏,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使明中期以来增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冲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滋生发展的土壤,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而这五人似乎都与玉时敏有关系,王翚、吴历和恽寿平都是王时敏的学生,而王鉴则是他的同乡兼亲属,王原祁又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族关系造成了他们在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的紧密结合。同时,王时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坛上也称为“四王”。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但后来恽寿平放弃山水,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也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是指石涛(原济)、石溪(髡残)、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都是因痛恨满族的统治而削发为僧,以绘画避肚山林,抒愤解忧。他们都反对摹古,主张自然创造。流露真实情感。但他们的绘画,又各有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溪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八大山人之画,则简略精练。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精干花鸟画科的“扬州八怪”有较大影响。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酋,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糙、谢荪等。因为他们都生长于南京而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去从实际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也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诗文书画相酬唱。“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以物寓意的花鸟画
  花鸟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无处不见,无处不在,与人们朝夕相伴,因此,在远古时代,花鸟就时常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早在七八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双凤朝阳的刻骨,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装饰上,以植物和动物(如鱼、鸟、鹿等)为主题也是很普通的,使其成为仰韵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花鸟画当作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常在各种屏风、器物或装饰品中出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开始从工艺美术范围中独立出来,已出现了专门从事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家。据画史记载,梁元帝肖绎曾画有《蝉雀百团扇》,南宋一画家也画有《蝉雀图》。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可作佐证。只是到了隋唐,特别是唐代,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花鸟画,才正式产生了。从此,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登上了画坛。

  唐代花鸟画,画种分工也日趋明显,出现了各种专长的画家。最负盛名的是薛稷和边鸾,薛稷是盛唐最受时人称颂的花鸟画家,尤擅画鹤,史称他在官署、寺庙和私邸中画了不少花鸟壁画,他画的鹤被称为一绝。杜甫就有称赞薛稷画鹤的诗句:“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道出了画家笔下鹤的高昂神韵。还有边鸾,他的花鸟画设色鲜明,浓艳如生,能“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研”。他对唐未五代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五代的花鸟画已经有了更多的实物可循。那时的花鸟画已经形成了两种风格、两大流派,一是以西蜀皇帝画院画家黄签为代表的“黄家富贵”体,二是以江南南唐处士徐熙为宗主的“徐熙野逸”体。黄筌是成都人,从17岁入皇家画院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是典型的御用画家。所画题村、手法都反映了宫廷贵族的要求。大多描写禁中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精细、不见墨痕,只以轻色染成,带有一种宫廷的官员气韵,故称之为“黄家富贵”。面南唐的徐熙,出身于江南名族,但他本人却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处士”,史书说他是“志节高迈,放达不羁”。由于他置身于宫廷画院之外,因而摆脱了院派作风的约束,追求以质朴手法表现大自然中的山花野竹、水鸟塘鱼等通俗题材的灵趣,刨“野逸”风格,被称之为“徐熙野逸”。

  北宋统一,黄筌进入北宋画院,“黄家富贵”开始在北宋繁衍,侃独霸画院画坛。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同为四川人的赵昌,开始变化“黄家官贵”的风格,他的“没骨”花鸟,色墨融台,开始有了突破,稍后起者,有长沙人易元吉,安徽人崔白异军突起,融“黄家宫贵”与“徐熙野逸”两家之长,结合多种技法,先画出描绘对象的骨骼、体积,再罩以淡色。画面的形象多强调其动感,或见鸳鸳迎风逆水而上,或见野鸭在芦苇荡中因意外惊忧而狂飞。

  在北未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有名的皇帝画家,宋徽宗赵佶。

  我们的历史书常骂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那是针对他管理国家来说的,北宋王朝就亡在他手里。但是,在艺术上他则不“无能”,他应该是一个有相当艺术修养和艺术才能的艺术家。由于他对绘画的特殊嗜好,绘画开始正式的列为国家科举项目。同时他还亲手培养画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

  设立“画学”专业。但学生是不平等的,出身贵族士大夫的,进“士流”班,毕业后可以去做别的行政官,出身平民的学生则进入“杂流”班,则不准做官,只能画画。对于这些学生,据说赵佶常亲临课堂指导创作,要求绘画尚理法,重形似,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所出之画题,也多用古人诗句,构思巧妙者为立。如“乱山藏古寺”,要求要点在于一个“藏”字,有学生画了满目荒山,一和尚在山脚上艰难地挑水。虽然画面上没有庙字,但却用和尚的出现来突出庙字的“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此画被认为最好。又如一题:“踏花归去马蹄香”,有夺魁者画一群蜜蜂追逐马蹄而飞,突出了马蹄上的花香气。再有一题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夺魁者则通过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来说明船夫曾为了招揽生意卖力地吹笛,但久吹无游客来应,他困倦不堪,只得将笛子横子舟尾,自己蒙头大睡去。

