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7,  comments - 2,  trackbacks - 0

读研之惑——一个知识群体的亢奋与焦虑

◎文/青年周末记者 ◎供图/CFP

那些能选择的和能承受的

读研值得吗

他们刚刚成了“知识分子”,就赶上了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的时候,永远都不可能再高高在上。

一个知识群体的青春期,遇上了一个国家的青春期,一切都挤在快车道,哪怕是最急不得的做学问。

研究生工资逼近本科生”、“招聘能力不重学历”、“硕博学费连年高涨”……随着研究生就业行情逐年看落,让“读研究生值不值得”的社会讨论日趋火热。

研究生怎么了?生病了?迷路了?还是我们多心了?

这个日益庞大着的中国知识群体,还承担得起它曾经的光环吗?

这是一篇来自一位新东方学校英语讲师的博客文章,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引子,在10月初的网络世界里,引发了一场“读研究生值不值得”的网络争议热潮。

▲ 作者:新东方讲师印建坤

我儿时有一个伙伴,他和我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1996年,那时我初三,他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的家庭几乎是一样的贫穷,班上每次考试的第一名不是我就是他。后来中考,我选择了去读高中,他选择了去读中专。

11年后,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消息。此时,他已经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而且他今天的身价已经位列亿万富翁的队伍,手里管理着6家自己完全有独立股权的企业。而我在新东方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辛苦地生存着、为了明天能更好地活着一天天努力用心地付出着。

知道了他的消息让我很是痛苦,让我对自己这么多年的艰辛学业是否有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为什么一个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在20年寒窗后仅仅是一个上市公司的打工者?我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昨天在给新东方考研国庆住宿班讲课的时候我说到了这个事情,大约说了1分多钟就有个学生大声呵斥到“有完没完?什么时候讲题?”。听到声音,我顺着声音的来源处看去,一个胖胖的矮矮的戴着厚厚的眼镜、头发已经明显有些许白丝的男生,我推测他应该有30岁了。下午上课的时候,我在讲解题目举例子时故意问了他一下,问他是否是以前就参加过考研?答案果然和我想象的一样,他以前参加过。而且考的是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某名牌大学的较冷门的专业。

对此,我想说几点我的看法:

第一:这个北京某名牌大学的综合实力在所有中国名牌大学中虽然是很不错的,但是不足以让每个考上该大学的研究生就能一次性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这是个不容争议的事实。实际上,从近几年来看,即使研究生毕业了找到好工作的难度依然不小。

第二: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冷门专业找工作同样难比登天,花费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否值得呢?我在问这个同学是否考虑过调剂时,他极为自豪地大声说“从来没有想过”。说心里话,可能他觉得他的决定很伟大,但在现实面前他的决定是那么无力和脆弱。如果他的家庭经济实力还算可以,那么我勉强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但是如果经济一般的话,就实在是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妻儿,中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年华了。实在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浪费!

第三,当我在谈论其他事物时该同学没有意见,惟独在我谈论我那优秀的儿时伙伴时,他那么激动。那么我不禁要联想:是否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才会如此激动呢?毕竟我的儿时伙伴今年只有27岁,可能比这位仁兄还要小几岁。其实,我对我的这位儿时伙伴也很妒忌,但是妒忌之后自己的反思才是关键:我们把时间荒废在一年又一年的重新复读考研课上真的值得吗?如果我们把相同的时间放到创业上呢?我们是否会找到生命的另一条捷径呢?

我想大声地问——读研到底是否值得?我是矛盾的,毫无疑问,因为读研究生的经历,我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考研,我现在可能是一个近视的农民;当然,也有可能如果我当年没有考研,我今天也一样身价上亿,但是谁又能保证我会创业成功呢?

我看到了儿时伙伴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我没有看到他在追逐这个财富的过程中所承受的那么多的痛苦,那些痛苦我能承受吗?我承受得起吗?

读研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世界上通向成功的路有很多,一条路走到底未必适合所有的人,一定要理性地分析利弊才能做出决定自己命运的抉择。读研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的,因为我从中获益很大。放弃读书去创业对于我儿时的伙伴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也在那个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我们现在做的是快乐的,那么就是值得的。如果我们现在做的是痛苦的,那么我就必须要痛定思痛地去反省,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安慰自己说这个痛苦是幸福来临的前兆,如果这样,是永远和幸福不会有交点的!

对于不同的人,读研究生是否值得有着不同的答案,你的答案是什么?

