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中二者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层次划分、使用的协议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无论是OSI参考模型与协议,还是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都不是完美的,对二者的评论与批评都很多。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OSI参考模型与协议将风靡世界,但事实却与人们预想的相反。
造成OSI协议不能浒的原因之一是模型与协议自身的缺陷。大多数都认为OSI参考模型的层次数量与内容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会话层在大多数应用中很少用到,表示层几乎是空的。在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有很多的子层插入,每个子层都有不同的功能。OSI参考模型对“服务”与“协议”的定义结合起来,使得参考模型变得格外复杂,将它实现起来是困难的。同时,寻址、流控与差错控制在每一层里都重复出现,必然要降低系统效率。虚拟终端协议最初安排在表示层,现在安排在应用层。关于数据安全性、加密与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在参考模型的设计初期被忽略了。有人批评参考模型的设计更多是被通信的思想所支配,很多选择不适合计算机与软件的效率却很低。尽管OSI参考模型与协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至今仍然有不少组织对它感兴趣,尤其是欧洲的通信管理部门。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也有它自身的缺陷。第一,它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就不清楚。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应该将功能与实现方法区分开来,TCP/IP恰恰没有很好地做到这点,这就使得TCP/IP参考模型对于使用新的技术的指导意义是不够的。TCP/IP参考模型不适合于其他非TCP/IP协议族。第二,TCP/IP的主机-网络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它定义了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和合理的,一个好的参考模型应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但是,自从TCP/IP协议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检验,其成功经历已经赢得了大量的用户和投资。TCP/IP协议的成功促进了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TCP/IP协议的影响。TCP/IP首先在学术界争取了一大批用户,同时也越来越受到计算机产业界的青睐。IBM、DEC等大公司纷纷宣布支持TCP/IP协议,局域网操作系统NetWare、LAN Manager争相将TCP/IP纳入自己的体系结构,数据库Oracle支持TCP/IP协议,UNIX、POSIX操作系统也一如既往地支持TCP/IP协议。相比之下,OSI参考模型与协议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人们普通希望网络标准化,但OSI迟迟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妨碍了第三方厂家开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从而影响了OSI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今后的发展。
无论是OSI或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都有它成功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本计划通过推动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的研究来促进网络的标准化,但事实上他的目标没有达到。TCP/IP利用正确的策略,抓住了有利的时机,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成为目前公认的工业标准。在网络标准化的进程中,我们面对着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OSI参考模型由于要照顾各方面的因素,使OSI参考模型变得大而全,效率很低。尽管这样,它的很多研究结果、方法,以及提出的概念对今后网络发展还是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是它没有流行起来。TCP/IP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