  这种处理,把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双层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这种绘画向题的方法,虽然是出于上层统治者愉悦玩赏的需要,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绘画与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促进了画师们去努力思维。如何准确而含蓄地表现富于诗意的绘画境界,成了当时画师们追求的中心课题。

  赵佶创办的学院不但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繁荣了创作,而赵信本人也是一个诗书画全能的人。他的花鸟画,有不少作品流传,且风格多样,不乏杰作。他的《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瑞鹤图》等,都可以称得上花鸟画的精品。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其绘画传统多沿袭北宋,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南宋中期以来,画家马远将山水、花鸟与人物结合在一起,使花鸟画在寓意上更加明确,找到了最佳的“以物寓意”的途径。马远的一幅代表作品是《梅石溪鸟图》,表现了溪谷的幽静,梅花的芬芳和群鸟的活跃生命,是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完美结合。再稍后,有擅长于人物画的梁楷、牧溪,借鉴减笔水墨人物画技法,开创了减笔写意花鸟画,又为花鸟画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减笔写意花鸟画笔墨极简,意境却根深远,大有以一当十之妙。如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梁楷创作的《秋柳双鸭图》,就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珍品。

  元代的花鸟画与宋代相比,就像人物画一样也有所没落。在花鸟画方面大至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沿袭宋画院的传统,工致艳丽;另一部分则继承了宋代文人画的发展道路,作水墨写意枯木竹石,追求书法趣味。使号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为题材的作品空前兴盛。借物寓意,人各一态,风格多样,拓宽了花鸟画的审美领域。最著名的画家则首推杭州人王渊,他的水墨花鸟画被时人称为“当代绝艺”。传世作品有《竹鸡图》,用水墨画成,既有工笔花鸟的精致,又有水墨写意的意韵,干湿浓淡相宜,不施丹粉而五彩缤纷。

  比起人物画和山水画来说,花鸟画真是一个晚熟的生命,尽管她最初的出现比人物画和山水画都要早得多,但至唐代,她才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诞生于画坛。丽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的每一点突破却又都是以山水画为先,花鸟画只紧紧跟随其后。但机遇终于来临至明代,随着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这号称“吴门四家”在江南的崛起,水墨写意花鸟之风便大兴。吴门四家在艺术上是画坛上难得的多面手,诗书画全能,山水、人物、花鸟皆精,虽然人们常把他们的成就归结到山水画系列,但花鸟画中,他们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笔情墨意,井强调对象神态与画家情趣的统一。此后,在明代另两位花鸟画大师陈淳和徐谓用心血、情感、笔墨的溶铸之下,花鸟画最终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陈淳是江苏人,曾投在吴门四家的文征明门下学画,深得文氏的赏识,从此声誉鹊起。他的花鸟画属文人秀雅一路,在题村上不求奇花异草、珍禽怪石,而多表现庭园中和自然界的普通花草、动物,在表现上,不追求浓妆艳饰。而尚简捷的笔情墨趣,在技巧上则进一步发挥了水垦的功能,对宣纸性能的熟练把握,使笔墨水份在形象的塑造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的变化。这是他的最为突出的贡献。其传世作品有《松菊图》、《牡丹图》、《设色花卉》。陈淳之后,徐渭则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把写意花鸟画加以进一步发展。徐谓本出身于绍兴城内的名门望族,自幼就博览群书,又好弹琴、击剑、骑射、学佛学道,并深通甫词北曲,并投得名师学画,才华横溢,但好景不长,随着他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他本想靠仕途获取功名,却又屡试不中,因此,他一生是境遇坎坷,生活动荡不定,最终成为了愤世嫉俗的封建札教的反抗者。徐谓在绘画上以写意花卉为主,在艺术上敢于冲破藩篱,大胆创新,把水墨写意花鸟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恣意纵横的笔墨与题跋诗结合起来,抒发心中的不满与愤懑。他的代表作《墨葡萄图轴》,用墨干湿并重,苍润相问,不求形似,而重生韵,并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置闲抛野藤中”。把其英雄失落、怀才不遇、投门无路、一生潦倒的境遇以及由此升起的愤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徐谓的绘画和风格对清代写意花鸟画的扬州画派有着直接的影响。

  清代在山水画中派系众多,各有所长,而在花鸟画中,则只可数得上扬州画派。

  扬州画派的成员有郑板桥、汪士慎、金农、黄慎、李凶、罗骋、李方膺、高翔等8人,因为他们都活动在扬州地区,而且他们还敢于突破清初六大家崇尚摹古、追求笔墨形式的“正统派”画风,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主张师造化,注重创作,他们在生活上也安于清贫,不迫名逐利,常用书画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因此人们又称他们为“扬州八怪”。扬州画派最终以一种清新的生气勃勃的姿态振奋了中国画坛,在中国画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动荡也带来了艺术的变化,中国画也开始了改变,吸收了西洋画的色彩明快,形象真实生动等特点,一些赴日、赴欧的留学画家开始了中西艺术结合的尝试。活跃在上海的海派画家和活跃在广东的岭南画家也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少新颖的作品。中国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既显示着成熟,也面临着新生。