他们有时像在逃避或者在保护什么,像害怕失去翅膀的天使。

圈外看研究生

同学眼中的研究生

“他们有时像在逃避或者在保护什么,像害怕失去翅膀的天使。”

孙林,24岁,中文系本科,北京某报社媒介策划

“现在很多研究生他们试图在生活中寻找某种定位,所以对待现实他们要求很严,对待理想他们却放手飞翔,他们通常会感觉比较迷茫忧虑,缺乏忍耐。”孙林以前在北京电视台一档日播栏目里做记者,那时和她在一起的同学兼同事莉已经上研究生了。做传媒工作都很辛苦,比如跟台里等摄像机用有时就得等到凌晨,如此种种,莉在台里没待多长时间就回学校专心读研去了,最大的理由是她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我就不行,因为没有定位的退路,”孙林解释说:“我觉得研究生有些时候在逃避或者在保护什么,像害怕失去翅膀的天使。”孙林还有一位好战友是中戏艺术系的研究生萱,萱现在正备考雅思,从图书馆出来吃完饭可以去南锣鼓巷或烟袋斜街散步。“她还是大学时的清纯模样,只穿匡威球鞋。”曾经哲人说过:形式给人以生活的仪式感。而对于忙碌的白领孙林来说,每天的2寸高跟鞋与匡威球鞋之间就仿佛回应着这句话。

同事眼中的研究生

“从个人价值绝对值得鼓励,但要干活宁愿他是中专毕业”

佟尘,30岁,本科,前电视媒体现场导演

做电视七年,家里出过四个研究生的佟尘,至今仍然想去传媒大学深造一把,不过这依旧只是停留在计划当中。“考研从个人价值绝对值得鼓励,但要干活宁愿他是中专毕业”——这就是佟尘在工作中对于研究生同事又爱又恨的无奈情绪。

做媒体是一项综合性、实操性很强的行业,研究生有它需要的逻辑思维和文字功底,但佟尘还是宁愿选择学历相对低但“好用”的本专科学生作为助手,“起码我选个专科生事情做的一点也不差,还能落个耳根子清静。”

他清楚记得曾经有个新来的硕士生,在策划会上用很国际视野的战略眼光,展望了新节目改版的方向,但是不到几天时间就因为薪水问题撕破了脸,甚至在临辞职前还删除了节目组的日常工作文件夹,而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进行过任何一项实质性的工作。

“硕士一操场,导师一走廊,”佟尘说起了一个从大学老师那里听到的有关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玩笑。不过他对于同事在工作几年之后再进校园深造还是支持的:“研究生真的是应该为自己去读的,为的是找到点新的方向,但不应该是救命稻草。”

读研前辈眼中的研究生

“就业危机在读研开始就坠在了头顶”

文文,26岁,金融系硕士毕业,会计

文文大四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基本上是随大溜:回避找工作的压力+考上名校+公费读研,尤其是最后那项公费读研,让文文觉得仿佛捡了个宝。

刚好赶上研究生学制改革,学限由三年改成两年,研究生们除了为在这短短时间里能“研究”出什么而操心,更担心的则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文文清楚记得同屋女孩描绘导师对她们的苦口婆心:“现在开始就得为将来的工作立目标!”

和大多数研究生同学一样,文文读研的第一年主题是学业上无事的清闲,第二年主题则是就业上无秩序的紧张:哪个大公司又来学校开宣讲会、哪家银行的招聘开始了、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了云云。每个人似乎都焦头烂额起来,文文自己东奔西突地找工作也实在是忙乎了大半天,发现关键还是学校的名气是不是能吃得开,至于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分别只是在于这块敲门砖大小程度上有点区别。

中国研究生的8大焦虑

◎与时俱进的

冷热门专业流变

前天的贸易,昨天的计算机,今天的金融,昔日的冷专业变得炙手可热,昔日的热专业则早已泛滥成灾。

职场如战场的晋升压力

比同事多花了两年时间读书,在公司里却是同一条起跑线,竞争得过的话,花的钱和时间还算不冤,万一竞争不过,能找谁索赔去吗?

◎形式大于内容的

“研究”课程

比学生更忙碌的是导师,他们要忙着外出授课、出书、出席会议。比本科更简单的是课本,很多课程不过是把本科学过的再学一遍。

◎“毕业了我们一起失业”

求职困境

薪酬预期逐年降低,仍然阻挡不住高等学历者的求职困境。证书多、学位高、可选职位少,让研究生们同样陷于“毕业了我们一起失业”的困境。

◎高等学历贬值背景下的

最大受害者

是个学院就叫大学,是个老师就叫教授,是个学生就叫研究生,“知识分子”的名号早已经离他们远去,他们现在的称号叫做“知识工人”。

◎过去的时代精英

成了现在的啃老族

过去的硕博学位何其荣耀,现在却成了赖在大学不愿工作的最好借口,花父母的钱,让物价房价去升吧,我有食堂和宿舍就行啦。

◎从年轻心态堕入程序生活

从校园跳入花花世界,谁都应该过段“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疏狂日子,研究生却要比本科生更加迫切地打拼、消费甚至谈恋爱,按部就班。

◎被妖魔化的社会形象

众所周知的段子:“人类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女博士”,企业招聘广告:“宁要中专生不要研究生”,质量参差,眼高手低,一句话就是,“这一代不靠谱的研究生们啊!”

五问熊丙奇

读研应该是个体行为,而不是对学历身份的迷失

熊丙奇,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作有《大学有学问》,《体制迷墙》等。

■关于招生: 精英教育不断膨胀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从2001年至2007年间我国大专院校的研究生数量猛增约24万人,许多重点大学中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已经达到了1:1,这意味着什么?