当前为原尺寸图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要欣赏中国画,掌握了解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六法”是很有必要的。

  “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谢赫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据载他训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但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笔墨是中国画的术语,是指用笔和用墨的基本功以及画面效果,它同我们前面讲的作为工具的笔、墨是下一样的。

  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墨的,古代画家就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要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没有笔墨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或者说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不能算是好画。这说明笔墨对中国画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也必须懂得笔墨和看懂笔墨。

  那么,用笔和用墨是怎样的呢?一般说,用笔就是指线条。

  线条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这与西洋画是不同的,西洋画主要依靠明暗调子,即通过光投射到对象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来造型。中国画则主要依靠线条来造型。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因此,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种种区别.而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它包括:铁丝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柳叶描、竹叶描、混拙、撅头钉描、枯柴描、蚯蚓描、高古游丝描、琴统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拆芦描等等,这么多的线的描法,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而且古代中国画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用笔的“五忌”、“六要”。用笔五忌是指忌刻、板、枯、弱、结;用笔六要是指一要自然有力,二要变化有联系,三要苍老而滋润,四要松灵而凝炼,五要刚柔相济,六要巧拙互用等。这些都是画家们的经验之谈,可作为我们品评中国画的借鉴。

  再说用墨,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明暗等。墨虽然是黑的,但中国画却有“墨分五彩”或“墨分六彩”的说法,五彩是指黑、浓、淡、干、湿,如果把自也算在内,就成为六彩。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用墨要有浓淡于湿之分,只干不湿太干枯,只湿不干太臃肿,浓淡于湿结合起来,变化多,生动而才有气韵。一般来说,用墨之法,有焦墨、积墨、破墨、擂墨之分,焦墨是一种磨得极浓的墨,用焦墨的时候需有浓墨、淡墨在旁呼应,否则,焦墨孤立,难见笔意。积墨,就是用浓墨和淡墨连染连敷几次,使其出现一种深厚的味道,破墨,则是先用淡墨上纸,趁湿再浓墨加上,由于宣纸的特殊性能,会变化出一种奇妙的韵味。擂墨,就是用大楷笔蘸浓墨,拧在纸上捺转,略似鱼鳞,由浓致淡,参差不齐,谓之擂墨。因此,用墨和用笔又是分不开的。

  中国画因为讲究笔墨,所以评论或欣赏一幅中国画,就要看它的笔墨功夫。一般认为,笔墨大胆、雄健、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力量的感觉,是好的:反之,笔墨轻嬴、困弱、滞凝,则是不好的,笔墨常关系着一幅中国画作品成败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空白。空白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这也是中国画的又一大特点,它与西洋画不同,西洋画一般喜欢在画幅上把颜色涂得满满的,而中国画则不行,它喜欢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来,这些空白,有的表示天,有的表示水,有的表示云,有的表示雾,有的可能是整个背景,使人物、花鸟或其他所描绘的主体更加突出;有的可能则什么也不表示,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或是一种精神。

  许多优秀的中国画家都是非常善于处理空白的,比如大画家齐白石,我们看他的画,常常能够看出空白的节奏来:大空白、小空白、更小的空白、长形空百、方形空白,三角状空白,没有形状的空白等等,似乎每一空白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韵律。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没有笔墨的语言,它与笔墨相互生发。产上着神秘的魅力。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当前为原尺寸图
  畫派的形成有二大因素,一則是社會環境發展的必然成果,諸如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有一群人應運社會意識的交集點,而有共同的理想者;再則是畫理畫風的相近,甚而有師承的關係者,前者是自然的聚合,後者前較有人為因素。然而就畫派的歸類而言,二者之間亦有互動的關係,一般學者認為與社會發展與人生價值的認定有關,既是自然形成的文化現象,也是生活的需要與風氣。

  根据某个画家群所具有的共同的用笔、用色以及用墨的特点,后人将他们归结为各个流派,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以三任兄弟为代表的海派,和以高剑父、陈树人、现代以赵少昂、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在西北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海上畫派書風與影響

  畫派的形成有二大因素,一則是社會環境發展的必然成果,諸如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有一群人應運社會意識的交集點,而有共同的理想者;再則是畫理畫風的相近,甚而有師承的關係者,前者是自然的聚合,後者前較有人為因素。然而就畫派的歸類而言,二者之間亦有互動的關係,一般學者認為與社會發展與人生價值的認定有關,既是自然形成的文化現象,也是生活的需要與風氣。

  海上畫派,一般指的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1843年),至廿世紀初期(1927年)時,一群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就區域性而言,上海的開埠,所引發的社會發展──屬於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多元性,包括商業的頻繁已成為中國的活動特區,人民的生活也隨著商業興趣,而有更廣泛的視野;就經濟的發展,使之富裕的象徵,甚至酬謝禮物,便落在精緻文化的發展上;就文化特質來說,繪畫創作是極為適宜的主題藝術。因此,自古雖也有賣畫的記載,但文人大都以知音相贈,或停留在教書授徒,以求「束脩」的供養,雖然先有鄭板橋等人,有類似職業性的主張外,真正以畫為職業的事件,上海地區的繁榮,成為此風氣的催發者。究其原因,當然是上海地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包括了政治的涉入,被劃入外國道商的港口;本身傳統文化的承繼,如揚州畫派的存留,事實上商賈與仕紳交往之間,繪畫與書法的贈酬,是極為現實性的禮品,典雅適宜;這項經濟狀況的衡量,也間接促成上海地區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所以說上海的畫風已接近職業性、專業性的畫作,並且頗有現實性的題材,包括傳統人文精神的形式,諸如吉祥意義、道德品評、祈求理想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緒」性的創作,如喜怒哀樂為內涵,這便是海上畫派大都以花鳥畫為主的主因。因為山水畫較不易表現出大富大貴的即興題意,言及此,這又要檢視繪畫完成的快慢問題,花鳥畫頗具象徵性的意義,配合人物畫亦近於人情世故的題材,只要安置妥當,畫家在快速度下,很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山水畫雖有簡筆畫法,畢竟無法草率,因此海上畫派的風格趨向民俗性的畫作,亦歷歷可數。當然就繪畫發展而言,外延於內斂的充實,當畫家感受到仕紳與商業之間有所牽動時,如何引導人情高雅又簡明的畫法,是促成畫風的主因。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文可從海上畫派諸多畫家,歸納出以下幾點特點。

  其一是花鳥畫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其二頗具象徵性的表現,不論是花鳥或人物畫,富貴寓於牡丹等花卉,結義於桃園等借古喻今,山川風光於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徵的手法,講究內涵的充實。

  其三是造型與色彩華美,為了實用性與現實性,在造型的流暢上,以及較濃麗的色澤上,頗能迎合商業性的活動,也較受一般人所喜愛,此一風格顯然也受西風美術表現法的影響。

  其四強調畫法的根源,與清代的考據學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常有模仿或模擬的同類畫作出現,然求畫者絡繹於途,即表現出此畫作其來有自,已開始有形式化的趨向。

  除了這些特點外,畫家的作畫數量也有大量生產的趨勢,至今尚能檢視的海上畫派的畫作,恐仍無法估計。

  就比較常被討論的畫家,依其畫風可略提幾位代表性的畫家,以為進一步深層研究的參考。 在此可分為:

  民間畫派者:有朱熊,工花卉,師法白陽山人,尤有簡逸之筆;張熊﹝花卉冊 1872﹞,工花卉,畫風保守,晚年作沒骨、水墨淋漓,用色艷而不俗,子弟甚多;王禮,習花卉,取逕新羅、陳老蓮、惲南田等人,弟子有朱偁、任伯年等人;任熊,構圖奇特、變化多樣,善人物、花鳥等,與任薰、任頤、任預等人被稱為早期海派「四任」之首;朱偁,初學張熊花鳥,後師承王禮,從其學者亦多;錢慧安以人物畫為多,花卉次之,從其學者亦眾;任薰,人物、花卉、山川皆師其兄任熊之筆法:吳嘉猷,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等為專長;任頤,花鳥、人物走獸均佳,畫風更近民間現實精神。此一派風格,延續在中上層社會中,所傳承之美學理念,除了文人畫精神的原素外,加入通俗的平實題材,有借景寫意的意義,並且開始有西方式的寫生事實,顯然受到近代西方美術觀念的影響,其影響近代五十年的中國畫風,也歷歷可屬。

  金石畫派者:融書法寫意為主,雖也具文人畫意或形式,更為重要的也是使中國畫形式化的開端。作者計有虛谷,畫作以寫意為主,將自然景物變形、簡化、書寫化;趙之謙,書畫皆佳,善金石考據,畫以花鳥畫為佳,筆調涵有金石氣,即枯濕濃乾白,以書法線條為行筆方式;蒲華,以青藤、白陽為宗,筆墨恣肆、奔放、真率。學生楊士猷傳其方法;吳昌碩﹝紫藤1919﹞,書畫印均為所長,行筆如寫,畫境質樸,力求畫面光整與平衡,受其影響者如齊白石、潘天壽等等;高邕,以書法為主,用筆深重,畫宗八大、石濤,對於書畫活動貢獻大,此畫派特色,均強調畫法如書法,書畫同源,以書法筆法應用於繪畫形質,力促筆墨的老辣古樸。