熊丙奇(以下简称“熊”):总体上说,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相当快,这是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对应的。另外这也与国内的一批重点院校正在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密切相关,因为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研究生教育。至于说在校生比例问题,我想这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制长度很有关系,我国研究生一般是两到三年的学制,本科生却都是四年制。

■关于国外教育经验: 研究生定位培养

青周:与国外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呢?

熊:首先就是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未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学习过程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课程性的。国外课程性研究生的培养通常是一到两年时间,可是国内由于定位不清,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制究竟应该是三年还是两年,一直争论不休。这种对于培养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界限模糊,使得我们不断扩招的研究生队伍同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发生矛盾,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培养质量、自身素质能力和社会就业等等。

■关于导师制: 打破高校身份等级制度

青周:由于研究生不断扩招,出现了大量一个导师要带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

熊:精英教育的发展一定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可是从目前现状上来看,我们有时候只注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数量而没有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而且伴随研究生的招生改革,学校应该逐步打破目前高校教师身份等级制度,让更多有科研能力的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可以招生培养博士硕士,同时提高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使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不要变得冷漠和功利。

■关于在校研究生: 读研应是个体行为

青周那您对目前在校的研究生有什么看法吗?

熊:学生读研应该有更明确的规划目标,把这段学习时间真正当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时机,不要认为“读书无用,上学有用”,很功利地对待研究生学习,在课程阶段荒废时间,在论文阶段又感觉枯燥。要知道学历社会最终会一去不复返,社会将更为重视人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品德心智,所以读研不能用共同价值观来衡量,它是一个个体行为,而不是群体对学历身份的迷失。

■关于就业: 不能以降低人格为代价

青周现在研究生多了,在就业中也面临着种种困境,甚至出现了研究生卖身求职这样的新闻,您怎么看?

熊:这么做其实也无济于事。求职不能以降低人格为代价,人要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如果说读研是一种教育投资,那么求职可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读研的教育回报更体现在个人能力和素质教养的积累上面。所以我总强调读研的时候要利用机会使自身实现积极的改变,这才是解决研究生求职困境的根本办法。

评论

少拿研究生说事,读研堪比炒股

大家去炒股,为了什么?赚钱呗,快速赚钱。

读研也是一样,大多数人投身考研热潮中,不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身价,期望毕业后寻求比本科生高出一档的报酬。

选择名校的研究生如选蓝筹股,但机构重仓(考研者众多)。读研成本有如你购买股票的成本,有人保研(内部职工股),有人公费读研(IPO,二级市场上发售的首批股票,价格相对低),有人是自费(股票在较高价位时购进的)。

毕业后的计划,可以用股票出货来体会。

有人希望从事学术研究,毕业后继续读博,大量时间放在学习上。他们属于做庄者,手中长期持有某一类股票,当然庄也有笨庄、弱庄,就像学艺不精的博士也大有人在。

有人希望毕业后谋求好的工作,把读研当作跳板,提前适应社会。他们有清晰的目标,属于投资高手,大多数是中短线操作,有清晰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理念,在股市一般也能获胜。

很多研究生是本科阶段没有清晰目标,读研后仍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每天还是混日子。他们就像股市中的多数散户,没有自己的投资理念,不分析公司基本面,也不做技术分析,盲目听信谣言和股评,经常高位被套,损失惨痛,中国股票市场中这类股民占了大多数。

学生是投资者,学校当然是上市公司了。

现在学校扩招,硕士博士大跃进。这犹如近年的股市牛市,随便一个股票都可以借个概念炒到天上去。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盲目投资,只不过一个是投教育,一个是投金融

庞大的考研者队伍养活了一个巨大的考研产业,辅导班、教材满天飞,犹如牛市中大大小小的股评家和咨询公司,说得天花乱坠。

现在有人读了研后觉得自己上错了,犹如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被起诉、查处,股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被上市公司骗了,但有人思考过自己为何被上市公司骗了么?

现在存款和研究生都在贬值,我们再抱怨也无济于事。改行也罢,打工也罢,潜心研究也罢,如果把研究生当作一项投资,那么在2-3年内最大限度增加投资收益,是我们唯一的任务。这种能力没人能教我们,只能靠自己领悟,但这也正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目标,不是吗?

无论是股票还是学校,既然想投资,就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理念。不管外面如何变化,不管基本面分析还是中短线,只有靠自己的理念分析才是正路,股市有句名言,任何时候都是10%的人赚90%人的钱,我也相信有10%读研的人会赚到比另外90%的人多得多的钱。

读研和炒股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你在读研时损失的不仅是薪水、学费和生活费,还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珍贵的时间和精力。而投资股票除了意味着占用了大量金钱外,更重要的也是珍贵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理解,我们怎么去应对?

posted on 2007-10-30 15:21 鹏少 阅读(156)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2007年10月>
30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常用链接

文章分类(11)

新闻分类

搜索

  •