  其他有關海派畫家甚多,如胡公壽、陸恢、吳石價、程璋等等,都直接間接影響到後世的繪畫發展。民國卅八年以後,隨政府遷台的此項畫家,雖然大都來自杭州藝專、上海美專、南京藝專、中央大學美術系等學生,但究其所持畫風,均以海上畫派有很重要的聯繫,強調筆墨、重視師承、繼承傳統、面對現實,既要求古風,又講究現實,除了附會風雅外,賣畫教畫以維持生活也是重點,換言之,由業餘性質到職業需要,使畫作開始量化的趨勢,也引起更多的反思,思圖改造中國畫的表現,也起源於此時矣!

  在台灣的海派畫家,雖然並不是很純粹的承繼者,因已受近代新式教學法的影響,不過這些先進們,如王震、汪亞塵、邵逸軒、張書祈、胡克敏、王子豪、高逸鴻、陳駑甫、林賢靜、陳丹誠、吳平、鄭月波等人的畫風,多少也強調汲古潤今,把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的主張,重新列為畫境的表現方法,並依此規律再傳授後學子弟,此一現象曾在台灣地區風行近四十年,至今仍有不少的私塾者,雖非是繪畫發展的主流,卻也是初識中國畫者的門徑。

  由於海上畫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諸如重視師承的關係,也得到贊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團體,這也就是書畫團體畫會的成立,對中國畫的發展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台灣光復後的中華民國畫學會、七友畫會、八朋畫會,就是這項活動的具體事實,姑不論其對於繪畫創作有何影響,就美育理念上,認同傳統與現實的協調,有某種程度的意義。

  然就海上畫派的形成風格,與對後世的影響,仍具有明顯的痕跡中,就以管見分述於後:

  一、與社會的結合,繪畫對中國人來說,與修養心性同義,雖不乏有職業性質的畫家,但歷來大都為業餘為多,上海畫派應運社會發展的需要,除了應酬之外,以書畫為生者趨多,並列為身份、仕紳、富豪的象徵,至今台灣地區尚有此現象產生。

  二、講究師承,注重門派,若理念畫法相通,則利益與美質相融,師門之外,排他性極強,這種現象雖然是中國人的君子之爭,仍處處可見互相排斥的事件發生,台灣地區往昔在公辦展覽上,就有門派分配或師徒一式的作品出現。

  三、注重畫法,包括題材的講究,大都是以古人畫作為本,缺乏自主性的畫題,雖應運民間審美需要,而有較鮮麗的顏色,仍然存在摹古範疇內。對於較具開創性的畫法,並沒有多大的研究。

  四、畫境保守,中國畫形式與內容,來自綜合性的表現,諸如詩、詞、文學、印章等,都能在作者畫境需要上有所感悟、有所新意,然在海上畫派的畫境中,大都引自他人的詞句或內容。

【註】,未見有較創新的意境出現。除了少數能對現實生活有所批判、如齊白石的感悟之外,但他己經不純屬海上畫派了。

  海上畫派,後人也稱之海派,有流傳廣潤之意,也有廣施大眾之美的理想,更是提昇性靈的繪畫作品,遠從青滕、白陽,以至於今,形成一般力量。然就純粹畫論來說,其貢獻與理想,是畫壇的盛事,也具開創性。但對於藝術工作者,卻也有不佳的延習,諸如過於重視形式,不求內容充實,筆墨千篇一律,未見新意,末學漸與時代脫節,尚自稱維護舊文化,也末能結合社會的現實性,使畫境萎縮等現象,很值得研究。

  當然,每種繪畫的產生,必有其時代與文化背景,也都具有其發展的意義,吾人面對這些作品,是否也能從中學習到什麼,或者想到什麼,就美術史與創作者的工作來說,如何為大眾的生活規劃出希望,是要代代相傳的工作。

【註】海上畫派內容大致趨向於 1.描寫文學意境者 2.象徵吉祥景象者 3.象徵道德學問者 4.表現生活情趣者 5.表現自然物姿容者等本屬一般題材,但代代因襲,以致畫境漸窄。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有如下特点:

  一、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二、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三、博取诸家之长;四、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

  在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在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赵少昂被誉为高奇峰以后最佳传人,海外友人多以收藏少昂花鸟为贵。黎雄才、关山月都在美术院任教,弟子颇多。杨善深现在香港主持他开创的“春风画会”,传授画艺。他们于八十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百余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了四位大师谐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可谓:岭南四家荟萃一堂叹为观止。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革命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时代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在区别于旧国画流派的主要特征;(三)兼容精神,这是“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是革新的重要途径;(四)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不断发展的动力。

  这四种精神是互相联系的,它构成了“岭南画派”相当完整的体系,也是这一画派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革命精神是“岭南画派”的思想基础。这种革命精神,又是和“岭南画派”创始人的特殊经历和思想倾向分不开的。时代精神,“岭南画派”在题材内容上大胆革新,也是这一画派能够永葆青春的原因。兼容精神,也就是“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这是“岭南画派”最重要的主张,是它的艺术原则,也是“岭南画派”革新的途径。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是“岭南画派”历久不衰的奥秘。只有创新,它才有生命力,而创新体身既是目标,也是这个画派发展的动力。“岭南画派”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状大,就是有创新精神作为推动力。

  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不一样。第二代的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也风格各s异。他们的后辈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等画家,也各有自己的面目。高剑父不希望学生学得跟他一样,他声称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被称为“岭南车派”第二代中最出色的画家关山月、黎雄才,无论在审美意识上和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关山月的超越首先在于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上,这是“岭南画派”绘画革新的灵魂。

  关山月的第二个超越,就是以写生为基础,不断的求新求变。这也是“岭南画派”不断发展的秘。关山月的国画成就,来自两方面,一是重视写生,眼界开阔,感触新鲜,它饱含生活气息、时代风貌和画家情怀,由于立意不凡,因此显得格调高雅。二是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画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就有理论作指导,有比较、有鉴别,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子。他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高剑父,也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岭南画派”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黎雄才对高剑父的超越,首先是表现在“融化”中西的笔墨技法上,使“岭南画派”以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黎雄才的另一个超越,就是运用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和吸收外来的养料,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山水技法难以表现社会现实的矛盾。

  杨之光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就人物画说,杨之光比“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杨之光的人物画既发挥了传统线描的功力,又哺以西洋素描中诸如确切体现结构的明暗体面的表现方法,整体令人赞赏的是,他善于抓住住一瞬间画出较高艺术概括力的舞蹈人物水墨画,而且用书法入画,用笔肯定而又鲜活,单纯中有变化,朴拙中见神采使线条具有浓郁的金石味,启发观众丰富的想象。

  关山月、黎雄才后一辈的画家中,比较突出的是陈金章、梁世雄、林镛、王玉珏等人,都是很有才华、成绩斐然的中年画家,从“岭南画派”发展的角度看,他们都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而且有了比较成熟的个人风格,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研究“岭南画派”连续不断的新趋势。

posted @ 2005-11-21 14:23 高山流水 阅读(65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选自10月份出版的新书《21世纪的书》(方兴东、杨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

自由软件运动的《圣经》

任何一场革命或者运动都需要一个理论家,需要一份纲领性的文献,起到真正的“画龙点睛”的神效。除了架构极具思辩力和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更需要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为同行者的士气传递极具煽动性的烈焰。目前,这场正在颠覆软件业传统商业模式的自由软件运动也不例外。

自由软件精神领袖当然是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这位自由软件基金(FSF)的创始人,不修边幅,过肩长发,连鬓胡子,一个活脱脱的现代都市里的野人。这位革命家又太“不食人间烟火”,太追求这场运动的神圣性和纯粹性,一心渴望成为软件领域的耶稣基督。太超凡脱俗,而且,除了提出核心理念外,斯托尔曼缺乏著书立作的能力。这些局限,使得埃里克·雷蒙德(Eric S. Raymond)脱颖而出,担当了这个角色。如今,他已经成为开放源代码运动(脱胎于自由软件运动)和黑客文化的第一理论家,不可动摇。

在自由软件启蒙阶段,埃里克·雷蒙德以如椽之笔呼啸而出,其核心著作被业界成为“五部曲”:《黑客道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大教堂和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如何成为一名黑客》(How To Become A Hacker)、《开拓智域》(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魔法大锅炉》(The Magic Cauldron)。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大教堂和市集》,它在自由软件运动中的地位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而用黑客们的话说,这是“黑客藏经阁”的第一个收藏。

《大教堂和市集》的伟大之处在于,第一次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自由软件和商业封闭软件之间的区分开来。“我一直想找一个比喻,能够强调我所发现的在两种开发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区别。一种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反映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级权制度;而另一种则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开发模式。”这个比喻诞生了:前者就是封闭的大教堂模式,后者就是开放市集模式。他以极强的说服力,说明了自由软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不仅仅是乌托邦的理想,而是在开发模式上真正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微软的模式就象是艰难而缓慢的大教堂建造工程。这种大教堂的方式在修补软件“Bugs”,保障软件质量方面明显失效。而自由软件则仿效了自由集市的模式。在集市里,公开源代码的程序随时随地地暴露在千万名程序员的眼皮底下,使“Bugs”无处藏身,并能随时修改。这种一边开发、一边调试修改的同步方式比大集市的“α测试、β测试”方式先进得多。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自由软件模式的核心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雷蒙德的这句话更成为经典:“如果有足够多的眼睛,所有的错误都是浅显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把这称为“Linus定律”。 

从追随者到领导者

1957年,雷蒙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正好就是黑客文化发源地MIT的所在,也是斯托尔曼发动自由软件运动的大本营。但雷蒙德从小就跟随父母在世界各地东奔西走,13岁之前已经忘掉了两种语言。1971年,他回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76年起开始接触黑客文化,1982年完成第一个开放源代码软件项目。雷蒙德不是光说不练的笔杆子,他INTERCAL编程语言的主要创作者之一,曾经为EMACS编辑器作出贡献。雷蒙德还是著名的Fetchmail程序的作者。最近他还编写了一个最初用于Linux内核设置的设置程序。

1990年,他编辑了《新黑客字典》。从此对黑客文化着迷,成为黑客部落的历史学家和黑客文化的学者,1996年写成了《黑客道简史》。他开始把自己定位于人类学家:“人类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及整个社会,研究人类文化的形成、文化的作用方式、文化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人类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等。我考虑最多的是有关计算机黑客的文化,更多地集中于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而不是他们的高超技术和程序。”

Linux来了,Linux点燃了自由软件运动的烈火。人人被激励起来,敏锐的雷蒙德当然更加激动,19975月,他完成的《集市与教堂》在Linux Kongress上发表,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大教堂和市集》主要面向编程人员和技术人员,当然充满了技术术语。但是,“在书中许多涉及技术问题的地方我都标明了“如果您不是技术行家可以略过此处”。除此之外,我还特意删除了那些有可能读起来比较晦涩的地方。我希望《大教堂和市集》这本书有血有肉、富有刺激性并能够启发人们思索。尽管我不知道在公开场合下说这些话是否合适,但是事实是我确实认为自己是个称职的作者,能够将技术问题阐述地足够生动、有趣以吸引非技术类的读者群。在撰写该书的过程中我确实体验了不断挑战困难的乐趣。”

除了理清理论体系,在这本书中还提出很多精辟的预言。最大的成就就是1998年促成了网景Mozilla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标准着主流商业界第一次全面认同了他的理论。因为写作此文,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199823,硅谷的一次会议上,“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由第一个参与者在会上提出,后来发展成为开源运动,并最终成为开源的发起组织。雷蒙德成了领导这场运动的理论家,成为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开始有了自己的正式组织和明确的市场战略。

同时,也是雷蒙德的努力,首次在网上披露了臭名昭著的微软“万圣节文档”。这份微软内部机密文件第一次全面披露了微软对自由软件的真实看法,在IT界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微软公关的“一大噩梦”。微软对Linux等自由软件的敬畏和赞美,为这场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最佳作用!

 

自由软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分道扬镳

在业界的活跃程度,雷蒙德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雷蒙德与斯托尔曼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自由主义者,是优秀的演说家和煽动家,都富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都不注重物质生活,热爱编程和写作,都由迷恋黑客文化而成为一个另类的黑客。因此,当斯托尔曼在80年代初启动自由软件运动时,雷蒙德很快受到感召,投奔斯托尔曼的门下,成为了FSF最早的撰稿人之一。

但是,雷蒙德与斯托尔曼又有区别:如果说斯托尔曼天生就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家,那雷蒙德如他自己所形容:他是一个类似火把、医生、宣传员、大使、福音主义者一类的人物。但本质上,更是一位时刻停留在角斗场中央的“斗士”。有着强烈的写作冲动,外向型的性格,喜欢与媒体打成一片,他的曝光率和“出镜率”无疑是所有黑客中最高。与埋头苦干和默默感召相比,他更需要时刻站在屋顶大喊,不断向世人发出信息;与纯粹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相伴,他更喜欢和记者和总裁们打成一片;与封闭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自娱自乐,他希望把新的理念带到华尔街,让资本市场也为之倾倒。

显然,他比斯托尔曼更加入世、务实。但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对于一场革命运动而言,这种入世意味着更强大的战斗力。要在现实的世界取得真正的胜利,不得不学会妥协,在某种程度上与商业力量“同流合污”。

因此,雷蒙德与斯托尔曼注定了不能成为软件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而最终分道扬镳。尽管,雷蒙德宣称,他和斯托尔曼已经是二十年的老朋友,他们之间有时候会有一些摩擦,但他们只是讨论问题罢了。但事实上,你很难见到他们之间有什么合作,哪怕是一次合影。他们之间的分歧最终引发了道路之争,曾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变成了“持不同政见者”。自由软件运动的裂缝由此产生。

雷蒙德认为,“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词不达意,给大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原因在于“自由软件”这个词很容易就与对知识产权的敌意、共产主义和其他激进的观点联系起来,几乎不可能让大企业的CEOCIO们喜欢,更容易把投资者吓跑。于是,他举起了“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的大旗,用以替代“自由软件”。

雷蒙德认为两者的核心是兼容的,如同《大教堂和市集》一书的要旨一样:为了产生高质量软件的最好办法,将源代码向整个世界完全开放,软件开发应当由一群相互独立工作的黑客在一种全开放的氛围中协作进行。这样的工作模式能把软件作得最好,能比商业软件更棒!“在解决问题方面,没有任何商业性开发者可以与Linux社团的头脑库相匹敌,因为很少有人能负担起雇佣200多个为fetchmail出过力的人!

但是,斯托尔曼不喜欢实用主义的辩词。他认为,虽然两者都是开放源代码,但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由软件将自由精神放在首位。对斯托尔曼来说,自由是基本的道德美德:所有的计算机用户都应该享有相互协作、共享,以及拷贝和交换源代码的自由。但是对商人来说,自由(free)与免费(free)是同一个词。雷蒙德打出的“开放源代码”新旗号,目的就是要与斯托尔曼划清界线。在自由软件如火如荼,商机无限盛开之极,为了避免纷涌而来的投资者被斯托尔曼“吓跑”,他们还得联起手来,将斯托尔曼屏蔽起来。

《大教堂和市集》是鉴别“真伪”的一面镜子 

这是一个商业主导的时代,胜利者当然是讲究实际、注重实效的雷蒙德。的确,在自由软件发展的关键时刻,人们更多关注它势不可挡的成功势头,而对道路之争不感兴趣。一个是策动自由软件的“原教旨主义者”,一个是把自由软件汇入商业化大潮的“修正主义”,他们之间你争我夺,誓不两立。但对于我们来说,他们都是一回事情,都是对现有商业软件封闭模式的共同反叛。因此,在我们眼里,“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是同一回事。本文中两者也不加区分。

与斯托尔曼等许多黑客一样,雷蒙德也多才多艺,不拘一格。迷恋科幻小说,是一名出色的业余音乐家,能演奏多种乐器。还是空手道黑带选手,酷爱武术和血腥暴力的射击游戏。这位“务实”的自由主义者也有出格的地方,比如他坚持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中关于公民持枪械的自由,因此遭到很多黑客的反对,但他自己却十分喜欢和人争辩该议题。他目前在宾州的一家非赢利的网络公司工作,为他的从事的自由软件运动而奋斗。

作为开放源代码的纲领,《大教堂和市集》当然也是“开放源代码”,大家可以在全球各大网站查到,而且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在爱好者的努力下,本文的繁体版和简体版也很精彩到位。大家可以直接用搜索引擎搜索。尽管如此,本书由Tim O'Reilly公司正式出版后,居然十分畅销。雷蒙德兴致所至,又对本文进行了修改补充,出了新的版本。

“《大教堂和市集》第一版问世的时候时间十分仓促,从头到尾只花了6个星期。这一次再版我是本着完美主义的态度来着手的,希望再版书能够成为一个精品。”看来,雷蒙德非要把它做成软件业的“圣经”不可。“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我选择了Linux,所以我已经生活在一个不会沉没的软件世界。但是,迄今为此,大多数人还没有生活在这么一个世界里。当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么一个世界的时候,我想,就到了我考虑停止这份工作的时候了。”

在各界的大力推动下,自由软件在中国也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正如沃尔特·佩特所言“伟大的事物总在人性那儿投下阴影,在此之下它就萎缩了”。如果我们仅仅是把Linux当作一个纯粹的商品,把自由软件当作一次简单的商机,就会丧失其中真正的内涵,也会大大削弱它的力量。我们应该充分引进并汲取自由软件的传统、理论和文化,才可能使这场运动超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目前在中国,《大教堂和市集》这样重要的理论经典依然只是在民间流传,在边缘徘徊,被业界主流所忽视和冷漠。因此,可以说,与业界功利性的喧哗相比,《大教堂和市集》更是一面镜子,它的遭遇与处境,可以直接映照出中国在自由软件运动中,真正扮演了何等的角色。

posted @ 2005-11-21 14:03 高山流水 阅读(27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此处记录工作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不谈它事.

posted @ 2005-11-11 22:37 高山流水 阅读(8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初来诈到,希望各位多提携.
以后一定努力学习技术,并建设好这个blog.
Thanks for your help

posted @ 2005-11-05 21:45 高山流水 阅读(6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30页: First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